毛雨舟 付兆杰
【摘要】生物化學的教學實驗是增強學生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開放實驗室的建設,提高實驗教學的整體水平是實驗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對改革的初期實踐效果進行了敘述,并闡述了生物化學實驗室開放的意義,提出了完善這一改革的基礎構想。
【關鍵詞】生物化學;開放性實驗室;管理模式;建設
一、傳統生物化學實驗室存在的問題
目前,生物化學實驗室的普及程度在許多高校中基本一致,雖然大多數已經從理論課中獨立出來,做到了為學生單獨授課,但是現在還是處于較為原始的狀態。實驗教學學時較少、開展實驗項目有限是主要問題。傳統的教學方式著重于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和學習,缺乏實驗的新意,學生做實驗也是“照葫蘆畫瓢”。此外,生物化學這門課程本身內容繁瑣,步驟環節很多,許多學生對于實驗的理解不深刻,自主動手能力不強,導致一大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地理解此種實驗課程開設的重要意義。其次,目前的實驗室都處于共用階段,實驗設備不足,很多時候要根據課程的需要和設備的使用調整實驗開設時間,這也導致了很多實驗器材利用率降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開設的實驗項目。這種問題在各個高校改革前有著很大的相似性。
二、生物化學實驗室開放的契機
高校實驗室的建設以及課程的設立現在越來越受到教育部和各個高校的重視。山東協和學院根據實際情況,在2009年之后,以實驗室的建設為主要目標、省級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為契機,加大投入,對生物化學實驗室的運行模式和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2012年,山東協和學院為了彰顯本校特色和優勢,進行各個學科的融合,在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石油化工學院和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的基礎之上,成立了化學化工與環境學院。此后,積極提高山東協和學院的生物化學的教學建設,深入討論參考其他高校的示范及建設經驗,不斷完善我校的實驗室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完善教學設施。
三、提升實驗室的硬件配備水平,夯實改革基礎
補充購置實驗儀器設備。根據改革目標,針對改革后對生物化學實驗室的實驗內容,實驗課時數等內容,積極補充相應的實驗設備,使得實驗在硬件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提升,并根據實際的運行情況,為每個課程挑選了有一定余力兼顧的科研教師,提高了實驗室的硬件基礎設施,使得實驗室的基本開放條件更加完善。
開放的平臺系統。建立開放性的平臺系統,學生們可以更加靈活的選課,根據自己的興趣,提前預約課程,這樣也大大的增強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平臺系統,教師也可以對器材的大致情況有一個了解,可以提前預約器材,這樣不僅提高了器材的利用率,也給相關的管理人員提供了便利。
四、教學內容改革
(一)整合實驗內容增加綜合性實驗
綜合實驗也就是復合型實驗,它是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進行訓練的一種大實驗。這種大實驗是一個系統的連續的實驗過程,前一個實驗的內容是后一個實驗內容的基礎,兩者緊密聯系。這種實驗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變能力,也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對自己實驗結果的關注程度,進而提升了實驗的操作能力和操作興趣。
就目前來說,打破傳統的驗證性實驗教學、加強大型綜合實驗的開設力度是提高學生綜合創新實踐能力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還要保留最基本、最典型的驗證性實驗,確保學生對于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典型實驗的學習和掌握。接下來要做的是,結合新出現的實驗方法和技術設計若干個綜合性實驗。
(二)增加設計性實驗,提高課程的建設水平
設計性實驗是開放式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基礎,增加設計性實驗對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十分有利。如今,設計性實驗在各個高校尚課程中比例過小,而且常年不換,即使有一些設計性實驗,在網上一搜,方案也都是大同小異,起不到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自主創新的作用。而這些不足之處的主要原因就是設計性的實驗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更新項目需要更加精確的設備和試劑等。而且,需要更多的高水準的專業教師,開設實驗的準備工作也會增加極多。可以先引入理論教師,不斷地完善實驗室的相關制度,增加各個實驗室的投入措施,克服各種難題。
首先,先引入理論教師力量,充分發揮理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理論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設定多個小課程,在學期初確定后上報學校管理平臺,學生可以自主選取,自由分組,完成時間教師可以根據難易程度自行規定。其次,各個成績的評定系統設計性實驗改為學生以論文的形式上交,可以占總成績的20%。最后,對于學生實驗態度和實驗能力,導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評定。
(三)提升實驗室管理水平
在實驗室管理方面,一方面要做的就是針對學生進行一個系統的實驗室安全教育,以防在使用實驗室的過程中出現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將實驗室的管理責任到人,在實驗室開放期間,負責教師必須在場,就對實驗室及時維護,監督學生愛護實驗設備,損壞儀器要及時賠償。
五、總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概括,生物化學實驗室的開發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建設此種模式的過程中管理者應該不斷的探索,師生可以及時反饋意見,發現不足,持續改正,一起為這種模式的建設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1]許麗,黃曼青,張馨如.開放性實驗室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32).
[2]張妮,焦哲,廖文波.建立開放式實驗室管理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4(03).
作者簡介:毛雨舟(1988.09—),女,漢族,山東陵縣人,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基礎護理學;付兆杰(1985.09—),男,漢族,山東-城人,學士,研究方向:中醫社區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