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政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化的機械加工技術逐漸替代了傳統的手工加工制作,不僅制作成本有所降低,而且還提高了生產產品質量。但是由于所需的部分零件需要在高溫、高壓等臨界環境下使用,所以,為了確保產品質量的安全和穩定性能,其機械加工質量的要求自然也就有所提高。
【關鍵詞】機械加工;質量;影響因素;管理
一、機械加工質量影響因素
(一)機械加工中受熱變形的影響
在機械產品實際加工過程中,會有大量熱量產生,對于所產生這些熱量而言,在高于機械產品內在溫度極限情況下,會有變形情況發生。一方面,這種熱量會對機械加工工具性能產生影響,如機床工具有磨損出現,零件位置有變化出現;另一方面,熱源會有不同影響產生,對于不同機械加工方式而言,其所產生熱源也存在一定差異,因而其所產生誤差也就有一定差異性存在,但這些誤差均會對機械加工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在實際加工過程中需要對這一方面加強注意。
(二)機床幾何誤差及磨損老化的影響
對于機械加工而言,其主要就是通過機床切割等操作得以完成,因而機械加工質量與機床精度及密度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在實際加工過程中,機床會由于磨損及角度誤差而對產品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其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第一,機床導軌導致加工產品出現精度誤差,這主要是因為導軌能夠對機床中加工產品具體位置進行控制,因而導軌誤差會導致產品質量受到影響;第二,機床主軸回轉誤差對加工產品質量產生影響;第三,傳動連接導致誤差,在機床加工過程中傳動連接屬于主要動力,一旦有誤差出現,將會對產品質量產生重要影響。
(三)機械受力變形產生影響
在機械加工過程中,由于受到各個方面力的作用,往往會導致加工工件或者刀具有一定變形出現,而這種變形會對機械加工質量及產品性能產生影響。比如,機床受力導致質量誤差從而引起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另外,在機械加工過程中,若產品強度比較低或者未可靠定位,很容易導致出現受力變形情況,從而對產品加工質量產生影響。
二、機械加工質量管理措施
(一)提高表面層的物理學性能
在機械加工過程中,為確保加工質量,在操作過程中可以通過提高表面層的物理學性能來提高加工質量。其中最為常見的方式就是滾壓式加工方式,即通過被精細研磨的滾筒進行常溫狀態下的擠壓,來加強工件金屬表面的塑性變化,并通過對凹凸面分別的上下部擠壓使工件的表面粗糙度降低,進而提高加工質量。采用此種方法提高機械加工質量最大的優勢就是其可以提高工件表面的殘余壓力來提高工件的承載能力。所以,在加工過程中經常使用普通床及自動床對產品進行滾壓加工,進而對工件的外圓和平面全方位地進行加工。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高速運動的珠丸對工件進行噴丸強度加工。采用此種方式也可以促使工件表面產生適量的殘余壓力,提高機械產品的表面層的物理學性能。
(二)提高作業人員的技術水平
機械加工整個過程都離不開操作人員,因此操作人員專業知識以及操作技術水平直接決定了生產效率與加工質量。由于專業知識能夠為操作人員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因此必須提高操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并通過定期的培訓、教育等方式實現操作人員專業技術、操作水平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的提高,使之成為促進加工質量的動力之一。
(三)加大先進技術的應用力度
一是作為機械制造的核心,機床的性能與質量直接決定了生產過程中的誤差情況;二是在選擇刀具時,應選擇質量優異的產品,并且要對其制作材料進行檢查,應優選耐磨損的材料;三是精密的夾具能夠在生產過程中牢牢固定產品,繼而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因此夾具的選擇也非常重要;四是其他例如溫度、濕度等外在條件也會影響產品的加工質量,要隨時關注這些因素,避免材料由于溫濕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形,繼而對加工質量產生不利影響;五是可以對加工元件進行精密定位,在降低定位誤差的同時,實現機械精密度的提升。
(四)應用誤差補償法
在機械加工過程中,往往會由于各種不同原因而導致產品有誤差出現,而一旦加工產品有誤差出現,應當盡量選擇有效方法對誤差進行彌補。就目前實際加工情況而言,對于機械加工過程中所產生誤差的主要選擇處理方法,其中一種為誤差補償法,以對誤差進行補償,另外一種為誤差轉移法。對誤差補償法而言,其所針對的主要就是人為制造相應加工原始誤差,需要積極分析實際加工過程中誤差發生情況,針對誤差發生情況在實際加工過程中進行合理補償,從而使加工產品整體誤差得以降低,使產品加工質量能夠得以有效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機械時代也隨之到來,機械加工質量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而機械加工質量會受到加工產品的性能以及加工設備等多方面的影響,所以為了更好地提高機械加工質量,讓其加工產品更好地應用生產,在實際的機械加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相關管理制度進行操作,并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以及加工方式,進而確保加工質量,保證機械產品的應用性能。
參考文獻
[1]艾少志.關于機械加工質量技術控制的研究[J].電子測試,2016(06):154~155.
[2]王恩雙,徐連軍.機械制造質量的影響因素及控制策略[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0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