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
【摘要】在學校的育人前沿陣地中法治與道德課程始終肩負著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教育重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順利融入法治與道德課堂,才能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優秀的人才。目前,初中生對于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缺少認同以及踐行能力,學校應該積極地采用社會、家庭及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初中的法治與道德課程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初中;道德法治教學
目前,在初中階段積極培養學生科學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需要學生處于社會、家庭以及學校的教育合力當中,只有真正地將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序列,以學校為依托,嚴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通過不斷創新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教學,積極探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幫助中學生充分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狀。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法治與道德解學的現狀
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法治和道德課程的情況,我們有幸做了一次相關內容的調查。通過調查的現狀來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法治和道德課程教學的情況,通過調查能夠發現一定的問題,針對調查對于目前初中的法治和道德教學提出一些建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法制和道德課堂教學的意義有很多,具體有以下幾點:第一,通過本次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調查,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和認識,對于初中生的價值觀現狀也會產生深入的了解;第二,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法治現狀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了很多已經存在的問題,要想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和道德課程教學的有效策略,就要不斷提高法治課程和道德課程的教學質量,就要不斷創新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第三,通過調查為接下來的道德和法治教學提供更為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指導,重新規劃了教學方向。
(1)本次調查對象,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初中法制和道德課程建設中的融入情況做調查主要采取訪談法、文獻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并以某初中初一、初二的學生為調查的主要對象。
(2)本次調查內容:具體包括在道德和法治課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況;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和認識情況;通過了解的具體情況來分析和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情況以及學校和教師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情況,通過分析和探索不斷創新和改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達到的理想實踐效果。
(3)調研經過:本次調研于2018年2月至4月在某中學展開調查,在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的情況下,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學生對于道德和法治課程的建議以及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初中教學課堂的實行情況等20個問題作出調查。本次發放問卷510份,初二年級和初一年級各回收205份。所有的問題均為必答題,具體有單選和簡答兩種模式。另外派一名調查人員針對初一和初二的學生和教師進行隨機訪談,并做好記錄將所涉及的問題進行歸類和整理,分析出解決方案和辦法。
(4)分析調查結果:不同的年級在調查結果中顯示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會有所差異,調查中發現年級高的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程度要深一些,了解的內容要多一些,但是總體上看初中階段的道德和法治教育現狀不是十分樂觀。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法治與道德課堂教學的調查反思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法治與道德課堂,有利于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只有積極發揮教學主要陣地的引導作用,以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為基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順利地融入教學,以具體的事件為載體,加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另外,還要創新教學方法,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聯合起來形成有機的教育體,通過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積極創新教學教育方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以及針對性較強的教學目的,將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學的效率不斷提高,從初中生開始逐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基本的道德素養。
三、結語
總之,社會性是價值觀教育的最大影響因素,只有與社會結合的價值觀教育才是具有實踐性和操作性的。青少年的理念成長需要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分析,形成明確有效的方案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中,只有教師全面投入感情,才能最終獲得價值的回報。在初中階段的道德和法治課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參考文獻
[1]曹小梅.試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融入[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18,37.
[2]呂巧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析[J].中華少年,2017(34):7.
[3]張紅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析[J].新課程(下),2017(11):315~316.
[4]韋硋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析[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6(0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