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摘要】伴隨著農村信息化水平的逐漸提升,農村電商正在悄然興起,但受內外部因素的影響,農村電子商務在發展過程中仍有諸多問題。本文結合現狀,就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電商;對策;建議
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國家政策推動、行業巨頭引領、市場發展趨勢、轉型升級需求等多股力量推動下,農村電子商務呈現爆發式發展的局面,對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施精準脫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農村電商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農村網民數量、網絡零售規模均保持持續增長,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巨大,農村網店的數量也較為可觀。我國農村電商朝著區域發展特色化、電商模式多元化方向發展。農村各個區域都在積極探索獨具特色的電商發展模式,形成了多樣化的電商發展模式。此外,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電商的網絡基礎設施有一定改善,政府和企業在這方面都做了較大的投入,促進了農村電商的進一步發展。2014~2017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快速增長,2017年底已達到12448.8元,較2016年的8945.4億元同比增長39.10%,行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
二、農村電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農村電商的發展前景很好,但在高歌猛進的大好局面下,農村電商繼續發展的問題也隨之顯現,未來隱憂重重。
(1)思想觀念保守。由于農村的生活水平相對于城鎮較為落后,農民的思想觀念較為保守,所以在接受新鮮事物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很多農民習慣于傳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方式,對于網上銷售、網絡支付等這種異地交易方式并不是十分認可,導致電商發展受到阻礙。
(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村互聯網發展很不全面,特別在鄉村和山區等地方的網絡基礎設施更是滯后,電信和網絡設施普及率比較低,大部分區域軟硬件設施匱乏,使用網絡的空間和條件不足,嚴重影響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拉大了農村與城市的電子商務發展差距。
(3)物流體系不完善。由于農村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的不便利,物流配送體系不能對農村全覆蓋,一些偏遠的地區更是被物流公司排除在外,這些都限制了農村電商的發展。同時,由于物流配送的費用較高,企業對農村電商的投入大大減少,電商在農村的發展緩慢。
(4)農產品同質化嚴重。當前農村電商普遍存在一個產品單一、同質化明顯的問題。農民很難有一種合理的規劃,對于市場行情不敏感,易造成惡性競爭。由于該地區農產品單一,基本上不可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導致農產品體系缺乏,不利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5)農村電商人才短缺。在農村,大多數人的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網絡學習和文化學習的基礎,不會使用電腦,有學習能力的農村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懂技術的電商人才不愿意回到廣大的農村市場來,使得農村培養電子商務人才的條件變得非常有限,這些都給農村電商發展帶來困難。
三、加快農村電商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大法律政策支持。農村電商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支持,一方面,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積極的電商政策,鼓勵農民進行網絡購物和網絡銷售,提供稅收優惠政策,農民通過網絡自產自銷的可以實行增值稅免稅或者抵扣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要提供法律支持,加強市場的監督,保證農村電商正常有序的發展。
(2)加快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扶持力度。一方面,政府應加強交通設施方面的建設,提高農村交通的便捷度,盡快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難題。另一方面,擴大互聯網和移動通信設施的普及率,同時也要提高計算機硬件的普及率,建立覆蓋鄉鎮、村的農村信息網絡。
(3)完善農村電商物流體系建設。要改善傳統的流通模式,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積極引入第三方物流,如加強與順豐、圓通等快遞企業的合作,提高物流的專業化程度,降低成本。要鼓勵鋪開基層物流網點,開展集中收購、集中配送,加快實現快遞功能覆蓋到村。
(4)加強農產品品牌化建設。農村電商要在“個性化、差異化、品牌化”上做文章,要滿足不同消費者個性化消費需求,迎合消費市場需要的多樣性。在發展過程中應加強與政府之間的合作,政府要引導企業品牌化發展,扶持標桿企業發揮引領帶頭作用,做大做強區域品牌。
(5)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應以本地化培訓為主,引進人才為輔的策略。要加大資金投入,聘請專業的電商培訓人才,對農村居民從基礎知識開始培訓。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等策略培養本地人才,留住本地人才。此外,引進一定數量的具有較強電商運營發展的人才作為引領,從而為農村電商的發展儲蓄人才。
參考文獻
[1]丁曉云.農村電商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經營者,2018(10).
[2]禹仁朋,馮治.農村電商發展的現狀、困惑與對策研究[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7(03):59~62.
[3]白靈.農村電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6.
[4]張傳秀.當前我國農村電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