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產業不斷發展伴隨而來的是電視綜藝節目的抄襲剽竊現象,電視節目制作人的原創作品得不到著作權法的保護。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由制作人通過藝術表達獨立創作完成,富有新穎性和原創性,具備多種要素,能以有形形式復制的節目模式。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符合著作權法的客體要求,應當受到保護。法律實務中應當兼采多種方式綜合認定節目模式的侵權問題。
【關鍵詞】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保護
一、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含義
《北京市高院關于綜藝節目著作權糾紛若干問題的解答》中規定,綜藝節目模式即綜合綜藝節目的創意、流程、規則、主持風格等元素為一體的模式。此定義過于籠統,具體解讀可以從其制作過程入手。
電視綜藝節目制作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階段主要是創意與策劃方面,節目制作者將其腦海中的創造性思維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盡可能展現出其藝術性、新穎性、可行性,其中主要包括節目的設計、目標受眾、游戲規則、主持風格等,最終得到的就是一個綜藝節目的模式創意書或是節目腳本。這一階段是電視綜藝節目的核心和關鍵,中期和后期階段都是對前期的模式創意書的落實。由此,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含義可以概括如下:綜藝節目模式是由制作人通過藝術表達獨立創作完成,富有新穎性和創造性,具備多種要素,能以有形形式復制的節目制作模式。
二、保護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意義
(一)綜藝節目模式擁有巨大經濟和文化價值
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節目制作方在綜藝節目取得了知名度和討論度之后,可以獲得巨額的廣告費和贊助費;二是制作方可以通過轉讓節目播放權和許可節目制作權,獲取轉讓費和許可費。其文化價值則體現在成功的綜藝節目將會對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產生廣泛的影響。綜藝節目知名度高的國家還可以利用節目在他國的轉播進行價值輸出,或者說文化侵略。
(二)保障制作人的利益
綜藝節目模式是制作人的獨立創作和表達,屬于其智力成果。不論是創作過程所花費的時間、人力、物力,還是其所承擔的失敗的風險,都屬于節目模式的價值的一部分,是制作人的利益所在,也是節目模式必須得到法律保護的原因。抄襲和剽竊現象是對制作人的合法權益的侵犯,必須予以規制。
(三)維護綜藝節目的發展秩序,促進創新
在某一綜藝節目模式取得成功之后,如果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護,就有可能被其他電視臺剽竊、抄襲,導致同類節目泛濫,觀眾審美疲勞,最終導致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功的綜藝節目模式落得失敗的結局。這種惡意的同質化現象破壞了綜藝節目市場的正常秩序,尤其是部分節目為了在同類節目中吸引眼球,不惜使用低俗手段,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綜藝節目的良好有序發展,也扼殺了原創節目的積極性。
三、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否具有著作權的分析
我國《著作權法》目前還沒有關于電視節目模式的相關規定,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為其已經做了具體界定的“作品”。因此,需要判斷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否符合作品的要件。《著作權法》上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美術、建筑作品、攝影作品、電影作品、計算機軟件等。作品需要符合三個要求:一是屬于智力成果,即屬于思想的表達;二是獨創性;三是可復制性。
(一)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否構成一種表達
著作權中有一個理論叫作“思想/表達”二分法,即思想與表達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內容,著作權法保護的是屬于表達的內容,不保護思想、情感。
關于綜藝節目模式是否屬于表達的范疇,是否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目前尚存在較大的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我國的著作權法已經界定了作品的具體定義,其中并沒有包括電視節目模式,且電視節目模式就其表現形式來看應當歸入思想而非表達的范疇,因此不應當歸屬著作權法保護。持反對觀點的學者認為,綜藝節目模式是制作者的原創作品,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屬于制作者的智力成果。且從保護和促進電視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也應當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予以保護。
筆者認為,如前文所述,節目制作者將其創造性思維通過模式創意書或者節目腳本表達出來,該思想的表達已經符合了智力成果的各項要求,且附著在模式創意書這一載體上,通過后續的制作進行立體、有形的再現。因此,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已經符合了表達或是智力成果的所有要件。
(二)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否具有獨創性
我國著作權法目前只規定了作品要有獨創性,但并未做出更具體的判斷標準。通過比較法研究可以得知,英美法系普遍采取了較低的獨創性標準,僅要求最低限度的原創;而大陸法系的認定規則比較細致,具體包括量與質兩個方面。在量上,作品必須是作者通過創造性思維獨立進行的智力勞動;在質上,作品需要具有較高水平的原創性和創新性。對比兩大法系的不同定義,筆者認為,獨創性可以定義為:由作者獨立完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創造性和新穎性。因此,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符合獨創性的要件,可以認定其具有獨創性。
(三)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否具有可復制性
著作權法將復制定義為: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而就像電影作品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復制再現一樣,綜藝節目模式也可以做到使用數字技術,比如使用復制電影的方式進行復制。除此之外,綜藝節目模式的可復制性還體現在,節目的創意和策劃一旦確定,成為最終的節目模式,之后的每一期節目都是對節目模式的重復和復制。
四、電視綜藝節目模式著作權侵權認定規則
關于版權的侵權認定問題,最常使用的認定方法有兩種。
(一)兩步法,“實質性相似+接觸”
第一步為判斷雙方的作品是否符合實質性相似的要求,第二步判斷疑似抄襲一方直至創作完成之前是否接觸過另一方的作品。這種方法為目前我國司法實務中通常采用的方法。但是,綜藝節目模式不同于傳統作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節目一旦公開播出之后,所有人都可以了解到其節目模式,即“接觸”這一要求很難判斷,因此對節目模式這一客體的侵權認定主要看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判斷實質性相似,要求由普通的讀者來進行認定,即通過非專業的一般觀眾的視角來判斷是否構成相似。但是這種判斷方法并不完全正確,因為許多涉嫌抄襲的節目都會進行一些修改,其表現形式改變,而普通觀眾并不懂得綜藝節目模式的套路,很可能最終會被認定為實質性不相似,不構成侵權,從而無法保護原創制作人的利益。
(二)“三段論”,“抽象+過濾+對比”
第一步,“抽象法”,去除掉雙方的作品中歸屬于思想而非表達的內容,比如節目的主題;第二步,“過濾法”,去除掉雙方作品中屬于“功能性表達”、“公有領域”的內容,即為了完成一個綜藝節目模式、表達綜藝節目的功能所必須要具備的要素,如主持人、舞臺等,和同類型的節目所公有的部分,如智力節目的競猜、問答等。第三步,對雙方作品中其余的部分進行“對比”,看是否屬于實質性相似。
上述的方法為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常用的幾種方法,各有優劣,相互不可取代。而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具有相當的特殊性,屬于綜合性的復雜作品,既包含應當由社會共享的部分,也包含制作者個人的權利和利益。對于這種特殊的作品,應當采用多種檢驗方法進行判斷,如兼采以上兩種方式,在三段論的對比階段,采用“接觸+實質性相似”的雙重認定規則,從而更加科學和準確地判斷是否屬于侵權。
制定較高的侵權認定標準,構建完善的版權保護方法,對于促進我國電視產業有序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提高對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保護力度,來遏制泛濫的抄襲剽竊行為,保護制作人們的創作積極性,挺高我國電視行業的原創能力和節目整體水平,助力于我國電視產業以及整個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懷文.著作權侵權的判定規則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2]單煒庭.我國綜藝節目的版權侵權認定[J].經濟研究導刊,2016(13).
[3]孫潔麗.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著作權保護[J].傳媒,2017(02).
[4]高瓊.論電視綜藝節目模版的著作權保護[J].河北企業,2017(05).
[5]李明德.美國知識產權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李楚(1994.08—),女,漢族,湖南邵東人,碩士研究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