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欣賞課是給留學生開設的文化類選修課,是向留學生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在電影欣賞課中進行文化教學,應依據課程教學大綱確定具體教學目標,按照一定的原則選擇合適的電影作品,并采用主題教學模式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留學生;電影欣賞;文化;教學
近年來,伴隨著“漢語熱”的不斷升溫,國際漢語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許多高校開始為留學生增設專門的電影欣賞選修課程。但就目前而言,這一課程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不僅沒有專門教材可供采用,教學上也缺少統一的規范,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關注影視欣賞課的語言教學方面,或嘗試對該課程進行語言教學設計,或思考如何利用其促進國際學生的詞匯附帶學習等,對于留學生電影欣賞課中的文化教學的研究則幾乎沒有。有鑒于此,本文嘗試在總結多年教授留學生電影欣賞課的經驗基礎上,結合相關理論和教學原則,探討該課程的文化教學目標、選材原則及教學模式,希望為其他國際漢語教學者提供一些借鑒。
一、電影欣賞課的文化教學目標
所謂課程目標,“是對課程要達到的結果的規定,在課程設計、實施、評價和改革等各個環節起著導向作用。它不僅能為課程設計提供指導準則,制約著課程的設置,而且能為課程內容的組織和選擇提供基本方向,支配著學習活動的方式,并為課程的實施和評價提供基本依據”。一般來說,課程目標與國家頒布施行的課程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它以后者為參考依據,將其中與課程相關的抽象性描述具體化和可操作化。
2014年國家漢辦頒布了《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修訂版),提出應從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能力和國際視野等四個層面培養留學生的文化能力,并在等級列表中對各層面文化能力的相應目標進行了描述。《大綱》描述的文化目標,為國際漢語文化教學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但有些與電影欣賞課程關系不大,可操作性不太強。因此,在確定電影欣賞課的文化教學目標時,我們一方面沿用了大綱的文化能力層級劃分標準,同時又充分考慮到授課時限、教學內容和課型特點等因素,從大綱所描述的5、6級文化能力目標體系中選擇了部分與本課程直接相關且可操作性強的教學目標,并進行了適當的修訂補充。這些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了解中國電影的歷史、成就及相關知識。(2)了解中國社會結構、人際關系、交際禮儀和習俗。(3)了解中國社會的某些文化現象,并有對之進行解釋的能力。(4)了解中國某些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的文化內涵。(5)了解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6)理解中國文化中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7)通過有意識的文化比較,加深對所在國與中國文化中習俗和思維習慣的客觀認識。(8)通過文化學習,拓寬思維和視野,培養從不同視角解釋世界多元現象的能力。
二、電影作品的選材原則
在電影欣賞課上,留學生并非借助于閱讀文字材料,而是通過觀摩解讀電影影像,來獲取其中的中國文化知識,達到提高文化能力的目的。因此,如何依照一定原則,選出合適的電影作品,直接關系到電影欣賞課文化教學質量的好壞,也是實現文化教學目標的關鍵。下面我們嘗試從上述文化教學目標出發,結合相關電影作品的評析,提出在三個在電影欣賞課中進行文化教學的選材原則。
(1)藝術水準較高,文化內涵豐富。比較典型的是以張藝謀、陳凱歌等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的電影如《紅高粱》《霸王別姬》等,這些佳作在題材選擇、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色彩構圖等各方面匠心獨運,享有國際聲譽,不僅展示了中國社會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奇特景觀,還包含著對中國歷史和民族心理結構的深刻理解,其文化內涵相當豐富。通過觀看這些影片,留學生們不但能對中國當代電影藝術的歷史和成就有比較直觀的了解,還能從中獲得對中國歷史和文化諸多方面的感性認知。
(2)文化元素鮮明突出,價值觀導向正確。電影中的文化,是借助畫面構圖,景觀形象、語言聲效等各種鏡像化方式傳達出來的多種文化元素的綜合。在一些影片中,某種文化元素相對鮮明突出,甚至貫穿影片始終,如《飲食男女》中的中華飲食文化和《英雄》中的色彩文化等。這些相對鮮明突出的文化元素,不僅與電影的主題或敘事密切相關,還是觀影過程中的關注焦點,有利于我們開展相關的文化教學。此外,電影不僅是一種娛樂工具,還是一種價值導向工具,以其所內蘊的深層次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給觀眾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價值觀導向正確,是指電影中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應該能夠符合中國的歷史和國情,展現中華文化的精華,體現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這類電影能給留學生以積極的影響,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從而保證文化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3)貼近日常生活,適合學生水平。用于文化教學的電影應盡量貼近日常生活。對于留學生來說,日常生活是他們最為熟悉的交際環境,也是他們接觸中國社會,了解中國人的人際關系、交際禮儀和習俗,學習中國文化最便捷的途徑。電影中那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文化內容,總是能激發他們的欣賞興趣,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其次,電影欣賞課的授課對象雖然是高年級留學生,但其漢語水平畢竟無法與漢語本族語者相比,貼近日常生活的電影更易于為他們接受和理解。
三、文化教學的主題模式
教學模式又稱為教學結構,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所建立的比較典型的、穩定的教學程序或階段。它源于教學實踐,又反過來指導教學實踐,是影響教學的重要因素。在電影欣賞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雖然電影作品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但從其所集中運用的某些文化元素中,卻可以歸納出一些相應的文化主題,如從陳凱歌導演的音樂題材電影《和你在一起》中可以歸納出音樂文化的主題,從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則能概括出儒家男權文化的主題等。這些文化主題雖無法面面俱到,但卻是頗具代表性和研究價值的文化知識點,將其作為授課內容,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授課時間內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的精粹,提高文化素養和跨文化能力。因此,為了使電影欣賞課的文化教學達到預期目標,采用主題模式是比較穩妥的選擇。具體來說,在電影欣賞課上應用主題模式進行文化教學應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1)熱身活動:觀看影片前,教師簡明扼要地對影視作品的時代背景、人物及故事情節等方面加以介紹,幫助學生大致了解影片信息。此外,對于影片中可能影響學生學習和理解的一些特殊語言現象,如帶有文言色彩的詞句、專門化術語、地域化的俚語等,也要進行必要的講解,減少學生觀影時的語言障礙。
(2)導入主題:熱身環節結束后,教師應根據文化主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思考題。思考題應具有層次性,能從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集中關注并深入解讀該主題,避免其在觀影過程中只留意畫面而忽視實質性問題。同時教師還應根據漢語水平、母語文化等因素將留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完成不同的思考題。
(3)主題學習:學生觀摩影片后,教師再次展示思考題,并結合影片中相關片段的回放,采取分組討論、教師講授、情景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分析和講解影片中的文化主題。
(4)主題拓展:這種拓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圍繞主題展開話題討論或主題辯論,教師注意引導啟發其思路,控制教學進程并適度點評。二是進行有意識的文化比較,要求學生在課前或課后查找相關資料,引導其發現中外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寫作短論或制作PPT。
(5)總結與評價:教師總結歸納主題學習及拓展的完成情況,并對學生參與各項活動的具體表現和實際效果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劉艷杰.對外漢語教學中影視欣賞課程的教學設計[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黃紫填.中文影視欣賞課對漢語詞匯附帶學習的影響———以坦桑尼亞多多馬孔子學院為例[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7.
[3]劉家訪,余文森,洪明.現代課程論基礎教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18.
[4]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編制.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05):27~28,34~35.
[5]吳云秋,李克清.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07):1.
作者簡介:周俊(1974—),男,漢族,湖南長沙人,博士,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