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帶來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的重大變化,對教育思想、觀念、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影響。本文就高職美術基礎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高職美術基礎課的整合做了幾點分析,就此說明了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具有明顯的優勢,但信息化應結合美術基礎課程的學科特色,發掘教學中的實際需求,不盲目跟風使用信息化。最后對推動美術教育向多元化、信息化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更充分調動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職美術;教學方法;整合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迅速的延伸,傳統美術教育正面臨著全方位、深層次的挑戰。在這種挑戰面前,美術教育如何順應潮流,轉變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如何全面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教學過程,開發教育教學資源,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當前我國高校美術教育改革主要的任務。
一、現狀分析
(一)絕大多數學生美術基礎差甚至是零基礎
室內設計專業學生95%以上都是沒有美術基礎的,學習美術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嘗試,短期內不能適應美術課教學方式,特別是涉及透視等知識,學生掌握困難,因此,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進展緩慢。
(二)專業教材缺乏
由于長期以來沒有專門的園林美術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采用美術院校的教材或普通的美術教材,過于偏重素描、水彩等純美術表現,對室內專業學生來說內容針對性不強。
(三)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差,課程內容單一、枯燥
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是以教師講解為主,輔助規劃,最后完成作業,這種方法缺乏趣味性與互動性,學生的主動參與不夠,多半停留在被動接受的狀態,容易滋生惰性,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四)課時少,不能滿足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要求
由于課時少或思想上不夠重視,學生易忽視審美的修養、創造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室內設計中常常出現創新能力的匱乏。
(五)缺乏美術素養的培養
教師只注重對學生美術專業知識的提升,不注重從學生自身發展著手,只讓學生掌握技能,造成學生藝術價值創造效果大打折扣,導致審美培養受到抑制。
二、信息技術與美術基礎課程整合的探討
整合就是把零散的東西彼此銜接,從而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美術課程與信息化技術教育的整合,實現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組合,達到直觀、形象、生動、多角度、立體式地展示美術教學的內在規律,有機地與其他學科聯系和交互影響。它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加大教學密度,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同時通過投影屏幕、移動互聯網平臺,豐富直觀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加強了記憶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發展了學生創造性思維,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而信息技術要與課程整合,則必須要考慮課程中存在的整合點。關于整合點的定義,說法不一,原因在于有些研究者認為整合需要先考慮信息技術如何使用,再結合技術去設計具體課程;而有些研究者認為應該先設計課程,再尋找課程中哪些地方可以使用信息技術。筆者看來,應結合美術基礎課程的學科特色,發掘教學中的實際需求,不盲目跟風使用信息化,因為信息化手段主要用于常規課程的取長補短,解決了傳統微觀教授的局限性,支持常規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的需求或無法達到的效果。
以素描、色彩、速寫這幾門課程為例。課前教師可以利用手機移動平臺上傳教學資料讓學生進行學前預習,如藍墨云、職教平臺使信息技術有機地與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教學實施等融合為一體,最終實現課程整體的變革。課中有許多知識點需要講解,理論性強,同時還要提供范畫,適合采用壓觸通導類電子交互白板,電子交互白板自身整合了多項媒體技術的集成化平臺,白板對視頻的隨時暫停控制與標注,能夠使教師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結合范例進行深人具體的講解;另外,還可以借助手機云職教中投屏功能進行學生作品PPT宣講,使評價擁有一個更為廣泛的交流平臺。課后,在評價中師生進行平等交流,學生和教師都可以通過網絡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不同的意見,同學生交流討論自己的作品,肯定學生創作成果,共享成功的快樂,同時促進學生審美能力、觀賞力及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升;課中對知識點還未掌握的同學還可以反復觀看技法步驟,課后反復練習直至完全掌握。
三、信息技術與美術基礎課程整合的方法
(一)開發開放性的網絡課程
課程資源信息化,使用靈活,減少學生負擔。由于美術課程的特殊性,其學習內容比較靈活,資源也相當豐富。如果使用傳統教材,學生沒有條件購買各種畫冊,教師可以用手機拍下畫冊中的圖片放到藍墨云或職教平臺供學生對照臨摹,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上的大量資源尋找自己想要的創作資源,如藝伙APP上就有適合不同層次的學員學習的各類課程,這類網上教學模式能突破傳統課堂限制,并可反復觀看學習。除了傳統教材上的圖片,學生還可以欣賞到頗具美感的藝術作品,觀看教師錄制的手繪全過程,一步步進行臨摹、比較等,遇到難點還可以暫停和返回。
(二)教材選用遵循“適用、實用”的原則
適用即教材必須符合建筑美術的能力需求和本課程的培養目標,重點介紹建筑美術在實際設計與制作中的應用。
實用即教材的教學內容要注意基礎性、啟發性、應用性和拓展性的結合,結合高職建筑設計專業學生特點;注意設計與美學藝術的結合,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專業技能;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便于實現“教、學、做”三位一體的“理論實踐一體化課堂”的教學模式。筆者選用的美術基礎教程有一定創新,如學生可以通過掃描每章節下的二維碼,拓展學習知識和觀看課件、視頻,更好地完成課后作業。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1.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
課程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的教學模式。將知識技能融入課堂教學實施案例中進行講解,以案例作為教學實施載體,通過布置任務———提供素材———教師講解知識要領———學生練習討論———完成項目任務———總結歸納的步驟來實施。
2.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1)演示教學。教師用實物投影儀進行范畫的演示,通過大屏幕投影展示給所有學生最好的角度,直觀地表現繪畫步驟,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堂演示,增加課程的形象性、直觀性。(2)現場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把課堂從畫室搬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室外寫生現場,特別是省外寫生基地寫生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學生身心置入其中,激發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動力,融會貫通課堂學習與實踐體驗。(3)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是體現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一種方法。通過企業真實實例分析,以組建不同業務類別工作室的形式,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實際設計方法和技巧,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以賽促學。通過參加行業大賽可以提高學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習動機。如BIM畢業設計大賽我們室內專業學生取得的可喜成績,不但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提高了本專業在行業的知名度。而之后的榮譽展示,相比較于傳統的口頭表揚和校內表揚,顯得更為正式和公眾化。
四、反思與小結
基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大環境,本文強調學科特色,重視交流評價,無特定教學步驟,應用靈活,可用于結合創建工作室、真實項目案例設計、以賽促學等方法實際指導課程學習平臺的功能建設。
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關鍵一點在于不能使技術流于形式,技術的關鍵還是要為內容服務,要找準整合點,而不是所有的內容都使用技術去整合,去生搬硬套。另外,美術課程具有其特殊性,筆法、寫生、構圖等依然是美術的精髓,紙上的訓練仍然是提高手繪的最佳途徑,切不可本末倒置。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美術基礎課程中的應用,不單純是一種技術的引入,更是一種全方位的教學改革。運用信息技術改革美術基礎課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不但要提高手繪能力、開闊視野,而且要掌握現代信息化技術,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才能讓信息技術在美術基礎教學的實際運用中得到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娜.信息技術與初中美術課程教學整合模式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學位論文,2007.
[2]羅一平.中外美術信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袁芳(1982.04—),女,漢族,湖南人,本科,湖南生物機電職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