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承
互聯網金融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一種新型商業活動,是從傳統金融體系上衍生而來。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以及金融體系所具有的復雜性,這就使得互聯網金融相較于傳統金融風險更高,不可控性因素較強。金融風險的存在不僅會極大地危害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還有可能給整個金融市場帶去影響。為此,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監管策略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
一、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析
(一)技術風險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然而計算機網絡技術卻有著信息泄露、技術漏洞以及網絡安全等問題存在。比如,計算機網絡被病毒入侵之后,整個系統都無法正常運行,一旦互聯網金融被黑客所攻擊重要信息被盜,致使用戶承受巨大損失的情況就有可能出現。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遭受到病毒程序攻擊的PC就累計達到2.47億臺,而安卓智能手機有1.08億部被惡意程序攻擊,網絡交易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同時,相關操作人員的操作不規范或是某一環節出現了程序漏洞,也會導致整個系統交易癱瘓引發風險。
(二)法律風險
在互聯網金融持續發展的同時,對其的監管工作要求也隨之不斷提高,然而由于我國如今對于互聯網金融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律監管體系,法律制度存在較大缺少,從而致使該行業持續發展中,存在有法律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互聯網金融的操作。比如說“套現”,此種行為在法律上是被規定為不正當的,然而由于監管制度的不完善,不能有效地管制此種行為,既給行業的發展環境造成了影響,又使得資本大量的流失。此外,由于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較強,這也使得對其實施監督有著更高難度。監管工作較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金融業主要風險類型之一,又被稱為違約風險。傳統金融對信用風險進行控制,多是應用中國人民銀行的個人征信體系,但在互聯網金融中交易雙方之間是不用見面的,參與交易的主體被分割開來,只是通過互聯網金融機構為其所建立的中介平臺展開交流。這就造成交易的真實性以及交易雙方的身份信息不易進行甄別,使得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得到一定增加,從而出現信用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思路
(一)加大硬件設施的投入
現如今,我國和互聯網金融相關硬件的關鍵技術,例如計算機芯片幾乎依賴進口,極少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因此,為了保障我們互聯網金融硬件方面的安全,首先就要加強我國自有知識產權硬件的開發,加大投入。其次,要重視升級、維護及更換硬件設備,因為如網絡光纖、計算機等所有和互聯網金融相關的硬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出現一定損耗,所以須定期的升級、維護與更換硬件設施。
(二)加快法律法規的完善
法律法規具有著強制性及權威性,是相關人員合法權利保障及規范市場秩序的重要依據。實現互聯網金融相關內容的立法工作,可謂是互聯網金融有效監管的首要工作。通過完善法律法規,有效強化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制度,并以此為前提,相關部門根據具體的監管工作能夠制訂出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監管制度體系,進而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工作的開展給予有力的制度保障。如此一來,有效約束了參與互聯網金融的各方,使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并且從長遠來看,有利于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是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科學引導、合理規范。
此外,在建設互聯網金融體系的過程中,須意識到現今世界上的主流經濟發展趨勢就是物聯網金融,要對先進的互聯網科學技術進行充分利用。在此種情形下,為了使我國的互聯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得以保障,就應對高精尖的互聯網金融經濟人才的引進、培養工作給予充分的重視。
(三)加強信息披露力度
為了促使我國互聯網金融管理體系更為順利地建立,就須加強信息披露力度。從全局性的角度展開分析,我們能夠發現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及財務信息問題進行控制,是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經濟發展的關鍵,從而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經濟的透明規劃體系做到完整的控制,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內容,使企業能夠有效地了解自身的經濟行為,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總之,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的模式及對傳統金融的補充,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類風險問題,對互聯網金融的實際監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為了實現互聯網金融的良性發展,需要在發展過程中將當前所存在的問題逐一解決。(作者單位為重慶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