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玲,吳梅
[摘 要] “互聯網+”為當代大學生創業實踐提供了嶄新的平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了網絡創業的熱潮中。而創業者的勝任力是影響創業績效的關鍵因素之一。結合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初步探析了大學生目前的創業現狀,并將創業勝任力分為創業心理素質和創業技能技巧兩部分,最后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 鍵 詞] 互聯網+ ;創業現狀;勝任力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088-02
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到來,為當代大學生創業帶來了極大的機遇與挑戰。“互聯網+”是指將互聯網與傳統各項經濟行業相結合,借由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的信息技術與網絡平臺,推動傳統行業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時期面對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政府各個部門紛紛出臺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業的各種優惠政策,如享受相關稅收支持,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和貼息,免費創業服務等,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各個高校也積極響應,成立創業學院,引入創業導師,開設創業輔導等相關課程。在此大背景下,充滿熱情與活力、敢于拼搏、勇于嘗試新鮮事物并具有創新意識或能力的大學生以互聯網為契機,借助微信、微博、QQ等互聯網網絡平臺積極突破自我,選擇自主創業或組成創業團隊,加入如火如荼的創業大軍之中。
一、創業現狀分析
為了解和摸清當前大學生創業現狀,本文以廣東省幾所在校高職創業實踐的大學生為對象,編制創業現狀與勝任力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大學生創業者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家庭背景、就讀學校等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創業意愿、創業項目以及遇到的困難等基本情況調查,第三部分為大學生創業勝任力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390份,回收有效問卷378份,有效回收率為97%。大學生創業現狀的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一)調查者基本情況
參與此次問卷調查,男生177人,女生201人,平均年齡為21.02歲,來自城鎮的有152人,約占40%,并且在校生中多為大一、大二年級學生,專業以理工類為主。來自學生會或者協會成員的有229人,約占74%,比例較大。參與創業實踐的大學生大部分有親朋好友正在創業,且有213人參加過創業教育等相關課程,約占56%。
(二)創業現狀分析
1.創業的原因:在創業原因多個選項中,有72%的大學生選擇創業的原因是“積累經驗”,58%的大學生是為了“賺取一些零花錢”,47%選擇“拓展人脈”,38%選擇“想干出一番事業”,39%選擇“不想平庸度過大學生活”,40%的大學生創業者選擇“為以后畢業就業創業做鋪墊”。由此可見,目前大部分大學生創業目的較為明確,選擇創業的主要原因是出于積累經驗、拓展人脈關系或賺取少量零花錢,以便為今后畢業就業或繼續創業打下基礎。
2.創業項目選擇:在創業項目經營模式上有50%的大學生創業者選擇電商經營模式,22%選擇開設實體店,28%的大學生選擇電商和實體店混合經營模式。在電商經營模式中,67%的大學生創業者選擇微店,微信朋友圈幾乎占99%,開淘寶網店等的比例高達87%。這一現象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當今大學生紛紛借助“互聯網+”時代的優勢,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市場、貨源、產品銷售渠道、客戶需求等大量信息,盡可能融入“互聯網+”新一輪創業時代熱潮中。
3.創業時間和地點:在專業課程學習與創業的時間分配上,創業大學生在保證正常上課時間外,課余絕大部分時間用于創業項目的運營上。在創業地點的選擇上,若開設實體店,創業大學生多數選擇在學校周邊或者校園內,極少數選擇離學校較遠的商業區或其他地方。
4.創業團隊:在創業合作伙伴選擇上,少數是個體獨資,約73%的大學生采取合伙制方式進行創業。對尚無經驗和資金困難的大學生來說,合伙經營確實比單打獨斗開展創業更理智。
5.創業困難:在調查創業中遇到的困難時,有44%的大學生創業者選擇“同行業競爭激烈”,61%的大學生選擇“經驗不足”,有53%的大學生選擇“資金短缺”,41%的人認為“時間不充裕”,45%的人認為“缺少創業指導”,16%的人認為“國家政策支持不足”。由此可知,目前大學生創業面臨的主要困難既有內部自身經驗的欠缺、資金的不足,也有時間不充裕、外部的行業競爭壓力大等。只有較少大學生認為創業困難來自于國家政策支持不夠,這可能與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大、信息溝通不暢通等原因有關。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有著清晰的創業理念,并非盲目追隨創業大潮而迷失自我,積極利用較為先進的“互聯網+”媒體技術,尋找創業機遇,結識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等。大部分大學生創業實踐者會參與學校開展的創業教育,聽取有關的創業課程,主動掌握有關創業的知識和技能技巧。但是同時在創業過程中面臨著物質或精神上的壓力和困難,如缺少社會資本和足夠的資金支持、創業政策信息不暢通、時間不充裕等問題。
二、創業勝任力
勝任力(competency)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心理學家麥克里蘭(1973)提出的,他認為勝任力是個體完成某項工作或任務所必需的工作技能和特質。勝任力模型常用冰山模型來描述,冰山之上的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外在的行為表現,易了解和測量;隱藏在冰山之下的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是不易觀察到的,但是卻是鑒別績效優勝者的關鍵因素,對人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創業勝任力由此而來,也被學者們普遍認為是創業優勝者或成功者在創業過程中所具備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創業勝任力是影響創業者能否取得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是創業研究或創業教育的重要前沿課題。有學者從人力資本、心理資本和社會資本三個維度出發,將創業勝任力分為能力勝任力、心理勝任力和社會勝任力;也有學者將創業勝任力分為機會要素、組織要素、關系要素、戰略要素、承諾要素和概念要素等。
本文首先對6位大學生創業實踐者進行深度訪談,請他們對大學生創業勝任力進行描述,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勝任力有勤懇開拓能力、良好的人脈關系、管理團隊能力、堅定不移的意志力、良好的市場警覺性、必備的專業知識等。根據訪談的結果和以往關于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研究文獻,筆者編制了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問卷調查,他們認為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分別是:識別潛在機遇的能力(23.2%)、維護社會人脈關系的能力(23.2%)、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29.1%)、具有良好的創新意識(24.9%)、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25.1%)、對本行業知識掌握的深度(21.7%)、創業意志的堅韌性(30.5%)、引導下屬的能力(20.1%)等。因此,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可將創業勝任力分為創業心理素質和創業技能技巧兩部分。其中,創業心理素質包括人際溝通處理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意志堅韌性等;創業技能技巧包括識別市場機遇能力、專業基本知識以及團隊管理技能等。問卷調查中的大學生創業者大部分還處于艱難的創業初期,企業成立的時間多為半年或一年以內,創業績效在短期內還不能立竿見影,因此很難將調查對象分為“創業優勝者”或“成功的大學生創業者”,從而在創業勝任力模型建立上還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本研究結果在問卷訪談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特征的。
三、對策分析
(一)政校企協同支持大學生創業
政府是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活動的倡導者,在相關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等方面不斷完善,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幫助。各級高校同時要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校園內不斷創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充分利用高校互聯網平臺優勢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提供必要的場地、設施、師資等有效幫助。企業是“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實習基地和密切合作伙伴,可以增強大學生對企業運營和管理經驗的認知,親身感受企業文化和氛圍,甚至可以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專業指導和幫助。
(二)開展創新創業心理素質教育
創業者良好的個性品質是大學生創業者勝任力的關鍵所在,是冰山之下的內隱因素,不易短期內獲得提高,需要學校積極開設相應的創新創業心理素質課程教育,如培養他們機會識別能力、意志堅韌性、團隊合作能力、人際溝通交流能力等,高校應該緊緊圍繞創業勝任力以上維度或指標來開展創業教育,開設相應的創業心理素質課程,配備真正有能力的創業師資隊伍,不斷摸索和前進。
(三)搭建多個有效平臺,實地解決創業困難
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線上線下共享的創業互動平臺,如組建創業產業園、創業工作室、創業團隊等,舉辦創業大賽,選聘優秀的創業企業家校友擔任創業導師,形成校企合作的無縫對接,通過專題講座、公益廣告、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宣傳途徑和方式,引導大學生創業者正確認識創業。針對大學生創業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政府、高校、企業社會等協力合作,出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從資金、技術、人員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和幫助,從而促進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事業有更廣闊的發展天地,也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四)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升互聯網思維能力
當代大學生思維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是伴隨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而成長起來的一代新新人類。他們應該積極關注信息化時代所帶來的變革,包括大數據、用戶體驗、免費模式等,不斷提升自我的互聯網思維能力,挖掘更多客戶信息和商業機會,獲取增值服務,克服不利因素,讓自己的創新創業項目不斷得以提升和發展,有著更廣闊的天地,從而加大加快創業步伐,走在時代前列。
參考文獻:
[1]陳建安,金晶,法何.創業勝任力研究前沿探析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35(9):2-14.
[2]王煜.“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業問題及解決途徑[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7,8(1):76-78.
[3]石娟.“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機遇與挑戰[D].四川師范大學,2017.
[4]彭志武.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制約因素與提升路徑[J]. 大學教育科學,2017(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