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摘 要] 隨著就業形勢愈加嚴峻,大學生就業難成為我國高校教育和社會就業中的一大問題。為了改善這種現狀,就業服務體系應運而生。然而,由于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還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從而不利于大學生就業理想的實現。為此,以當前大學生就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原因的綜合分析,探究了目前高校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現狀,最后詳細介紹了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策略。
[關 鍵 詞] 高校;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218-02
大學畢業生是未來社會中寶貴的人才資源,然而,由于目前高校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大學生就業期望值難以實現。快速地完成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就業服務,是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和高校教育中的一大重點。通過對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支持,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措施。
一、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大學生是高校專門為社會的發展而培養出來的人才,其就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學以致用,為社會各行業的發展貢獻自身的一份力量。導致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來自于多方面,與學生自身、高校教育、企業人才需求等都有著極大的關聯性。具體來講,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符
我國社會經濟在不斷地發展,同時也在逐漸轉型,與以往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比較,當前社會對大學生畢業人才的需求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高校教育卻未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進行同步轉變。雖然我國的高等院校在逐年擴招,但高等教育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培養數量上,而大學生人才培養的質量卻沒有明顯提高,這就導致高校培養的大學生人才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這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問題之一。
(二)大學生就業觀念不正確
許多大學生在擇業、就業的時候,以薪資待遇為主要衡量標準,不肯吃苦,不愿從基層做起,這與社會企業在招聘人才時的觀念正好相反,導致了大學生在找工作時屢屢碰壁。且許多大學生在找到工作之后就職時間不長就離職,無法做到堅持一份工作,主要是因為大學生對擇業、就業的認識不足,缺乏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難以找到理想中的職業崗位。
(三)社會企業招聘人才設置要求不合理
目前,許多社會企業在進行人才招聘時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企業對大學生的學歷和學校品牌要求高,這些企業認為學歷越高或者是學校名氣越大,培養出來的人才就越多,能力也越強,而忽視了大學生本身能力的高低。(2)企業往往要求應聘者具有多年工作經驗,而大學生剛剛走出校園,在工作經驗方面明顯不符合要求,直接導致大學生無法獲得公平的應聘機會。
(四)高校的專業課程與社會企業人才需求偏離
目前,許多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未能及時轉變過來。如今,社會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更重要的是看重其工作實踐能力。然而,高校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依舊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這就導致了大學生具有極為專業的相關知識,而實際工作能力并不強。大多數的企業希望大學生入職即能為公司創造效益,而不愿意再花費時間和金錢去對大學生進行培訓,這就導致了大學生空有專業知識,卻并不適合工作崗位。
二、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現狀
從宏觀的角度來講,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必須具備國家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高校方面的配合,用人單位的支持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等各個方面的要素。然而,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大學生的就業信息服務主要來自于政府方面所成立的人才服務市場以及高校提供的就業指導中心,大學生也多數是通過這幾條途徑來擇業、就業,相對來說,社會能夠為大學生提供的就業中介機構和服務機構的發展程度還不夠,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大學生就業需求。
(一)國家對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調控力度有待強化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還處于發展過程中,我國政府未能對該項工作建設投入足夠的精力與財力,導致我國的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其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程度還遠遠不夠,并且專業從業人員資源缺乏。國家對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調控力度小,難以發揮到宏觀指導與監控的作用,缺乏國家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使我國的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難以得到快速的建設和發展,在推動大學生就業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不明顯。
(二)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從目前已經建立起來的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來看,在這一項服務工作中,能夠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專業指導意見的人才較為稀缺,基本上是由一些工作人員根據以往的就業經驗來為學生進行工作的推薦和服務,而沒有形成專業的服務理念和服務人才隊伍,這就使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無法以專業的知識針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大學生從中獲取的意見和建議參考性不強,也造成了大學生對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無法信任和依靠。
(三)就業信息服務局限于畢業生
目前,大多數人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大學生只有到了即將畢業的時候才會面臨就業問題,而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也在這一方面存在局限性,就業信息服務也是主要針對于畢業生開展,而忽略了對全體大學生的服務。實際上,就業意識應當從學生步入大學時就開始培養,讓學生能夠充分地做好就業準備,而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也從大學生的起點開始提供服務,則能夠提供的就業指導意見會更為專業、更為有效。
三、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原則
(1)要遵循導向性原則。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不僅應當包括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為大學生提供切合實際的就業服務。(2)要遵循科學性原則。為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應當綜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大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提供合理科學的意見和建議,而不應當偏重于企業或大學生的某一方。(3)要遵循完整性原則。對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不僅是要針對畢業生,更重要的是從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起,提供全面的就業信息服務。(4)遵循可行性原則。為學生提供的就業信息服務應符合社會企業招聘和大學生的就業實際需求,為大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就業指導。
(二)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構建基本要求
其一,要求服務具有主動性。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人員應主動聯系學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服務,要比被動提供服務的效率更高。其二,要求服務具有前瞻性。就業信息服務應從學生剛剛步入大學校門就開始,讓學生從最開始就意識到就業形勢的嚴峻性,讓學生化壓力為動力,盡早做好畢業就業的準備。其三,要求服務具有全面性。就業信息服務不僅要根據大學生所學習的專業和就業目標來進行指導,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壓力,進行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四,要求服務具有合理性。就業信息服務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合理的幫助和指導,而不是簡單地套用模式,針對性、合理性地服務,更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三)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應當具備的功能
(1)就業方面心理咨詢功能。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難免會遇到心理方面的問題,就業信息服務體系首先要做好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2)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失業率高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許多大學生缺乏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認為就業就是找工作賺錢,缺乏人生發展目標,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3)就業評價功能。通過了解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對大學生及工作職位進行客觀的評價,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意見。(4)培訓功能,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應聘方面的培訓,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四)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保障機制
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不僅僅是一個部門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獲得政府、高校、社會、大學生等多方面的認可和支持,才能夠為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更為可靠的保障。以此來保證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快速構建和正常運行,才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更優質的畢業指導服務。首先,政府應制定更為完善的大學生就業政策,從政策的角度出發,鼓勵和推動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的構建,讓服務工作以政府為依靠,以政策為保障,推動大學生更為輕松地擇業、就業。還要加強政府對大學生就業的調控手段,從宏觀的角度來掌握大學生在畢業之后的主體就業動向,使人才資源的配置更為合理,從而在減輕大學生畢業就業壓力的同時,能夠為我國人才資源市場提供更多的專業型人才;其次,社會企業在招聘人才時,應當從企業本身對人才的需求出發,而不應片面地追求學歷和學校品牌。企業應當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留住優秀的人才,避免人才的流失,也可以避免造成大學生再就業的壓力。另外,社會企業可以加強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共同培養專業型人才,既能夠減輕高校的教學壓力,又能夠緩解企業對稀缺人才供應不足的現狀,讓大學生更快地成長為適應企業工作需求的人才;最后,高校方面在繼續推進教學改革工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上,要積極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通過就業指導教師的正確引導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通過人才培養結構優化來改變熱門專業人才過剩的情況發生,緩解該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此外,高校還應通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來拓展學生的就業途徑,為學生提供最為前沿的就業服務信息。
參考文獻:
[1]張新娜,田雪芹,張燕平.基于大學生需求的高校圖書館在就業信息服務中的創新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2016(8):105-108.
[2]李敏艷,高建波.大數據時代基于就業網絡信息服務平臺的大學生就業指導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6(3):92-96.
[3]王玉娟,盛莉,韓平.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構建研究:以三江學院為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2):114-115.
[4]方波,郜宗茂,王友,等.高校圖書館開展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研究:基于安徽省高校圖書館的調查[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2,32(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