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華 劉博菱 張翠蓮
[摘 要] 產業集群的形成,可以拉動市場供需,促進畢業生有效就業,對高校專業集群建設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集群要適應產業集群的發展需求,把脈市場發展動向,轉變專業建設理念;適應教學新要求,打造“雙師”教師團隊;抓住人才培養變革新挑戰,培養多元技能人才;強化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創新型技能人才。
[關 鍵 詞] 產業集群;專業集群;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012-02
產業集群最開始是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在1990年發表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指的是“在特定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臨近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和相關法人機構,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補性相聯結。”表現出共生性、互動性和柔韌性三大顯著特點[1]。
專業集群指的是在一定區域內的教育機構間形成的具有相同或緊密相關專業技術基礎的多個專業和學科的集合。此類集合圍繞核心專業,通過在高等學校之間、學校和企業之間在專業設置、課程設計、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交流互動合作,培養出能適應產業集群發展需要的現代實用型人才[2]。
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人才儲備與技術創新,而人才智力與技術創新主要集中在高校[3]。產業集群的形成,可以拉動市場供需,促進畢業生有效就業,對高校專業集群建設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以湖南株洲市為例,已經構建了一個千億規模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要為軌道交通產業集群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持,就要求鐵道類職業院校能夠與時俱進地調整專業及課程結構,根據對接產業集群的人才培養方案,引入新的行業標準、企業技術,并積極推動校企合作、校際合作的課程開發模式,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保證培養的人才更好地適應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
湖南鐵路高職專業集群要適應產業集群的發展需求,需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把脈市場發展動向,轉變專業建設理念
專業是連接社會需求與高職人才的紐帶和橋梁,加強專業建設也是高等職業院校開展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也帶來了高職院校專業結構的調整,那些不符合市場發展動向的專業將要被淘汰,高職院校需按照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不斷更新專業。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應該在其相關行業以及企業家的共同參與下合作完成,從而形成更加成熟的專業建設理念,最后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專業建設規劃方案。
今后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應該在本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其所重點服務的城市及其相關產業領域,充分發揮學校辦學特色,走特色發展道路。并根據產業集群或行業產業鏈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集中力量創建若干個專業群。積極關注市場經濟動向,加強課程建設和團隊建設,開展“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集中一切力量創辦既彰顯學校特色,又符合產業集群發展特色的專業(群)。通過專業群的輻射引領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
根據產業集群企業對專業人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學校需同產業集群企業共同制定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同企業專家和企業負責人一起來負責該專業核心課程的開發。根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重新確立專業建設理念和專業培養目標,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社會參與、多方聯合的工學結合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保證真正實現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與產業(行業)需求有效對接。
二、適應教學新要求,打造“雙師”教師團隊
根據產業集群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外,還必須掌握與工作過程、技術和職業發展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擁有最新的專業技術能力;除了能傳授學生豐富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擁有從教育學原理出發將這些知識融入教育教學實踐的能力;除了必須熟悉相關職業領域里的工作過程知識,還要熟悉整個產業的發展情況,掌握未來發展前景。于是,那些技能型、實踐型的教師在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
要為產業集群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人才,就必須打造一流的“雙師”教師隊伍。首先,學校要為專業教師搭建多種培養平臺,如培訓平臺、產學研服務平臺等,從各方面對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進行培養;其次,學校可聘請產業集群企業的技術人員到學校參與課程開發、課程教學等工作;最后,進一步完善學院專任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隨著產業集群的不斷發展壯大,在某一地區,某個特定的產業領域將產生輻射作用,學校可以有效利用產業集群帶來的豐富資源,選拔一批年輕、高素質的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提升教師的實踐水平,并以此作為教師職稱評比的重要依據。打破專兼教師的區分界限,培養在省內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專兼職教師,建設一支專業技術強、教學水平高、操作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和技術服務團隊。
三、抓住人才培養變革新挑戰,培養多元技能人才
隨著產業集群的發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人才的定位以及人才知識能力的積累需要高職院校給出全新的規劃和建議;同時,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也會隨機帶動相關產業在技術技能上的升級,產業集群的不斷發展壯大從此開啟了高職院校面向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當然,產業集群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常會表現出一定的不穩定性和滯后性。如果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一味地追隨市場的變換,必將會使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治理結構的發展失去方向。因此,在產業集群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養不僅要著眼于眼前,更要從長遠、戰略的角度來考慮加強高等職業院校對有關人才需求的規律分析,以保證職業教育發展結構的優化[4]。隨著產業集群的發展,對人才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類型也越來越多,只有擁有更多的技能才能適應不斷優化升級的集群經濟發展,為產業集群作出更多貢獻,高職院校要把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培養多元技能型人才。
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的是多元技能人才,專業寬度較大,需求的知識面廣。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立足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區域性和靈活性,認真思考并探索我校高職教育的基本定位和培養目標,著力培養“理論夠用、技術管用、特長好用、經久耐用”的大學生。
四、強化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創新型技能人才
隨著產業競爭的加劇,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知識,更要具有卓越的實際操作能力。實訓基地在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要培養具備較高理論功底和創新水平、同時擁有嫻熟操作技能的人才,必須建立與產業集群人才需求相對接、適應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所需要的現代化實訓基地。在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面對市場上激烈的競爭,高職院校要適應行業及企業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學習和精通最新的專業技術,否則將會被社會淘汰。
(1)實訓基地是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場所,讓學生從“有所知”走向“有所為”。(2)實訓基地的綜合技術訓練,拓寬與豐富了高職學生的專業知識面。(3)實訓基地為學生提前創造了職業崗位的實踐環境,職業崗位知識與能力是應用型人才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與能力。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學校所提供的實訓基地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模擬生產現場以及真實訓練的實踐操作平臺,通過讓學生親自設計和操作,使學生能熟練使用其所在行業所必需的各項儀器、設備和工具,并逐步掌握相關的工藝和技能,使之畢業后能實現和企業的無縫對接,減少企業培訓的時間成本。第四,在產業集群的影響下,學生在企業提供的實訓基地里將有機會接觸與學習高新技術,并跟上企業技術水平的發展,不至于落后。第五,學生通過參加相關的技能操作、產品制作、項目運營以及技術開發等高水平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其具備更加優秀的職業素養,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
要培養具備較高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同時又具備熟練操作技能的人才,就要求建立與產業集群人才需求相對接、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的實訓基地,并創新實訓基地的建設模式與運行機制。在產業集群的發展契機下,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產業集群企業的資源和人才,與企業合作設立部分校外實訓基地,積極探索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在最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鍛煉,接受企業優秀員工的經驗傳授,讓人才的培養能盡可能地實現企業用人要求,使其真正成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孵化器。
參考文獻:
[1]呂洪霞.基于產業集群背景的浙江高職教育發展構想[J].職教論壇,2010(33).
[2]孟韜,孔令柱.基于產業集群的高校專業集群建設探析:以沈陽裝備制造專業集群為例[J].經濟師,2012(4).
[3]王金鑫.產業集群背景下船舶職業院校特色品牌專業的發展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5).
[4]呂洪霞.基于產業集群背景的浙江高職教育發展構想[J].職教論壇,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