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仕彬 馬冰 唐普霞 張世紅
[摘 要] 使用已有的政法類院校課程標準體例模板,通過對海南政法學院計算機基礎課實踐和調研,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標準的定位和目標做出論證,提出中西部政法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標準改革建議。
[關 鍵 詞] 政法類;高職計算機課程; 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018-02
依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號)文件精神,課程標準是促進課程教學質量有序穩步提高的有效手段,是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而課程的定位、目標、內容評價都是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特別是計算機基礎課程,是政法類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涉及全國50多所政法類高職院校,課程標準影響范圍廣,意義重大。現有計算機基礎課程標準是否能適應公安、法院和司法三大行業崗位信息化需求?現有的課程標準是否能夠體現課程性質、目標的期望?經過課程標準的實施,是否能完成主要內容?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相關素養是否能達到基本要求?有哪些實施建議和評價建議?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計算機基礎課程標準是否能夠達到提高課程質量的目的。需要通過多年實踐總結,多角度調研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本文通過崗位需求適應性、課程內容中外對比和培養效果達成三個角度調研,用大數據來回答以上問題。
一、高職計算機技能在政法類崗位需求調研
高職計算機技能設置應該以就業為導向,以是否符合崗位需要為衡量標準。對政法類高職,就要根據政法部門對計算機辦公技能要求來取舍內容。一方面,以計算機等級考證標準作為調研項目,另一方面,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大部分崗位中應用計算機的能力集中在文字錄入、文檔排版、電子表格處理等方面,這與原先設置的教學內容基本相符,調研具體占比為:文字錄入對崗位能力影響,非常重要占57%,比較重要占43%;文檔處理能力對崗位影響,非常重要占100%;電子表格處理能力非常重要占71%,比較重要占29%;制作演示文稿能力非常重要占86%,一般占14%;計算機維修能力非常重要占29%,比較重要占28%,一般和不太重要占14%和29%。
二、計算機課程標準在國內外課程設計目標差異
計算機課程基礎標準在美國、澳大利亞和德國等國外發達國家已經通行多年,課程內容能深入小學和中學教學,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在課程引導上發揮了重大作用。比較國內外計算機技能課程標準,能得到課程目標設定差異,本次調研通過網絡檢索和文獻案例分析途徑得到。
對比美國、澳大利亞和德國等國家計算機基礎課程,國外高校各校差別大,但是課時多為單元制,分成五個模塊,18~180課時不等。而且名稱一般為計算機科學概論和計算機科學基礎,教學理念以計算機科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為主導,使用情景示例解釋抽象概念,實驗不是為了訓練技能,而是為了驗證計算思維理論或求解問題。比如美國K12里,計算機課程標準中,課程名稱為computer science,計算機科學,能力領域5個,分別是computing Systems計算系統,Networks and the Internet網絡與互聯網,Algorithms算法,Data and Analysis數據與分析, and impacts of Computing計算機應用影響力。
國內高職政法類院校,課程名稱多為計算機導論或計算機基礎等,教學定位以計算機等級考試為綱,教學目標以掌握概念方法為主導,通過學生操作Microsoft office軟件來驗證辦公技能,課時50+系列進階課程。在海南政法職業學院,課程名稱為計算機基礎與應用,教學理念為培養辦公軟件應用技能,課時72學時。
對比國內外課程標準,能發現國內外高校在計算機基礎教育方面有一定差距,突出一點為課程定位上,國外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理念為通過訓練計算思維,達到靈活利用計算機解決各種問題,而國內課程定位主要還是側重介紹計算機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
三、計算機課程標準在海南政法職業院校效果達成調研
根據在海南政法職業學院這樣典型高職政法類院校調研,要回答計算機基礎與應用課程標準在全國高職院校的達成度,確實比較牽強,但是對一支在高職計算機課程開設方面有十余年經驗的團隊來說,還是有較強的代表性的,可以回答技能培養后在政法類院校標準達成情況的。代表性體現在專業廣度和考查時間深度上,比如,該院每屆38個教學班級,涵蓋文理兩大類,涉及法律類專業10個,分別為司法警務、交通管理、治安管理、刑事執行、社區矯正、法律事務、司法社會工作、行政執行、法律文秘、司法鑒定技術;涉及理工專業4個,分別為信息安全與管理、通信技術、安全防范、消防工程技術。十多屆畢業生分布在眾多行業單位,人數眾多,崗位多樣,是有說服力的。本次采用抽樣調查法,抽取2017年大一在校生1200多人的期末考試成績作為主要調研依據,并選取30人往屆畢業生或實習生,通過見面交談、電話訪談、在線調查等方式,開展調查工作。
從調研情況來看,各專業學習態度、能力上差別不大,學生對文字錄入、網絡應用、文檔制作、多媒體應用的掌握比較熟練,自信心較強。但是學生在視頻處理、數據管理、計算機程序設計等方面的知識運用能力比其他方面的知識落后一步。
從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在學校里曾經學習過的課程模塊并不均衡。像Word文字處理、Excel表格制作、PPT制作這些模塊普遍學過,但是對網頁設計處理、算法與程序設計、數據庫管理等模塊僅有少數學生學過。文字錄入單項能力訓練后,90%以上的學生打字速度可以達到20字/分鐘以上,平均線為30字/分鐘。
四、高職計算機課程標準修訂建議
(一)調整課程定位
課程標準在課程定位上起到引領和基礎的作用,推薦在課標上明確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用計算機解決問題能力、算法邏輯等素質能力,并通過課程內容各個項目化模塊設計出能力訓練方法。
(二)調整課程內容
目前本課程系統地介紹了上下兩學期的課時為72課時,課時需要適當調整。根據調研情況,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必須考慮就業崗位的需求,可以實現分方向培養的策略。課程內容應該包括文字錄入、計算機基礎知識、局域網與Internet、文字處理軟件Word、電子表格Excel、電子文稿PowerPoint等。在課程設置中需要設置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和專業拓展課。課程內容設置應考慮到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在各方向中通用,專業方向課和專業拓展課隨著選修課的開設而展開。讓學生適應企業崗位現實需要,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課程設計建議五個模塊,36~108課時皆可,百分比占建議:文字錄入、Word、Execl和PPT分別是10%,50%,20%和20%。
(三)課程標準上優化課程體系,推薦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
目前課程標準學時設計上,以教師授課、學生驗證訓練為項目化教學體系,要改變教師主體為學生主體的學習型教學體系,還可以在修改課程標準推薦的教學方法載體上做文章。課標上推薦采用“翻轉課堂、短學時、多方向”的課程教學方法。
能實現“翻轉課堂”,關鍵在于教學資源的準備上和“互聯網+教育”運用上。把知識點錄制成微課資源,或者把收集到的微課資源放置在云端平臺,提供學生使用,在課前能學習,在課中能答疑驗證,在課后能在云端練習鞏固。通過翻轉課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探索和及時總結。以互聯網任務單結合任務驅動的方法,以實例為單位展現學習內容,循序漸進。每個實例之后總結出對應的“操作步驟”和“一般方法”來講授操作技能和應用方法,每一節都配有“實戰演練”操作練習,以及時鞏固所學操作技術,每一章之后配有綜合練習,能檢測出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短學時”同樣也能夠通過課標設置一個特定技能為目標,通過較短的學時(例如36學時或18學時)達到目的,便于將整門課程的基本能力把握住。
最后,“多方向”的思路,“多方向”就是課標按照崗位設置專業方向,圍繞“職業特定技能”的培養目標設置課程項目化任務單。比如,同樣是Excle電子表單求和公式知識訓練,不同專業類別,項目化任務單設計有不同,在法律事務、司法社會、司法會計等法務技術工作崗位上,設計的項目化任務單為經濟案件財務統計;在信息安全與管理、通信、安全防范、消防工程等智能公安技術類工作崗位上,設計的項目化任務單為公安人口數據和案件數據分析等。課程標準考慮到了不同政法類崗位特點,設計出多種授課任務內容,同時能推動學生數據分析能力、學習能力和崗位認可的培養。
五、調研總結
通過調研,得出以下結論:“計算機基礎及應用”課程標準在培養政法崗位人才適應信息化政務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在計算機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發揮基礎性和先導性的重要作用。課程標準的改革建議在教學定位上突出計算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在課程內容上提出新五模塊單位,在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上提出“翻轉課堂、短學時、多方向”改革。
參考文獻:
[1]劉莉.高校計算機公共課程的實驗教學改革思路[J].科技信息,2010(10).
[2]賈麗.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模式研究[J].科園月刊,2010(19).
[3]綦春霞.澳大利亞數學課程標準的特點和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7):81-85.
[4]潘仕彬.高職在校學生量化考核的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