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如



[摘 ? ? ? ? ? 要]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為幼兒教師的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依據。《標準》認為“反思”是幼兒教師的一項重要專業能力。反思能力培養在幼兒教師職前培養中意義重大。從兩方面調查了當前幼師生的反思能力發展現狀,較為深入地分析了制約其反思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關 ? ?鍵 ? 詞] ?幼師生;反思能力;專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020-02
《標準》的制定,對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基本要求,是引領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為幼兒園教師的培養提供了重要依據?!稑藴省返囊粋€突出特點,就是“重視幼兒園教師的反思與自主專業發展能力。”《標準》明確指出幼兒園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反思,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從而為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幼兒一生的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反思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與中小學教育相比,幼兒教育有著獨特的特點。反思對于幼兒教師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了解幼師生的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發展現狀,分析制約其反思能力發展的影響因素,提出改進策略,對改善幼師生的學習習慣,發展他們的思維品質,堅定專業情意,提升專業素養都有重要意義。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調查以自編《幼師生自我反思能力調查》問卷,面向保定市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發放和回收調查問卷,分一般反思習慣和專業反思基礎兩個部分,從思維的廣度、發散性、批判性等思維維度以及專業情意、自我覺察等維度,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及影響因素等狀況展開綜合調研。
二、結果分析
(一)幼師生的反思習慣和專業反思基礎
本研究主要通過客觀題目了解幼師生的反思習慣,通過主觀題目了解學生的專業基礎和自我覺察,由此了解學生的反思能力。目前,對反思的研究有多種角度。從思維角度來說,批判性思維是反思的核心,需考慮思維的發散性和專注力。從反思的內容來看,越來越注重反思的基礎,即反思者所持有的觀念,對教育反思來說就是越來越重視教育者所持有的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課程觀等。從反思過程來看,越來越強調反思一體化。在這樣的研究基礎上,本研究主要從思維習慣和專業基礎兩方面考察學生的反思能力。調查結果如下:
通過表1可以看出,以4分為滿分,學生的平均得分最高為2.86分。整體來看,廣大幼師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反思意識較弱,專業情意不高,自我覺察能力較弱,并且各個年級幼師生的反思習慣差異不大。具體來說,正向提問比起反向提問得分普遍偏高,說明學生的思維專注力和逆向思維能力比較弱。專業情意得分較低,說明學生對自身的專業認同度不高。自我覺察得分最低,說明學生對待自己的認識存在較大偏差。各年級在各項得分差異不大,說明幼師生的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在調查中發現,學生的思維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思維的專注度不夠。反向題目得分偏低,主觀題目回答簡略,對問題的看法流于表面,缺乏深入思考。其次,思維的發散性不足。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趨于雷同,缺少新意。以“最喜歡的人”為例,有77.13%的學生選擇藝術家。最后,思維的批判性缺失。學生普遍喜歡相同觀點,對不同意見主要持懷疑和否定態度。在專業情意和自我絕覺察方面,同樣體現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在對幼兒的認識上,大部分人停留在感性經驗上。在自我期待方面則表現出極端化,或者過于現實,做一個普通的自己,缺少理想的指引;或者過于盲目地追求子虛烏有的夢想。
可以說,學生有一定的反思基礎和專業意識,但是反思習慣有待養成,反思能力需要提高,學生的專業思想需要加強,專業方向需要引領。
(二)幼師生的課程偏好
課程是實施教育的重要載體。不同課程對學生的發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共同促進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幼師生對不同課程的偏愛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更制約著學生今后的發展。對不同年級幼師生進行課程偏好調查,結果如下: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學生的課程偏好十分明顯,藝術類明顯高于文化類。其中,又以音舞類最受歡迎,各個年級學生對音樂舞蹈類課程的喜好程度大大超過了其他學科,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呈上升趨勢。在文化類課程中,語言類相對比較受喜愛。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成為最受冷落的課程。這一結果,可以解釋學生反思能力較差的部分原因。學生對需要動腦記憶和思考的課程比較排斥,對動手動口的課程比較偏愛。然而,一年級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歡迎度最高,說明學生對動腦思考的課程不是一開始就排斥,而是興趣逐漸下降。
(三)幼師生喜愛某課程的原因
為了更好地解釋學生的課程偏好,了解其思考問題的角度,本研究調查了學生偏好不同課程的原因,并進行了簡單歸納。結果如下:
從表3可以看出,各年級學生在選擇自己喜愛的課程時,最主要的原因是有用和感到快樂;其次是具有一定基礎;此外,教師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從三個年級對照來看,教師和學習基礎兩個因素隨著年級的升高影響越來越小,尤其是教師的影響到三年級有了很大的下降。二年級的學生最看重該課程是否對自己帶來樂趣,三年級學生更注重某課程的功用。
表面看來,學生思考問題越來越趨于理性。深入考察就會發現,學生對課程的偏愛存在比較嚴重的感性傾向。比如,學生因教師而喜愛某課程,并不是把教師的博學、嚴謹、認真、負責放在首位,而是主要考慮教師的形象和性格;學生心目中的“有用”,有一部分是為將來的職業考慮,有一大部分則是為了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學習基礎是重要因素,但是學生主要著眼以前取得的成績,對于現在如何學習,以后有怎樣的發展缺少考慮;至于學生把“感到快樂”作為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與學生主要選取藝體類課程作為最愛有很大關系,因為藝體類課程本身具有較高的愉悅功能。
在此,需要特別強調幾點:(1)一年級學生更多提到攻克難題所帶來的成就感讓他們對某課程產生濃厚興趣;(2)藝術類課程對學生普遍吸引,可以適當增強藝術的感染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3)學生考慮問題更多出于自身的喜好,極少考慮社會期待;(4)大部分學生思考問題時,只考慮一種因素,只有極少部分學生會同時考慮幾種因素。
(四)一年級學生的讀書興趣
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尤其應該成為學生時代最美好的陪伴。它能夠給人最廣闊的思考,尤其促進世界與自己的交流和對話。以“最喜愛的一本書”并說明理由為題,面向一年級學生進行調查。結果如下:
由表4可以看出,學生的讀書情況不容樂觀。有一成以上學生沒有自己喜愛的書,有二成多的學生喜歡言情小說。只有2.6%的學生回答喜歡的是科普類讀物,書名集中在《十萬個為什么》。有近一半學生喜歡的書屬于文學名著。其中,兒童文學類占比60%,主要集中于《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經典散文主要是朱自清和冰心的作品;經典名著主要集中在傳統四大名著和《簡·愛》等幾部外國名著。
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學生的讀書視野比較狹隘,讀書質量比較粗略。在說明喜愛的原因時,有些學生沒有說明原因,有些學生回答不知道或沒有原因,大部分學生回答特別簡略。比如,因為是名著,因為好看,有意思,情節曲折,感人等;個別學生會將主要內容簡述一下,說明自己的感想;很少有學生會詳細說明本書的特別之處,更沒有意識去說服別人也來讀這本書。這種情況與影像時代可能存在一定關系。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學生的反思習慣有待形成,反思水平較低,反思能力不足。
2.學生思考問題自我立場突出,思維以感性為主,理性不足,思維的發散性較差,深度探究不足,缺少思維批判性,思維的計劃性和整體性欠缺。
3.學生對文化類課程興趣逐年降低,對藝體類課程中的音舞類課程興趣持續增加。
4.隨著年級增長,學生思考問題逐漸趨于理性,關注點越來越考慮專業發展需要。
5.學生對書籍的熱愛程度較低,讀書范圍狹隘,選擇和閱讀書籍都存在一些問題。
(二)建議
1.對學生加強專業規劃和專業發展的引領。學生的專業素養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積累,在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方面都要注意在不同年級有計劃、有方向地推進。
2.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思維方式、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多角度思考,互助合作學習,多種方式展現學習成果。
3.打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增強學生對多種學科的學習興趣,在保障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礎上,突出藝體類課程的育人功能。
4.打造書香校園。多途徑多方式鼓勵學生深入而廣泛地讀好書。推薦書目,交流讀書方法,分享讀書心得等。
5.借鑒幼兒教師反思能力培養中的經驗。比如,撰寫日志,書寫學習故事,撰寫個人成長傳記,成立學習共同體交流經驗并互相監督等。
參考文獻:
[1]何鋒.反思能力: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元素[J]. ?教育導刊,2005(11).
[2]王麗莉.幼兒教師教育反思內容研究[J].文史博覽(理論),2008(11).
[3]黃飛鷹,周志毅.師范生批判性反思能力的培養:意義·方法[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