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花,王燕,曹相東,黃菲

[摘 ? ? ? ? ? 要] ?作為核心區的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勢必為其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全新機遇和廣闊空間。加之,新疆旅游業自身具備多方面的先行發展優勢,天時地利的大背景下,新疆旅游業的發展當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使命感,而推進其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高層次、技能型旅游人才的培養。因此,只有明確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新疆高職旅游人才新的需求定位,才能使新疆高職旅游人才培養達成“教有所用,需有所供”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關 ? ?鍵 ? 詞] ?新定位;旅游人才;高職;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031-03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旅游
2013年,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體現了沿線國家和諧發展的需求,有利于全方位提升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引導沿線國家優秀文化的整合、交流與會通,實現沿線國家文化開放交流水平的新提升[1]。
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背景下,文化將是未來世界發展方向的統領[2],既是我國的一種軟實力,又是旅游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區域溝通的情感媒介之一,還是滿足人類需要的重要手段[3]。文化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感可以維系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共同友好發展。各種文化、教育和服務設施都會成為一個個獨特的文化綠洲驛站,連接起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文化交流生命線[2]。
當今社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越來越成為人們的新追求,而旅游業既是實現人類這一追求的重要路徑之一,又是最能匯聚人氣,最易溝通交流,最能融合不同文化、不同產業共同發展的產業,還是人們最容易介入和享有的消費性產業。
傳統旅游產業相比,文化旅游產業(文化與旅游交叉滲透的產業)是一個動態、立體和綜合的概念,其更多地融入了文化創意的元素,而人才是實現文化創意的最活躍因素[4]。
二、新疆旅游先行的必要性
旅游業是帶動性、融合性最強的產業,也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天然橋梁,大力發展旅游業已經成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贏之路。新疆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通過旅游這種民間外交形式努力推進文化交流先行戰略,充分發揮文化交流在合作發展中的引領推動作用,深化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異質人文領域交流力度,以平和的心態和開放的思維促進和諧有序的文化交流,以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為紐帶,讓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活躍起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與共、合作互贏”的區域一體化發展空間,進而為打造一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而增進互信、儲備人才、奠定基礎[5]。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對地處經濟帶核心區的新疆意義重大,尤其對新疆旅游業的影響是巨大的[6],據專家分析:近三年來,烏魯木齊正以平均每年46.54%的增長速度吸引著境外航線旅客前往。因此,新疆旅游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很有先行的必要,通過旅游業的先行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及相關制度和政策的完善。
三、新疆旅游業的發展優勢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多民族、多文化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新疆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首府烏魯木齊已經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集散中心。新疆擁有存量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明顯的地緣毗鄰優勢,堪稱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文化科教中心建設的“資料庫”。新疆人文相親、文化多元、國家接壤、經濟相容。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視野下,文化旅游產業的興起既可實現對旅游資源的統籌規劃,也能實現優勢互補和創意融入,有助于多種民俗文化主體之間實現協同競合的局面,將現有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這對保護文化遺產、提升文化軟實力以及促進區域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四、新疆高職旅游人才的需求背景
借助于人暢其行的旅游通道將富有人文內涵、極具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打出去,使新疆區域內更多的特色文化取得國際話語權,使我國傳統中不同的文化精髓得到廣泛理解和尊重。只有充分挖掘其資源特質和文化內涵,才能將其潛在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現實的產業優勢。這一轉變的順利實現,亟須加大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中高端人才的培養力度,努力發揮“人才”作為首要資源的作用。目前,新疆現有旅游從業人員約189萬,根據自治區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新疆旅游從業人員需求量為250萬且其中2.5萬為高層次技能型旅游人才,對高職旅游人才培養質量勢必提出全新要求[7]。
旅游高職教育是旅游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類型,是旅游專業職業技術教育的更高層次,培養的是旅游生產、服務與管理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近些年來,國家非常重視旅游人才的培養,指出我國旅游工作的當務之急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旅游人才隊伍;要求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和能力建設,其中1%的旅游從業人員要達到高級專業技術水平;強調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強旅、科教興旅”戰略。
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將新疆各民族高職旅游專業大學生培養成為品德高尚、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講好新疆故事、弘揚中華文化的本土化、技能型旅游人才,是新疆高職旅游人才培養的當務之急。
五、對新疆高職旅游人才的新定位
綜合勝任力兩大代表性的冰山模型和洋蔥模型[8],根據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地位,其旅游業未來發展對本土人才的實際需求,選擇專業理論知識、外語應用能力、熟悉旅游法規、語言表達能力、文學藝術造詣、國際化視野、身體素質、創新能力、計算機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共10個顯性素質特征,以及政治素養、道德修養、心理抗壓能力、性格開朗、吃苦耐勞精神、紀律意識、敬業精神、誠信、適應能力和團隊意識,共10個隱性素質特征,每項特征從1~10分設定10個整數分值,設計出《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新疆高職旅游人才應具備的素質特征》調查問卷,并依調查結果構建新疆高職旅游人才的勝任力模型見下圖,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新疆高職旅游人才培養的新定位。
■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新疆高職旅游人才的勝任力模型
調查問卷主要面向新疆旅行社、旅游景區和旅游管理部門的高層管理者和本土旅游高職院校的專家,有針對性地進行發放,共發放問卷70份,回收63份,其中有效問卷59份。結果顯示:隱性素質特征總體得分高出顯性素質總體得分588分。首先,隱性素質特征中得分較高的分別是政治素養、誠信和道德修養,構成勝任力的核心特質;其次,隱性素質特征中的敬業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和紀律意識,屬于自我概念和態度價值觀層面,構成勝任力的中間素質;顯性素質特征中身體素質得分最高,之后分別是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理論知識、國際化視野和外語應用能力,構成勝任力的表層素質。
(一)核心特質
核心特質處于旅游人才勝任力模型的最里層,是最重要、且最不易被發現的素質。
1.政治素養
政治素養是人的綜合素質的核心,是人們從事社會政治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和基本品質,是個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觀念、政治態度、政治信仰、政治技能的綜合表現。人的政治素質的高低是社會政治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政治素養無疑成為新疆眾多企業選擇人才的首要條件。
2.誠信
誠信屬于道德范疇。孔子有云:“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一個基本準則。誠信是人必備的優良品格,是為人之道和立身處事之本,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道德基石。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考量的是政府、企業和公民多個層面的道德水平。作為將來從事絲路經濟帶旅游的新疆高職旅游人才,必須樹立誠信服務意識。
3.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是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對人才培養而言,側重指職業道德修養,它是從業人員在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方面的自我鍛煉和自我改造中所形成的職業道德品質以及達到的職業道德境界。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每位員工都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良好的職業修養是每位優秀員工必備的素質。
(二)中間素質
中間素質在旅游人才勝任力模型中處于核心特質和表層素質之間,與核心特質一樣,是由隱性素質特征構成,主要包括人才的自我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要素。
1.敬業精神
“敬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一種具體要求。敬業精神是人們基于對某種職業的熱愛而產生的全身心投入的奉獻精神。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作為新時代旅游專業的大學生理應抱有“時不我待、舍我其誰”的意志,勇做絲路核心區旅游業發展的弄潮兒。
2.吃苦耐勞精神
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承接古絲綢之路的開放、交流、兼容的動態系統,要求新疆高職旅游人才勇于和勤于吃苦耐勞,在校內勤學苦練,在校外苦取“真經”,在職場創新創優。
3.紀律意識
紀律是社會的各種組織(如政黨、政府、軍隊、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學校等)規定其所屬人員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維護生產、工作和社會秩序所必需的。紀律性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之一,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之一。新疆高職旅游專業大學生作為未來旅游服務行業的高層次人才要做遵規守紀的社會公民。
(三)表層素質
表層素質主要由顯性素質特征構成,處于旅游人才勝任力模型的最外層,是最直接、最容易被發現的素質。
1.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是人體活動的一種能力,包括人們在運動、勞動和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人體機能能力。毛澤東早在1917年曾寫道“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進修勇而收效遠”。這充分說明好的身體素質是其他素質提升的重要前提。新疆地域廣闊、自然生態環境脆弱,這對新疆未來高層次、技能型旅游人才的身體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人類用以表達思想,進行社會交際的最重要方式。語言表達能力是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也是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旅游人才應該具備的一項技能,唯有熟練掌握好這項技能,才能做好旅游業發展的實踐者和推動者,以及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對外交流的友好使者。
3.專業理論知識
絲綢之路經濟帶視野下,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沿線各國協同做好跨域管理。作為核心區域的新疆,其培養的高職旅游人才,必須以熟練掌握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語言為基礎,具備豐富、過硬,并能廣泛服務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游客的旅游專業理論知識,熟悉相關國家經濟發展的有關政策和法律制度,使新疆高職旅游人才的培養目標更加清晰并具針對性,以滿足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高素質、技能型高職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儲備。
4.國際化視野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具有全球視野的倡議,通過沿線旅游,實現彼此了解、相互交往、文明交流和文化交融的目標,其作用是潛移默化且具有國際戰略意義的。未來的新疆高職旅游人才必須具有國際化視野,始終抱有共同體及協同競合的服務意識,重視同沿線各國進行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
5.外語應用能力
在我國與中亞的戰略合作中,人才的瓶頸問題突出地表現為精通俄語和中亞各國語言的外語類人才匱乏,致使全方位合作及交流受到極大限制。應此需求,新疆高職院校的旅游英語專業可以拓展為旅游外語專業,充分發揮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絲綢之路跨境語言的本土優勢,加大面向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小語種與旅游專業的結合力度[9]。
上述綜合勝任力模型表明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視野下,新疆各大旅游企業更多地關注高職旅游人才的內在素質,特別是高職旅游人才的“德行”這層核心特質,此與國家層面之“以德服鄰”相互吻合,堪稱通過發展旅游業這種“民間外交”途徑,促進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的最重要基礎。
六、結語及展望
面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絕好機遇,新疆旅游業獲得更加廣闊的先行發展空間,特別是文化旅游,其中應用型高職旅游人才的支撐必不可少,新疆高職旅游人才的培養應當順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重新審視、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利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新疆高職旅游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推進,實現真正“教有所用,需有所供”。
參考文獻:
[1]白永秀,王頌吉.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縱深背景與地緣戰略[J].改革,2014(3):64-73.
[2]金巍.梅花與牡丹“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文化戰略[M],中國出版集團,2016.
[3]魏敏.從文化旅游的視角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旅游合作[N].新疆經濟報,2016-09-09.
[4]任保平,馬莉莉,師博.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新階段西部大開發[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5]陸航.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需輔以跨文化傳播[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6):11.
[6]郭鵬,董鎖成,李澤紅,等.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業格局與國際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資源科學,2014(12):2059-2067.
[7]胡鞍鋼,馬偉,鄢一龍.“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內涵、定位和實現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1-10.
[8]許欣瑜.基于勝任力的國際化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9]魏萌.民辦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基于絲綢之路經濟帶視野[J].新西部,2015(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