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輝
[摘 要] 文化育人是大學的基本功能與職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途徑方法。內蒙古作為祖國北部邊疆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是推動內蒙古高校內涵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教育引導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必然要求,更是促進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的客觀需要,必須從大學文化建設的整體性出發,完善文化育人要素,優化文化育人機制,構建科學的文化育人體系。
[關 鍵 詞] 內蒙古;高校;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042-02
國家領導人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學既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又是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大學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的精神和靈魂,是高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和基本要素。文化育人是大學的基本功能與職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途徑與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高校要充分發揮文化等十個方面的育人功能,切實構建文化育人體系。因此,構建文化育人體系,探索契合人才培養規律的文化育人途徑與載體,對推進高校內涵發展,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文化與文化育人
大學文化是高校這個特殊的社會組織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并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精神、行為準則及其規章制度、物質設施等的整合和結晶。作為社會文化特殊形態的大學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層面,具有時代性、開放性、職業性的特點,具備價值導向、情感規范、教育創新、情感激勵等功能。
文化育人,即以文化人,是通過文化環境的熏陶和文化活動的影響,用先進的文化教育人、引導人和塑造人,將先進文化內化到人的靈魂深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高校校園文化及其建設研究在學術界、理論界引起熱烈討論,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的文化建設工作一呼而起、久盛不衰,高校普遍開展了文化育人的基礎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研究,各高校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序推進了大學文化建設向文化育人的轉變。大學文化建設逐漸轉向通過文化課程與教學改革、文化素質教育活動、文化育人理論與研究等多個維度開展的文化育人工作。黨的十九大、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等均對高校文化育人提出了明確要求。各院校按照要求,立足實際,進行探索建設,文化育人工作逐漸呈現出從自發到自覺、從個體自覺到群體自覺、從自覺推進到制度化推進的特點,大學文化的育人作用得到進一步凸顯。
二、內蒙古高校文化育人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民族地區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關系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祖國北部邊疆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在我國發展穩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區的大學生處在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共同碰撞交融的多元文化環境之中。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和多元價值觀的交鋒沖擊,內蒙古高校更要發揮好文化育人功能,立足文化安全和尊重多元文化的高度,堅持“辦大學就是辦文化”的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為核心,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結合內蒙古自治區的區情和多民族文化的特色,用馬克思主義中國文化的最新成果指導學校文化建設,培養塑造大學精神,不斷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與格調,以文化意識和文化自覺引領學校建設,為教師的事業發展和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保障。
(一)文化育人體系建設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的根本問題,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高校必須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堅持改革創新,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文化育人的長效機制,推進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創新,增強工作的時代感和實效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這對指導高校把穩思想之舵,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提升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化育人體系建設是推動高等院校內涵發展的迫切需要
當前,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各種價值觀錯綜激蕩,社會文化發生著多元變化,高校傳統的文化價值體系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影響著師生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大學文化是一所高校的大學精神和辦學理念的重要體現,反映了廣大師生的整體精神面貌和價值追求,是大學教學、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的精神要求所在,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育人體系建設是高校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推動高校創新發展的新維度。
(三)文化育人體系建設是教育引導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必然要求
大學文化從價值觀深層次地引導人、塑造人,使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各種關系,從而學會怎樣做人,是制約大學生思想行為的隱性教育因素。大學文化只有適應時代的需要,遵循教育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與時俱進,才能真正發揮對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煥發出新的活力和魅力。這就要求我們對文化育人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進行全方位的體系構建。
(四)文化育人體系建設是促進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的客觀需要
高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創新和引領是高校重要的社會功能。只有構建優秀的大學文化,才能通過傳播文化來影響社會,進而促進社會發展。民族地區的團結和諧對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加強文化育人體系建設,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大學生民族團結意識,在各民族大學生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樹立正確的祖國觀和民族觀,增強大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的認同,把大學校園建設成為反分裂、反滲透的重要陣地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內蒙古高校文化育人體系建設的問題與對策
文化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文化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統一整體。各文化要素之間既相互聯系,又互相影響。目前,內蒙古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整體較為薄弱,表現在:一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須進一步完善。高校對“文化育人”理念和思路創新不足,多數缺少全局性的設計和完整的體系構建。二是教師育人工作的效能有待進一步發揮。教師在文化育人工作中還存在“缺位”現象。三是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對文化育人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傳統教育方式與學生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學生接受度和認可度不高,育人效果不理想。四是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往往存在趨同性,文化育人的民族、地域、職業、企業等特征不明顯,特色彰顯不足。這些問題和不足都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進行深入探討解決。為此,必須從大學文化建設的整體性出發,完善文化育人工作要素,優化文化育人運行機制,明確思路、原則、內容、路徑,全方位構建科學的文化育人體系,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
(一)總體思路
堅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校風學風,繁榮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建設優美環境,滋養師生心靈、涵育師生品行、引領社會風尚。
(二)構建原則
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堅持遵循規律,勇于改革創新;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堅持協同聯動,強化責任落實。
(三)構建內容
圍繞精神凝練、制度建設、環境熏陶、行為引導等文化要素,凝練大學精神,優化校園環境,培育文化品牌,強化人文關懷。
(四)構建路徑
結合地區經濟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理論研究和氛圍營造為支撐,構建完善的文化育人體制架構和運行制度。堅持以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地域文化、企業文化、廉潔文化等多元文化彰顯獨特內涵,構建有利于培養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培養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培養國際視野和包容胸襟的文化育人模式。堅持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多層次多方位推進,形成普遍適用、深入浸潤的文化育人體系。
文化育人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系統工程。內蒙古高校必須堅持文化育人的理念,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全面推進大學文化建設,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為譜寫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教育新篇章,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