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素質,努力提升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是關系到高校辦學方向和社會穩定的大事。從職業素質教育入手,希望找到提升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使大學生能夠順利和高質量就業。
[關 鍵 詞] 素質教育;就業;競爭力;高職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048-02
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受到整個社會的普遍關注。自從2003年擴招以后,第一批大學生畢業以來,高校畢業生就以20%的速度遞增,2018年應屆畢業生更是創紀錄地達到了820萬人。快速發展的社會和復雜的社會環境以及大量的待就業適齡青年,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已經逐漸成為一個難以回避的社會問題。圍繞著大學生就業問題,國內學術界更多地注重大學生專業能力方面的研究,對職業素質的培養關注不夠,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關鍵就是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質,以此提升大學生的核心就業競爭力。本文著重探討職業素質在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中的影響及提升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一、職業素質和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分析
(一)職業素質的內涵分析
職業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根本所在,因此,職業素質是一個人從事職業活動的基礎,是事業取得成功的基礎,是立足職場的根本。高職院校是培養大學生職業素質最重要的場所。職業素質是指勞動者通過專業教育、社會實踐和自我學習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關鍵作用的一種綜合素質。主要表現在職業愛好、職業能力、職業道德和職業個性四個方面[1]。如果大學畢業生具有強烈的職業愛好,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又具有鮮明的職業個性,那么,這樣的大學畢業生就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制約和影響大學畢業生職業素質的因素主要包括:社會實踐經驗、工作經歷、受教育程度、所處環境及自身的心理和身體狀況。根據社會經驗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社會實踐經驗豐富,具備良好的學習環境,對自己嚴格要求,這些都會對提升職業素質產生良好的影響。
(二)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分析
核心競爭力不是一個概念,它具有廣泛的內涵,一般認為,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人們在工作、生產和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知識、經驗和能力,這種潛在的能力具有獨特性和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特點,都可以看作是個體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大學畢業生核心競爭力是指:大學生的競爭力來自于高校的培養,為了就業大學生在校期間所獲得獨特的、不能被其他學校學生所模仿和代替的能力,是相對于競爭對手所具有的競爭優勢,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一種能夠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的競爭力,具有隱性素質的特征。
二、良好的職業素質對提升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
(一)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能夠幫助大學生認清就業形勢,做出正確選擇
良好的職業素質要求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地把個人理想和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個人職業理想與社會需求的關系。遇到就業難題時,具備良好職業素質的大學生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同時,讓他們清楚地了解當前就業形勢和國家相關的就業政策,根據形勢和政策及時調整就業方向和就業期望值,讓他們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時從容應對,做出正確的選擇[2]。
(二)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有利于促使大學畢業生對就業的重新認識
當前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方面還存在著很多迷茫和錯誤認識,例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才能,認為自己經過三年的職業教育可以創造出高于他人的社會價值;對愛崗敬業的內涵理解不夠;不會與人協同合作;眼高手低等。還有一些大學畢業生本來有機會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現有的狀況,但卻不愿從基層工作做起,迷戀大城市生活,盲目地追求高薪和工作崗位,他們缺乏的是青年一代人的使命感和責任心。針對以上就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素質進行培訓,改變他們身上的一些錯誤認識和做法,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
(三)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能夠促進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良好的職業素質培養離不開實踐,脫離實踐的職業素質教育毫無意義,所以,培養高職大學生職業素質要以社會實踐作為重要保障,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通過社會實踐拓寬他們的知識領域,將專業知識逐漸轉變為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進一步增強與人溝通的能力,學會認真做事老實做人的道理,不斷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
三、培養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一)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生思想品德是職業素質的核心內涵,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陣地,應該逐步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拓展就業渠道,積極為大學生就業創業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引導和心理疏導作用。在校期間,高校輔導員通過對國家教育政策的解讀,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掌握國家現行就業政策和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大學生端正就業態度,調整就業預期,增強就業信心,轉變就業觀念。對大學生來講,要先就業,再擇業,最重要的是獲得鍛煉的機會和個人發展前途,要明確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單位和工作崗位,而不應當過多關注工作環境和薪金待遇,這樣既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也能保證自己以積極熱情的心態投身到工作中去。
(二)組織職業培訓,增強職業素質
高職院校是職業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培訓,這對迅速提高大學生職業素質、高質量就業極其有利。雖然大學生經過企業的頂崗實習,但是依然存在著對企業管理了解不多、工作經驗不足、面試能力不強等具體問題,這些問題已經逐漸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大學生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專項職業培訓,了解企業對崗位的要求,掌握企業運作模式,加深理解企業文化,進一步強化職業素質和素養,以提高自己的就業核心競爭力。作為大學生本人要認真及時地總結工作經驗,要根據自身的特長、愛好,結合職業發展規劃,選擇與自己專業和職業發展目標密切相關的職業培訓,通過職業培訓進一步提高了大學生的適應性,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就業核心競爭力。
(三)參加社會實踐,提升職業素質
在校期間大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要挖掘個人的特長、興趣愛好,同時要注意培養大學生本人的社會實踐能力,通過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增強團隊協作能力,提升語言表達及人際交往能力。我院課題組做過一次關于“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考核”的調查,調查結果認為:大學畢業生個人所具備的硬件條件沒有多少差異,社會實踐能力才是決定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所以,高職院校在確保大學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要積極地為大學生搭建社會實踐平臺,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幫助大學生積累更多的社會實踐經驗,這樣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幫助大學生盡早適應社會。
(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通識教育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用人單位對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應聘者具有較強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而且需要復合型人才所具備的基本能力。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僅僅局限于單一型、知識型人才。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辦學特色,要重視大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思想政治課、人文知識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校園文化活動等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質,開設一系列通識課程,如禮儀、書法、演講與口才、藝術欣賞和溝通技巧等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綜合能力。
(五)提升教師職業素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只有職業素質高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言談舉止、價值取向、工作態度、品德修養對學生的示范性、權威性和導向性,對高職大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甚至可以影響學生終身的職業發展。無論是專業教師還是教育管理者,都應將教書和育人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主動關心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學習生活,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并主動給予解決。教師的表率作用是提升大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師德校風建設,打造一支既有專業素質,又具備較高職業素質的師資隊伍。
(六)加強學習的自主性,提升職業素質
自主學習是儲備能力、提高職業素質必備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大學生積聚核心就業能力的能量,是職業發展的永恒動力。長期的自主學習關鍵在于“自我轉化”,大學生在職業實踐和活動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學會了獨立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升了自己的職業素質,進而將職業素質的基本要素自覺地轉化成個人競爭意識和堅定信念。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各項社會實踐中一定要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敢于剖析自己,善于認識自我,客觀看待自我,勇于正視弱點和不足,以便在就業競爭中揚長避短。通過大學生自身知識不斷的積累,職業素質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提升了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四、結語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涉及家庭幸福、學校發展和社會和諧,所以,高質量就業是一個影響大學生家庭的民生問題,也是一個關系到國家教育發展的人才培養問題,更是一個涉及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3]。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支持,也需要大學生自身加強事業心和責任感的培養,根據社會需求調整知識結構和能力,增加社會實踐經驗,全面提升綜合素質。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的是以就業為主,學校應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價值觀,緩解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產生的心理壓力,在各項活動中注重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周宇.論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體系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0(12):79-80.
[2]黃莉,陳甜.論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與提升[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0):80-83.
[3]馮劍橋.高職物流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與就業競爭力問題的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4):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