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梅 王美麗 潘曄
[摘 要] 在一個城市或一個共同發展的區域中,各所高校圖書館紙質、電子圖書等資源相當豐富,在互聯網+時代下,需要找到一種切實可行的數據整合、資源共享的方案,以建立本區域圖書資源共建共享的平臺,減少重復投資,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云計算、大數據、超融合等技術的應用,為館際合作與資源共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與途徑。
[關 鍵 詞] 云計算;大數據;資源整合;圖書共享;館際合作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082-02
在當今時代,經濟飛速發展,在區域性發展的指導下,以“一帶一路”為發展的中心思想,以資源整合、共享經濟、產業調整為社會進步的總體思路。該區域中的各級各類高校則為本地區的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基礎,知識、能力、專業、理論、科研則是本地區騰飛的軟實力。
隨著本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各高校基礎設施建設趨于完善,知識的獲取、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數字圖書的普及等問題成為工作的重點。“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的傳輸與獲取已沒有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紙質圖書向數字圖書的轉換已是必然,由此導致高校圖書館的建設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本地區數字資源整合、共享知識、網絡圖書空間布局等模式就成為各高校圖書館建設者的工作理念。打造一個區域性的高校圖書資源共享平臺,首先,進行各高校圖書軟硬件資源的整合;其次,建設一個應用管理、資源交互的共享軟件平臺;最后,建立一整套科學有效的資源共享制度,實現協調、利益、保障等機制。
一、云計算、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共享的優勢
(一)圖書資源優勢
各高校圖書館館藏大量紙質圖書、電子圖書、電子(紙質)期刊、各類數據庫、數字(其他介質)音視頻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區域性的海量圖書資源,減少重復投資,提高資源利用率。
(二)借閱模式優勢
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無處不在、無處不達,使圖書館沒有了邊界,異地借閱成為基本模式;智能終端、手機等移動式閱讀提供了新型的信息傳輸途徑和服務渠道,使圖書館沒有了物理的外形,時時、處處借閱成為可能。由此,共享資源的受眾群體越來越多,達到了館際合作、資源共建的效果。
(三)技術優勢
虛擬化技術、云存儲技術,將分散于各地不同院校的圖書存儲資源整合,各種信息由云計算上的云端進行統一的處理、分配與存儲。
(四)大數據優勢
對海量的圖書資源與讀者信息進行挖掘、分析、匯總、決策,更好地為讀者提供快速、優質、定制化、一站式的服務。
二、地區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共建共享的布局與思路
區域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應遵循的原則是投入小、好布局、講實用、便于共享進行布局。可借鑒超星、萬方等數據庫商的集成運作模式及技術支持,采用同平臺檢索,不同地方提供全文數據的模式進行區域數字資源的共享,具體如下:
(一)資源共享系統內各高校之間達成一定的協議與框架,規定權利和義務以及對各類服務的承諾。
(二)確立共建共享的圖書數字資源范圍,保證在本地區資源共建中不重復建設與投資,依據本校要求和特色建設資源,共同維護本區域的數字及紙質資源。
(三)資源共建管理組織統一采購或自研資源共享平臺軟件、編目數據庫和信息查詢系統,為本地區成員單位統一安裝并提供技術指導。
(四)本地區用戶通過統一數字資源平臺進行檢索、借閱等操作,各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存儲地點共同為讀者提供服務,負責資源的文獻傳輸、紙質資源快遞、及相應數據庫資源的網絡傳輸與閱讀。
(五)利用共享平臺為本地區提供社會讀者服務。高校圖書館資源不僅為師生、科研服務,也是文化、知識、科普的發源地和傳播者,也是提供全社會公民基礎素質的一種方式。
三、館際資源共建共享中各圖書管理應用平臺與資源數據的整合
數據的整合從以下方面進行:館際共建IT基礎設施架構設計與系統運營策略;數據中心異構系統與應用服務平臺整合建設;對圖書大數據價值密度和可控性的設計;大數據下智慧圖書館服務與智慧管理平臺數據采集、挖掘的需求;大數據資源描述語法和元數據格式在傳輸、處理中的統一標準建設。
應用平臺的整合是指將來自于不同館的兩個或多個應用進行合并和融合,創建一個具有多功能的通用性平臺,包括統一身份認證、單點登錄、共享服務大廳等技術和功能。因此,多館圖書資源平臺的融合設計應采用多層次的系統結構設計,保證統一平臺具有較強的擴展能力和低耦合度的運行模式。
四、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圖書館館際資源共享問題解決策略
(一)館際資源共享建設策略
1.管理層面
(1)人力:包含組織協調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2)技術:做好資源、設備、功能的整合工作,建設圖書管理綜合共享平臺;(3)資金:爭取政府財政部門和教育部門的支持,開辟多種渠道吸引外部投資,資金途徑多元化;(4)組織:建立一個高校圖書聯盟組織,從事館際共享項目的建設、管理、運維;(5)服務:面向社會,以讀者為中心,提供實時便捷的個性化定制服務;(6)思路:形成“共建共享”的共識,樹立區域式社會化服務理念,激發多方共建熱情。
2.技術架構層
(1)云服務是數字圖書館資源共享面對用戶的基礎服務。云服務架構有三層:①軟件即服務,數字圖書館中各類應用軟件在云計算的基礎上完整地融合在一起,個人圖書服務、圖書管理服務、館際傳輸管理服務、資源共享服務等。以上各類服務用戶只要連通互聯網就可獲得想要的服務。②平臺即服務,云計算是一個開放的、可持續的平臺,根據環境發展、用戶需求的變化可擴展軟件服務功能和數量,不斷加強館際資源共享的深度和力度。③基礎設施即服務,數字圖書館共享的基礎硬件是服務器、存儲系統、網絡系統及其計算能力,而云計算的核心就是將各種硬件資源的整合與集中管理,實現按需所取的共享模式。因此,這一服務是圖書數字資源共建共享的架構基礎,在此基礎上搭建起來的館際共享平臺才是最有效的。
(2)虛擬化技術的應用使得不同區域的硬件整合與共享成為可能。傳統意義上的數據資源共享指的是不同區域的信息資源獨立地本地化存儲,通過網絡傳輸實現信息的聚集、資源分站點式存儲,這種方式浪費服務器及存儲資源,系統安全與集中管理差。通過虛擬化技術實現軟硬件資源的共享,信息資源格式標準統一,用戶身份認證統一,不僅減少了數據冗余,同時實現了各種應用服務的整合和單點登錄。虛擬化技術的出現奠定了不同區域圖書館資源共享的框架和基礎,因此,虛擬化技術的全面應用是館際數據共享的根本保證。
(二)館際資源共享運行策略
根據高校圖書館館際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制定以下四方面的運行保障策略:(1)數據、信息運行策略;(2)技術運行、運維保障策略;(3)網絡維保、安全策略;(4)管理、評估、反饋、決策策略。
(三)館際資源共享安全策略
1.數據資源安全、保密制度建設,包括:網絡管理制度、網絡應急預案、數據傳輸共享格式標準、信息與用戶授權管理保密協議等。
2.加大網絡設備、服務器等硬件的安全防護投入,網絡防火墻、WEB端防護、防SQL等漏洞注入、態勢感知等。
3.提高高校圖書館管理者與用戶的安全防范意識,不定期地組織安全知識培訓、安全應急演練。
總之,以上思路與方法,可以應用到區域性多所高校圖書館服務與資源的共建共享模式的建設中,在云計算、虛擬化、大數據、超融合的技術支撐下,以本地區完善的網絡服務和高速的帶寬為契機,即可完成各高校的圖書資源集中利用、應用功能整合,最終為師生和社會提供全面、豐富的圖書資源與高效、便捷的借閱服務。
參考文獻:
[1]李衛東,楊建.高等院校圖書管理資源共享[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20):174-175.
[2]徐躍慧.網絡環境下圖書資源共享的實現途徑與實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35(8):98-100.
[3]張宏才.高校圖書資源共享探討[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1):109-111.
[4]全清.對提高高校圖書資源共享率的若干思考[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