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冰
[摘 要] 德國的“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充分整合了政府、企業、學校及其他社會資源,確定了統一的職業教育質量、要求和考試標準,形成了面向全民的職業教育體系,使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走在世界前列,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具有輿論環境優良、法律法規完善和校企合作緊密等特點,為我國民航高職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關 鍵 詞] “雙元制”;民航高職教育;飛機維修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184-02
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民航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民航運輸機隊規模增長迅速。2017年,中國民航全年引進飛機424架,國內民航運輸機隊規模達到3261架,而每架飛機需要約40名各類飛機維修專業人員提供保障。同時,通用航空也迎來大發展。民航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人才數量結構性短缺、人才素質滿足不了民航業發展的需求等問題。民航院校作為培養民航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主體,由于其所處行業的特殊性,使其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面對一些特殊問題。本文深入剖析德國“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試圖給我國民航高職教育帶來一些啟示。
一、德國“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
“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指的是在高等教育中融入職業教育或者企業實踐。學生既在大學里學習普通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又在企業進行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和實踐。“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實踐環節時間最少不低于12個月,最多可以達到學時的一半[1]。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雙元制”職業教育在德國當地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并獲得國際社會的矚目。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和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是因為沒有準確把握“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筆者經過深入剖析,發現德國“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輿論環境優良
職業教育在德國有著良好的輿論環境,社會和民眾認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擁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這種輿論環境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沉淀而形成的,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起源于校企合作培訓項目,經過發展,部分應用科技大學和所有的職業學院采用“雙元制”教育模式,形成了從學士、碩士到博士完整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在德國,職業教育是一種適合普通民眾的教育,人們樂于選擇職業教育。
(二)法律法規完善
德國的“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政府在法律法規層面為其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德國是聯邦制國家,企業的職業培訓遵照聯邦《職業教育法》,職業院校受各州政府《州立學校法》管理。聯邦政府設有職業教育研究所,該組織聯合企業、雇員和政府三方力量,制定出《職業培訓條例》。為保證教學質量,德國所有企業和培訓機構的培訓課程均要按照《職業培訓條例》進行。各州可以遵循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表決通過的、與《職業培訓條例》配套的職業院校《框架教育計劃》,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自主決策院校職業教育。此外,《預算法》為職業教育提供了資金保障。
(三)校企合作緊密
“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促進了高校與企業的緊密結合,高校與企業的緊密結合又促進了“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從而形成一種持續不斷的良性循環。聯邦的職業教育法規確定了行業協會的地位,所有企業都是相應行會的成員。行業協會下設由企業、雇員和職業院校組成的職業教育委員會和考試委員會,負責培訓、考試和頒發證書等相關事宜。職業院校開設與職業實踐相關的專業課程和普通文化課程;企業為學生提供培訓場所、實習崗位,并鼓勵雇員去職業院校兼職。
二、我國民航高職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高職教育,包括民航高職教育,都面臨著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社會認可度偏低。在學生和家長看來,高職院校無論是基礎設施、軟硬件設備,還是師資隊伍、教學科研水平,都與普通本科高校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在民航高職教育方面,這些差距相對較小。目前,我國飛機維修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4所民航局直屬院校來完成,其中中國民航大學和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屬于本科院校,這兩所學校的高職學生享受著本科院校的資源,另外兩所院校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和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也受到了民航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民航業是一個標準密集型行業,各類適航標準和規范貫穿航空器設計、制造、使用和維修整個歷程,民航業從業人員需要很高的專業要求[2]。民航院校培養的畢業生數量遠遠跟不上需求,專業技術人員不足成為制約我國民航業發展的三個短板之一。目前,在民航高職教育中,專業標準不統一,教育監管存在空白,許多地方職業院校紛紛開設相關專業,甚至一些民營資本也涉足民航高職教育,雖然形成辦學規模,但是生源質量堪憂、師資力量不足、辦學條件欠缺,造成畢業生競爭力低下,無法滿足民航企業的用人要求。
“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發展了幾十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些水土不服,在民航高職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例如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的飛機維修相關專業,該校堅持職業教育類型的辦學定位,實施了基于行業標準的技術技能培養模式,畢業生近五年的就業率均達90%以上,但是航空公司、機場等用人單位反映畢業生理論知識薄弱、英語水平不足和理論聯系實踐能力不強等問題。
三、“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
根據“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結合我國國情,筆者認為其對我國民航高職教育有如下啟示。
(一)提高民航行業和民航院校知名度
優質生源是高職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礎,沒有生源,高職教育就是無源之水。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民航高職教育要想取得突破,需要利用各種方法、通過各種渠道向公眾尤其是高中生及其家長進行宣傳,提高民航行業和民航院校知名度,吸引優質生源。民航系統相對獨立,系統外的人了解較少。在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飛機維修工程學院,學生的家長、親屬屬于航空或民航系統的占有一定比例,而且這個群體的高考成績通常都比較高,甚至不少超過本科分數線,屬于優質生源。這些學生經過深思熟慮,選擇接受民航高職教育,投身民航強國建設,說明他們認識和了解民航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看好民航業未來的發展,相信通過在民航高職院校的學習能使他們成才。
(二)提高民航高職教育辦學準入門檻
民航教育關系到民航行業發展、萬千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有必要提高民航高職教育辦學的準入門檻。為了保障民用航空安全,中國民航局制定了各類強制性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標準、法規,這些法規覆蓋了航空器設計制造、運行維修、航空人員、空中管制、機場管理和航空器搜尋援救與事故調查,并規范了民航從業人員的行業標準。中國民用航空規章(CCAR)66部和147部分別對航空器維修人員和維修人員培訓學校作出了規范。2016年底,《中國民航發展“十三五”規劃》和《民航教育培訓“十三五”規劃》發布,規劃明確表示鼓勵地方院校積極舉辦航空運輸類專業,但是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規范開展民航相關學歷教育。因此,舉辦民航相關專業的地方院校需要根據行業標準建立人才培養標準,同時具備開展各項教學活動的基礎設施和師資條件;民航監管部門應該聯合教育管理部門加強對地方院校設置民航相關專業的監管,堅決整改甚至淘汰不符合條件的辦學機構。
(三)加強校企合作
德國“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并且企業在校企關系中占主導地位。我國民航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處于學校主導的環境下,企業的熱情度不高,合作不夠深入,導致學校師資隊伍和課程體系建設有些先天不足。深入推進校企合作,首先要借助行政力量,推進構建人才培養校企聯盟。建議賦予民航局有關部門校企合作的“中介”職能,并建立獎懲激勵機制。其次,充足的師資力量是高職教育的重要保障,應加大從合作企業引進兼職教師的力度。在民航院校中,引進專任教師通常要求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這樣的門檻擋住了大批具有豐富職業經歷的高技能應聘者。專任教師數量的不足可以靠引進兼職教師來彌補,如巴登符騰堡雙元制應用技術大學,專職教授只有620名,來自企業特聘講師卻達9000名,這些兼職專家可以充實師資隊伍、協助建設課程體系[3]。最后,逐利是企業的自然屬性,可以以稅收減免和經濟補償等方法吸引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
參考文獻:
[1]Kristina Gensch. Dual Studierende in Bayern Sozio?觟 konomische Merkmale,Zufriedenheit,Perspektiven.Studien zur Hochschulforschung 84[M]. München,2014:7-8,10-11,13.
[2]魏亞波,張輝,萬青.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與基于行業標準的民航職業教育改革[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3):133-136.
[3]陳瑩.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體系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15(6):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