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銀玲
[摘 要] 現代高職教育普遍以培養社會服務領域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為主,在注重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不可忽視。而溝通技能因其適用的廣泛性和必要性,可作為各專業的一個綜合素質目標來培養。結合高職院校開設管理溝通課程的必要性以及課程目標設定和內容設計進行初步探討。
[關 鍵 詞] 管理溝通;高職;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206-02
《管理溝通》課程作為MBA核心教學課程自被引入以來便因其實用性而廣受歡迎。各大高校陸續開設該課程,并將其列為工商管理、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程。本文將結合高職院校開設管理溝通課程的必要性以及課程目標設定和內容設計進行初步探討。
一、高職管理溝通課程教學的特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課程本身在培養體系中的地位以及教學對象的特點,高職管理溝通課程教學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教學內容的實踐性與藝術性
溝通技能是一門較強的應用性技能,同時也是各專業的一項通用技能。該課程對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有明顯作用。管理溝通教學內容不同于其他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以強調理解和掌握某一社會領域的基本活動規律為主,較為抽象,而管理溝通是在管理理論、人際關系理論、心理學理論等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管理溝通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突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具體應用,特別注意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這就使該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現出較強的實踐性。溝通主要是與人打交道,要不斷揣摩溝通對象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意圖,而東方國家在溝通方面多屬于高語境文化,溝通目標的實現要更多地依賴非語言溝通,溝通對象和溝通文化的屬性決定了溝通過程和溝通方法的藝術性。
(二)教學對象的層級分化
高職學生不同于普通本科和碩士、博士層次的學生,大多數高職學生理論基礎較差,對探索、分析、掌握基本活動規律的理論知識不太感興趣。學習興趣低、學習態度差、學習主動性欠缺是大多數高職學生的普遍特征。在溝通技能方面,大多數學生缺乏信心,缺乏溝通的主動性,在溝通信息組織方面,缺乏條理性和完整性。同時,有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積極,對溝通理論和溝通技能表現出較高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也會主動參與情景模擬和討論。原本就具備溝通技能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會逐步理解和掌握溝通理論,具備溝通技能。而缺乏溝通技能的學生通過一學期的學習還是停留在原地。還有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學習興趣,但是在課堂情景模擬和課堂討論中參與度較差,學習效果不太明顯。基于以上特點,教學對象的層級分化給管理溝通的課程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三)教學手段的多元化
《管理溝通》課程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和藝術性較強的課程,適合進行小班教學,但基于教學設施和教學條件的限制以及師資力量的缺乏,小班小學的方式不可能實現。故而實際教學過程多為40人以上的大班。高職層次的學生培養以高層次技能的掌握和應用為主。不能單純地灌輸理論知識,要更多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改變傳統的講授法,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教學過程的參與度。高職學生學習興趣較低,學習主動性差,故而傳統的以案例教學為主輔以傳統的講授法、情景模擬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方法并不適合高職學生的管理溝通教學。而應以情景模擬教學法為主,輔以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游戲教學法和少量的知識講授,強調教學手段的多元化。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情景設計,再通過設計階段性的教學考核,不斷激發和強化學生分析和解決溝通問題的興趣。
二、高職《管理溝通》課程目標定位
溝通技能是各領域專業人才實現工作目標和組織目標的一項必備技能,各層次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對溝通目標的定位也多有不同,通過走訪和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了企業管理者對員工的素質和技能的要求,特別是溝通技能的要求。企業高管們一致給出了如下具象描述:(1)對初入職場的商務和管理類人員,其溝通能力應達到企業綜合辦公室行政秘書水平。(2)對能夠勝任企業基層和中層管理職責的人員,其溝通能力應分別達到部門經理助理和總經理助理的水平。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定位于基層管理人員。管理溝通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提高學生的溝通技能,通過設定溝通情景,以角色模擬、小組討論對溝通理論進行自我總結和梳理,在不同的溝通情景中運用相適應的溝通技能達到溝通的目的,通過課堂案例分析逐步領會溝通的藝術。
三、高職《管理溝通》課程教學設計
根據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基礎的特點,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和課程考核四個方面對該課程進行設計說明。
(一)教學內容設計
大部分高職學生在溝通技巧和技能方面都有待加強。個別學生溝通能力較強,大多數學生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一般,少數學生欠缺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針對高職教學對象在溝通技巧和技能表現出來的這一特點,在《管理溝通》課程的教學內容上可設計成三個步驟層層遞進。第一個步驟是要培養學生在公共場合和正式場合敢于表達意見的意愿;第二個步驟是要培養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時的條理性、層次性和邏輯性;第三個步驟是要在前兩個步驟的基礎上加強溝通技巧和溝通藝術的領會和應用。具體課程教學內容如下表:
(二)教學模式設計
在高職教學中,最有效的教學方式應以互動式教學為主。情境教學法在互動式教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根據本課程目標定位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在上述教學內容設置的基礎上,對本課程教學目標層層推進。第一層次著重培養學生在正式場合和公共場合的表達意愿,可通過課堂自我介紹、戶外產品推銷等情境完成。第二層次培養表達的條理性、邏輯性、層次性,主要通過設置對景區景點的講解、對產品功能的描述和對課堂理論知識點的PPT展示和講解來訓練學生的表達條理性和層次性。第三層次溝通技巧和溝通藝術的領會及應用主要在組織內容溝通、人際溝通和傾聽環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或學生自己設置在人際交往、處理上級、平級和下級的關系中會經常遇到的各種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模擬和扮演,完成一次溝通。在課堂上可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模擬和扮演、PPT展示和講解、小組游戲對抗等多種教學模式來豐富課堂氣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強化學生的課堂互動能力。
(三)教師引導設計
高職教學應以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轉移。在《管理溝通》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的目的,對理論知識點的講解,教師可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進行充分的預習后,在課堂上通過PPT展示和講解,然后通過學生點評和教師總結點評的方式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在情境模擬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組織和引導的作用,對學生角色分配和討論及展示的流程和步驟進行總體協調和把握,并借此點出小組成員之間在任務分配的溝通和協調上存在的問題。在小組游戲對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游戲的組織和實施,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最后要給予客觀充分的點評。
(四)教學考核設計
《管理溝通》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藝術性較強的課程,在考核方法的設計上應重點突出過程性考核,而弱化理論性考核。本門課程的考核設計為過程考試評價、成果評價、期末評價。其中考試評價主要考核學生的任務活動表現,主要通過評價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訓練參與度、小組協作意愿和能力三個方面來完成;成果評價主要考核學生的課堂實際操作項目完成情況,主要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操作項目的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完成;期末評價主要是對學科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主要通過課堂出勤、期末卷面考試成績體現。
《管理溝通》高職教學過程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到高職教學對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以及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培養模式下學生溝通技能的差異性來進行針對性教學。但總體來說,本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旨在提升學生實際工作崗位和日常生活的溝通技能和技巧,而溝通技能和技巧的提升不是僅僅依靠一門課程的理論訓練和項目操作訓練就能簡單提升的,溝通技能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對關鍵的、學生就業急需的溝通技能進行針對性訓練,還要不斷啟發和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溝通技能和技巧的相關知識,在日常人際交往中多留心、多用心觀察不同對象的溝通差異及問題所在,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溝通技能。
參考文獻:
[1]舒曉楠,于海燕.“管理溝通”課程教學法的開發及效果分析[J].價值工程,2013(2).
[2]葛世龍.情境教學法在“管理溝通”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商業經濟,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