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進
[摘 ? ? ? ? ? 要] ?在現代學徒制的背景下,需要職業教育提高內涵品質,為現代社會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綠色生態觀念和卓越職業素養的技能型人才,同時也是應對“中國制造2025”政策綠色發展的實際需求,是完善現代學徒制文化傳播和技術傳授的必經之路。根據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現狀,分析地方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遇到的問題,并與實際相結合,提出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相關措施,為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理論支持和培育思路。
[關 ? ?鍵 ? 詞] ?現代學徒制;高職院校;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206-02
現代學徒制是古代學徒制的延伸,其與現代教育相結合形成當代職業教育體系。相比傳統的學徒制而言,現代學徒制的特點在于從就業培訓發展延伸到職業教育,從非正規培訓延伸至正規教育,從終結教育延伸至終身教育,主要將重點放到教育方面,形成現代社會教育制度。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培育人才,不但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促使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完美融合。畢業生具備工匠精神即為優質生源,成為企業需求的對象,幫助實體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有助于企業在市場上立足。因此,在現代學徒制背景下對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進行研究有重要意義。
一、國內外對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現狀
國外對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較早,已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霍利(Hawley)指出,韓國、泰國等亞洲國家在人才培養方面應實施所謂的“國家發展計劃”來解決問題。佰克爾(Becker)提出,可以通過利用教育券計劃、廣泛的在職培訓、家庭資助項目等政策手段來解決美國職業人才短缺的問題。而在對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上,羅姆金(Roomkin)指出,對技能型人才通過在職培訓和課堂培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養。弗里曼(Freeman)認為,明確政府校企合作中的各方職責,從而確保企業、職業院校和政府的深度合作和發展。因此,從中可以看出國外學者從政府政策支持、經費扶持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國內對培育工匠精神的探究分析也逐步展開。李進認為,對工匠精神培養可通過四方面進行:完善市場管理制度建設;培育高品質消費市場;建立技能型人員薪酬體系;發揮職業院校教育職能。李宏昌認為,要凝聚社會普遍共識;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強化頂層設計引領;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從五個方面來培育工匠精神。楊紅荃認為,通過現代學徒制來培養工匠精神。由此可知,學者主張通過加強國家政策制度供給、推行現代學徒制、提高職業教育地位、營造注重文化引領的社會氛圍等措施提高工匠精神的培育質量。
二、現代高職院校人才存在的職業素養問題
(一)職業道德水平有待提升
所謂職業道德水平即指人在從事一份工作時所應遵守的基本道德,也就是職業生活中一般社會道德的具體體現。誠信做人、公平辦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是構成職業道德的基礎[1]。有調查指出,高職學生在走入校門、進入社會后,存在更換工作頻繁、對待本職工作應付了事等問題。在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職業價值觀功利性過強
一個人的職業取向和信念關鍵取決于其職業價值觀念,同時價值觀念也對職業態度起決定性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錯誤價值觀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一些高職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出現功利性取向。普遍對職業價值存在較高的期望,但是卻不付諸實際行動,缺乏腳踏實地的進取精神。另外,薪資待遇成為其選擇職業的唯一標準,急于求成,難以在基層崗位更好地堅持。同時,缺少必要的專業基礎知識,對職業的評價缺乏客觀性,在評價職業時更偏向自我,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未從長遠角度出發。
(三)職業心理素質不強
職業心理素質即為從業人員對其從事職業順利完成所應具備的內心品質。心理素質脆弱、抗壓能力差、自控能力較弱,這些都是不良心理素質的體現。從進入學校開始,一些學生不具備面對高考失利的良好心態,自暴自棄甚至輕生,對學生畢業后職業選擇帶來不利影響[2]。待進入工作崗位后,由于不能正確看待領導批評、無法承受崗位工作壓力,一些高職學生便不斷更換工作,或待業在家。
(四)職業能力素質較弱
職業能力即人在從事某項職業活動時,提高職業活動效率的能力。培養高技能、高素質人才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內容。但是有關調查顯示,大部分高職學生都存在專業技能不足、基礎知識薄弱、專業拓展面小等問題。
三、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一)加強工匠精神的宣傳力度,全民達成價值共識
我國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員的社會地位一直較低。在這種社會環境背景下,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員很難形成職業驕傲感,更無從談工匠精神。就當今就業市場而言,仍有部分普通工人未受到尊重。面對這種情況,只有提升工匠在社會上的地位,才可為“技能寶貴、勞動光榮”價值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礎。國家應加大工匠精神的宣傳力度,使全民具備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技能、尊重創新的觀念意識。要大膽創新就業體制,使普通工人也能受到尊重,更體面地工作。對技術高超、品質出眾的普工在進行晉級評職時給予政策傾斜,舉辦一線普通工人技能比賽,給予優秀人員獎勵,提高工匠精神的引領作用。
(二)創新課程體系,使工匠精神與專業課程有機融合
學徒學習技能和文化傳承均需課程作為載體。現代學徒制度下,主要由專業理論、職業技能和人文素養構成課程體系,實踐豐富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現代學徒制課程轉變了以往將知識作為線條的課程系統,其更注重對具備綜合職業能力人才的培養。能夠在創設的工作情境中獲取工作過程知識,應在典型工作任務過的各個環節中融入工匠精神。在講述理論課時,應將職業道德素質、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融入其中,對不同職業崗位應具備的職業素養進行分析,并在課程教學中落實。而實踐課則是對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地,培養技能型人才不能只依靠頂崗實習和教學技能訓練,同時還應讓人才“接地氣”,使專業與行業企業完美銜接,達到真知真學的效果。
(三)建立師資標準,寄工匠精神于教師言行
現代學徒制需校方和企業方簽訂學徒合同,經過企業相關工作人員的指導幫助學徒獲取相應的崗位技能,理論教學和實訓相互交替,在學徒期內獲得一定報酬,結業后可獲取國家認可的資格證書。學徒根據相關標準進行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師傅、教師都是實施培訓的學徒主體,工匠精神勢必在師傅和教師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帶來影響。
傳統學徒制中師傅與徒弟關系密切,徒弟和師傅共同生活,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師傅的言行舉止、藝術追求以及職業素養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師傅通過言傳身教向徒弟傳授知識技能[3]。而現代學徒制是由師傅和教師、學校和企業共同傳授知識技能,他們的職業追求、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都會對學徒造成影響。因此,需對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提高參與學徒制的標準要求。學校教師應具備“雙師型”素質,有實際企業工作經驗,對職業崗位核心技能有一定了解,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相結合;企業師傅也應在企業中為骨干力量,有超高的技術水平、優秀的人格品質和職業素養,不但將知識和技術教授給學徒,并且以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感染學徒,學徒在實踐生產工作中切身體會工匠精神,使職業道德逐漸內化。在瑞士,企業教師持有聯邦政府頒發的職業教育培訓人員資格證,要求學校教師也需符合相關規定標準。
(四)規范管理現代學徒制,提升工匠精神的規矩度
工匠精神培育需要規范的標準制度做保障,因此,要想培育工匠精神,首先,應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管理規范。德國“雙元制”針對職業資格證獲取、學徒制標準、企業標準以及學徒的管理與考核都做了相關規定,澳大利亞與英國的現代學徒制也設定了國家資格框架[4]。相比國外,我國的現代學徒制剛剛起步,正處于探索時期,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急需要構建現代學徒制職業資格框架,使職業資格等級和學徒培訓相融合,資格框架體系內的學徒要求不單掌握職業技能,還需較高的職業道德操守和素養,如未達到,則學徒培訓未完成。其次,建立現代學徒制管理制度,內容涵蓋學徒的招收、學徒的企業管理、學徒薪資待遇、校企雙方職責等各個方面。明確校方、企業方和學徒方各自的職責,使學徒遵守工作制度,養成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的工作素質,通過制度對學徒進行規范和激勵,為工匠精神培養奠定基礎。
(五)組織開展職業精神教育實踐活動,在校企文化中滲透工匠精神
通過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學生對“工匠精神”有感性上的了解,“工匠精神”的培育應重視在實踐中強化。只有在實際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徒才能體會到工匠恪盡職守、辛苦勞作的不易。實踐教育活動建立在工作本位學習的基礎之上,進行項目教學或任務型教學,由教師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學生逐步完成。利用電視、廣播、宣傳欄等載體宣揚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和校園文化完美融合,學校可在課程中融入企業文化,包括企業精神、文化理念、戰略目標等,在法律課、思想政治課、就業與創業指導中融合、滲透。在校園中舉辦工匠精神活動,通過邀請企業家講座實現,由企業家講解企業文化,向學生傳輸企業家精神,定期舉辦相關“工匠精神”主題活動。
參考文獻:
[1]曹衛忠,曹曉霞,孫皓.淺談現代學徒制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養[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8):106-107.
[2]肖紅梅.現代學徒制下高職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工匠精神培養路徑研究[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7(4):41-46.
[3]胡志強.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科技資訊,2017,15(23):252-253.
[4]楊建.供給側改革視野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困境及對策分析[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26(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