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丹
[摘 ? ? ? ? ? 要] ?黨的“十九大”以來,職業院校文化育人機制正面臨著不斷創新的新要求。通過分析當前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的現狀,著重研究職業院校文化育人協同創新機制的建構問題,以便更好地發揮作用。
[關 ? ?鍵 ? 詞] ?職業院校;文化育人;協同創新;機制;構建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210-02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同時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此,發揮學校文化育人載體的作用,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人文素養已經勢在必行,通過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傳授、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們成為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綜合素質過硬的新型人才。
一、職業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發展現狀分析
(一)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的發展現狀分析
職業教育的發展體現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現代化水平。近年來,各職業院校還積極探索職教發展和企業經營攜手共贏的新模式,通過開設企業訂單班、冠名班和打造校外實訓基地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與企業建立緊密型合作關系。
但對于如何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推進文化育人的協同創新機制,目前職業院校還存在諸多問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有偏差,人文素質教育未得到充分實踐;師資隊伍不能滿足人文素質教育的需要;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校園文化建設滯后,文化氛圍不濃厚。而如何使學生積累專業必備的非智力因素,如何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如何協調好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之間的關系也是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職業院校學生素質及特點分析
在與職業院校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這部分學生與普通高中或大學的學生相比,在自信心、自我規劃性和主觀能動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其實并不難得出,選擇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成績不理想、再加上性格或家庭等不同層面的原因,導致學生缺少應有的關注,使其感覺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從而產生自卑、不在乎、破罐破摔等消極心理因素。職校學生素質水平整體偏低,影響職業院校學生素質養成的影響因素包括:學習習慣、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以及復雜的網絡環境。因此要因材施教,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素質。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僅滿足于培養學習型人才,更應培養實用型、技術型、創新型人才。
(三)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的影響因素
1.學校缺乏協同創新的育人理念
首先,職業院校沒有從根本上重視文化育人,且育人理念陳舊,沒有與時俱進也是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協同育人的參與度不夠。協同創新的育人理念被認為是思想政治部門和德育課教師的事情,學生管理部門雖然也參與其中,但是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其他行政服務部門將育人與自己的本職工作分離,全校協同育人一盤棋的觀念沒有形成;二是貫穿全年的系統性文化育人工作缺乏統籌和規劃。對于學校的宣傳部門來說,雖然不乏各種主題活動,但系統育人方面的活動較少,學生的參與率也不高,工作重點以宣傳性為主,缺乏對學生自身思想教育的重視;三是全方位文化育人深度不夠。全校全面育人的思想框架搭建不牢,思想政治教育尚未站在全局的高度,形成全方位協同育人的格局,協同創新進行文化育人的局面尚未展開。
2.管理機構缺乏協同創新的育人平臺
以德育課程為例,包括心理健康指導、職業道德與法律基礎、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的教學平臺尚未建立,課程資源無法實現共享。另外,由于技術和設備缺乏,網絡信息平臺建設滯后,教學信息化手段使用不足,協同創新教學手段單一,不能與時俱進。德育教育的網絡陣地未能有效占領,輿情監控能力和網絡言行規范能力嚴重不足。而育人平臺方面,師徒制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然而現實情況則是長期以來校企合作方面僅僅限于頂崗實習、基地建設等硬件資源共享,而對于如何搭建文化融合的平臺和橋梁,提高學生的產業文化素養等軟實力方面經常被忽略,成為校企合作的一大難點。學校與企業聯合進行文化育人的環節中,往往通過某一活動或采用崗前培訓的方式進行,使文化建設淺層化和形式化,不注意內在精神文化的創建。因此,以搭建理念型、環境型、教學型、服務型、活動型育人平臺和建設保障機制為重點,推動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體系建設。
二、職業院校文化育人協同創新機制的建構研究
(一)發揚傳統文化,凝練核心價值,提升品牌示范功能
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通過開展中華傳統文化主題教育系列活動,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升華,行為得以內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強學生的道德規范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創設育人情境,提升育人活動,發揮情感激勵功能
構建和諧教育環境,營造良好育人氛圍。所謂育人環境一般包括兩類:一類是傳統的環境形態,包括校園主體建筑風格和園林景觀、校訓、校旗、校徽、校歌等;另一類是現代的媒介形態,除了以傳統媒體為渠道與公眾進行溝通外,逐步建立新媒體宣傳平臺,主要是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的相關理念展示,包括學校網站、官方微信、微博等渠道,構建職業院校多元宣傳格局。利用各個媒體平臺向不同受眾群體開展線上線下的宣傳活動,從多角度展示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的全新面貌,營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氛圍,發揮環境育人的獨特魅力,通過文化滲透塑造學生的良好思想品質。育人情境的創設與發展,需要把硬實力和軟實力結合起來。對“軟實力”而言,主要包括凝聚力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文化建設。學校教師致力于教育教學研究,學生做到刻苦學習,職業院校的和諧才有希望。
(三)創建宣傳格局,建立有效機制,深化教育認知功能
通過制訂有效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使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師生的活動有基本的制度指導。學校領導和教師通過教育管理活動,形成全員育人模式。
(四)加強實踐創新,培養工匠精神,實現素養提升功能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在新時代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需深入把握其基本內涵、當代價值與培育途徑。現代科技時代,“工匠”似乎遠離我們而去。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大批科學技術專家,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的能工巧匠。職業教育正是打造新時期勞模和工匠的搖籃,然而,當下一些職業院校過于關注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職業基本素養的培育,這勢必會使職業院校畢業學生進入社會后出現“短板”,所以應加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和對職業核心素養的養成,從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這樣寶貴的職業精神的培養就需要職業院校將工匠精神涵蓋到文化育人的全過程,進行系統的闡述引導,并在具體的實際操作中強化訓練。因此在職業院校中,從以下幾點加強實踐創新,提升素養能力,做到知行合一:(1)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育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人生價值觀教育;立足崗位、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教育;珍愛生命、遠離社會丑惡現象的教育;形勢和時事政策、關心教育。(2)開展遵紀守法教育——法律法規教育;校紀校規教育;安全教育;網絡道德及在網絡環境下防范傷害、自我保護的教育。(3)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審美教育,學生風紀教育;提高學生文明素質,做現代文明人;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個人禮儀、交往禮儀、職業禮儀。(4)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教育;心理咨詢、輔導;青春期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5)開展職業道德教育——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基本規范;以專業培養為核心的行業職業道德規范教育;職業道德行為養成訓練。(6)開展就業創業教育——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掌握求職的技能和方法;創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學習創業知識,培養創業精神,提高創業能力,開展創業實踐。(7)充分發揮校企合作文化育人的作用——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水平。大力發展校企合作,拓展企業訂單班、冠名班,開展專業共建、實訓基地建設、創新創業項目,引入企業文化對接專業教學,實現教師師傅與學生學徒二元身份的對接,利用信息化多媒體技術實現傳統教學與企業實踐教育的無縫對接,使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企業精神是指導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價值觀念和群體意識,是企業員工的共同價值追求和理想境界。企業精神集中體現企業個性鮮明、思想獨特的企業信念和追求。校企合作應結合實際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就業創業等方面開展合作,注重學生的培養質量以及學校與企業信息資源共享。校企合作應符合國家經濟發展規律、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才市場的需求。職業教育既依托學校,也離不開企業。在校企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校企合作文化育人的作用[1]。
韓愈在《師說》中談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被排在第一位。所謂“教”的本質就是“道”,傳道,就是傳播真理,育人心性。“文化育人”就是育人心性和傳播真理的教育。文化育人的關鍵在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涵養學生的道德品德、激發學生的生命激情,作為職業院校要更加注重職業精神的培養。職業院校的文化要在行業性、職業性上下工夫,才有可能更好地彰顯文化育人的重要意義。強化協同創新育人機制、創新文化育人理念、構建文化育人載體、弘揚職業精神、融入企業文化是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的基本構建路徑。實踐證明,職業院校文化育人只有把文化建設的過程和文化育人的過程有機結合起來,創新協同育人理念,才能實現文化對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持久驅動[2]。
參考文獻:
[1]董同彬.高職文化德育的困境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1(4).
[2]李河水.充分發揮文化育人載體的作用[N].人民日報,201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