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歡歡
[摘 ? ? ? ? ? 要] ?兒童思維培養是教育領域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兒童階段建立的思維模式會影響個體未來的生活質量,也會影響兒童性格特征的形成。以兒童思維培養為中心,對積極心理學及積極思維的基本概況、兒童積極思維的培養目標與理論基礎、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兒童積極思維的發展特征以及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兒童思維培養研究現狀進行了簡要介紹,并對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兒童積極思維培養研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
[關 ? ?鍵 ? 詞] ?兒童積極思維;積極心理學;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 ?B80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004-02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一個新里程碑,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的新興科學,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兒童是國家社會未來的接班人,兒童的思維是否符合國家發展的目標,是否具有正確的邏輯以及行為模式,直接關乎國家未來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的學科視角對于兒童思維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兒童教育領域中,教師如果能掌握一些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知識理論,并將其應用在兒童思維培養的進程中,將有利于培養兒童的積極思維,進而引導兒童學會以樂觀和積極的心態看待人生、看待外部世界。
一、積極心理學及積極思維概念簡述
(一)積極心理學概念簡述
積極心理學在“革命”中產生。積極心理學屬于一種心理研究范式,其歸屬于心理學領域中的積極部分,具有絕對固定的研究方向。積極心理學研究積極的心理形態、心理波動現象,并且倡導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治愈領域中。積極心理學意在剖析幸福,進而引導更多人理解幸福和獲得幸福。目前已經有多個案例可證明,積極心理學在緩解抑郁、提高兒童的智力、促進兒童的情緒管理等方面,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從這一點來看,人們若要構建和諧社會,令更多的兒童和成人都能夠在積極樂觀的環境下獲得幸福,那么便應該活用積極心理學,將其應用到各個行業以及研究范疇中。
(二)積極思維概念簡述
觀察實際生活可知,當遇到相同的事件時,人們選擇的處理方式往往不盡相同。一部分人會直接朝著樂觀的方向思考,同時,他們在了解事件發生經過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線索也多數都具有正面色彩;而另一部分人則會直接認為事件本身就是負面且不樂觀的,他們同樣會找尋線索,但找尋線索的根本目的就是驗證自己“不樂觀”的想法。因此社會上便常常會產生兩種聲音,即正面應對與負面應對的聲音。這種樂觀心態看待事物的思路就屬于積極思維,由此可見積極思維具有絕對的主觀性特征。深入解釋即為,當一個人在面對社會現象或突發事件時,直接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那么此人便具有積極思維。而在兒童這一特殊的年齡期,往往也存在十分明顯的積極思維與消極思維。舉例說明,如若老師分給每個同學兩個玩具,且兩個玩具同樣顏色鮮艷但一好一壞,悲觀的學生會直接陷入到“有一個玩具是壞的”的思維中;而擁有積極思維的學生則會試圖修好玩具,如若無法將玩具還原,他們也可以繼續玩耍,而不會過度糾結在“玩具壞了”的思維中。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差異,即擁有積極思維的人更容易面對生活中的負面現象,不會試圖放大悲觀感受。
二、兒童積極思維的培養目標與理論基礎
(一)兒童積極思維的培養目標
實際上,雖然兒童的思維邏輯尚未完善成型,但只要是能夠利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兒童,他們便已經具有相對固定的思維范式。這種思維上的慣性基本都來源于其父母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可循思路。但同時,兒童思維的成型與該年齡階段所獨有的模仿需求密切相關,因此當教育人員本身能夠獲取到兒童的信任時,教師便可以發揮潛在影響的作用,引導兒童改良其自身的思維模式。
培養兒童建立積極思維,需要結合兒童的生長環境設定不同的培養目標。對于兒童來說,教師和家長所盼望的就是他們能夠在積極樂觀以及安全的環境下成長。因此教師便應該將培養學生具有一般判斷能力,且能夠在潛意識中即對世界產生正面印象的能力。產生正面印象是為了降低兒童沉浸在悲觀情緒中的時間,而培養兒童擁有一般的判斷能力則是為了避免兒童過度樂觀。人的思維既需要具有樂觀情緒,也需要具有扎實的分辨與判斷能力。以上便是兒童積極思維的培養目標。
(二)兒童積極思維培養的理論基礎
首先,兒童積極思維培養相關理論就是誕生于積極心理學內部的研究分支。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疇中曾有學者認為,人們對于心理學理論的掌握屬于一種動態行為。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通過學習而了解到心理學理論,那么他并不算是完全掌握了理論。相反,如若其能夠將理論所講內容應用到自身,也就是調節自己的情緒,并且也能夠將理論內容應用到影響他人的過程中,那我們就能稱這個單獨的個體真正掌握了心理學理論。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心理學理論也可以被用來預測,即預測其他人的心理反應,或通過他們的心理反應來預測其下一步的行為。而積極心理學也正是因為這種運行流程才得以蓬勃發展。
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兒童獲得心理理論具有一定的發展期。首先,兒童無法在幼年時期理解信念,但他們可以清晰地理解他人的情緒以及情緒發生的原因。這是因為情緒判斷可以用因果關聯進行解讀,雖然兒童可能無法理解因果關系,但只要他們能夠明確是他人在“做什么”或“被別人的行為影響后”而產生情緒,那么兒童便能夠理解情緒上的波動,并且給出與原因對應的安慰性語言。這是兒童的天賦,也是成年人以及擁有引導者身份的人應該加以扶持的兒童潛在能力。同時兒童在初步理解因果關聯后,其也可以再度對“原因”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說,當兒童經歷的事件足夠多時,他們便可以不斷充實自己腦中對原因的理解,久而久之其便能夠形成慣性判斷。而積極心理學所要做到的,就是在兒童不斷認知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先從積極的方向進行判斷。
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兒童積極思維的發展特征
經過長期的研究分析可知,雖然不同家庭選擇的教育方向可能會存在一定差異,但絕大多數的兒童天性中都會產生自己的判斷方式。舉例而言,在觀察幼兒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常常發現,幼兒通常會在可視的范圍內發出指令,要求獲取某一個物品。而當家長滿足兒童的需求,直接將物品交到其手上時,兒童才會給出積極的相應表現。相反,當家長并未滿足兒童需求時,他們便會直接使用消極的方式進行應對,或發怒或喋喋不休。但同時兒童也可以判斷家長的情緒,因此家長對于他們的需求產生負面的情緒時,部分兒童便會放棄需求,并且直接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而當家長的情緒相對平靜,甚至處在弱勢狀態中時,兒童繼續用消極方式表達訴求的信念便也會更加強烈。
當這種個人訴求未能得到合理消化時,兒童會在內心之中記錄下這種消極情緒。對兒童進行進一步觀察后發現,這種存在于內心深處的消極情緒也會對兒童造成長期影響。例如當兒童因為玩具而產生消極情緒時,此后他們只要看到相似物體,就會直接回想起當時的情緒,進而影響兒童當前的正面情緒。而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轉變這種由啟發點促成的情緒轉換行為。一般情況下教育者可以將這種情緒轉換形式加以調動,即利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作用,引導兒童將消極情緒引導為積極情緒。雖然從上述結構來看,引導學生建立積極思維相對簡單。但事實上,只有當兒童處在相對單純的情緒狀態下,也就是平靜情緒時,積極心理學的干預作用才能完善發揮。而當兒童受外界影響陷入完全負面的情緒中時,積極心理學便無法起到切實的影響作用。但相對樂觀的是,雖然絕大多數的兒童都無法憑借主觀思維消解不良情緒,但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對負面情緒同樣具有排斥心理。因此,這也是積極心理學能夠在兒童思維培養過程中加以作用的根本原因。
四、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兒童積極思維培養的研究近況及對策
(一)基于兒童思維培養的積極心理學研究近況
1.方式固化
當前可以確定的是,在兒童思維培養的過程中,只要研究人員想要進行培養的方向為積極方向,那么積極心理學便可以發揮切實的輔助作用。但當前觀察研究人員所用的研究方法可知,使用的方式過于固定屬于比較顯然的現象。研究人員在與兒童進行接觸時會通過一些觸發性事件來判斷兒童的反應,繼而再對兒童的潛意識思維形態進行推理和判斷。但將時間推移到當下可知,當前社會環境過于復雜,兒童可視的周身環境運行狀態產生了一些變動,因此傳統的判斷方式準確度已經下降。
2.缺乏驗證
已有的研究中,也有部分研究人員會選擇將兒童分年齡段進
行判斷。但實際上同年齡段孩子所使用的思維模式也會出現一定的差異。兒童自身所在年齡段的樣本量及其研究結論的外部效度,也有待進一步驗證。例如,當研究人員將研究對象的人數定為100人時,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比較明顯的偏向一方,但如若擴大人數范圍,判斷結果就會產生動搖,或出現各為半數的現象。因此當前的研究難題即為,研究人員可以給出判斷兒童思維的方式,但卻無法給出相對有效的結論驗證方式。
(二)兒童積極思維培養的研究對策
1.拓展研究方式
研究人員可以在未來階段中直接使用質化與量化結合的方式開展研究。也就是說,研究人員可先使用通用方式先對兒童進行基本判斷,而當完成基本判斷,但兒童本身在其他測試中又顯現出不同的思維對應時,研究人員可以直接與兒童進行面對面的本質交流。這樣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找出思維轉變的契機,為之后的研究提供可用線索。
2.注重年齡特征
針對各個年齡之間存在的思維差異現象,研究人員應該深入
地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思維模式進行再度觀察。在研究過程中也
需要利用積極心理學知識不斷對其進行引導,爭取找出不同年齡
之間情緒與思維轉換的節點。找到節點后,研究人員可以分析這種思維轉變時兒童周身環境中所包含的積極因素,繼而將這些因素與積極心理學的作用模式加以結合,便可組成完善的積極心理引導體系。
參考文獻:
[1]姜子云,譚頂良.積極心理學背景下兒童積極思維的研究進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5(2):124-130.
[2]李梅.西部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積極心理學視角初探[J].甘肅農業,2018(8):29-31.
[3]劉曉虹.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師幼互動研究[J].亞太教育,2016(20):19-20.
[4]張慶.兒童情感創造力培養: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J].教育教學論壇,2014(5):139-140.
[5]段曉婭.培養幼兒積極情緒的重要性:積極心理學的視角[J].才智,2012(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