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湘濤
[摘 要] 當前高職院校職業價值觀教育實施載體較為單一。要提高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必須明確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課程定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構筑學校、社會和家庭的聯動機制。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職業價值觀教育;聯動機制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238-02
職業價值觀教育是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形成的有效途徑。但受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實施不順暢,效果不明顯。只有從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內在邏輯結構和規律性出發,明確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課程定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充分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功能,形成學校、社會和家庭的聯動機制,才能有力地提升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一、明確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課程定位
當前職業價值觀教育作為思政課和就業創業指導課的一個內容,缺乏具體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為主的教育模式不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很難產生基于價值認同的思想共鳴,對學生個體職業價值觀的形成缺乏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明確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課程定位。
從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內容來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利益觀有著猛烈的批判,通過教育,使學生能夠正確處理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2)職業價值認知教育。職業價值認知教育通過讓學生認識職業的外在表現和內在價值,對職業價值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和把握,從而有利于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3)職業價值評價教育。由于職業價值評價存在不確定性,基于職業價值評價教育的基本目標,學生在進行職業決策和選擇時,應該具備判斷職業的屬性、功能以及價值的大小等因素的能力。(4)職業價值選擇教育。高職院校學生具有正確的職業價值選擇能力是職業價值選擇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在自我價值實現的職業選擇中,有著基于現實條件的最大限度地滿足自身需要的價值理性。因此,職業價值選擇應成為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內容。
由于思政課和就業創業指導課課程教學目標的差異性,職業價值觀教育并沒有形成相應的教學體系,因此,要提升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效果,就必須要明確職業價值觀教育與思政課和就業創業指導課的關系。(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目的的設計,改革相關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思政課的“三觀”教育成果成為學生形成正確職業價值觀的堅實基礎。(2)職業指導課程教學的主陣地作用應更加凸顯。職業指導課程教學是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必須把職業價值觀教育貫穿到就業指導課與職業生涯規劃課中,以提高職業指導課程教學的影響力,為學生提供職業價值認知、評價與選擇的方法。(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功能。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就是強調社會實踐和技能訓練,公共基礎課程的德育社會實踐和專業課程的專業技能實習實訓都承載著職業價值觀教育功能。
二、加強職業價值觀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當前,高職院校參與到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教師主要包括:招生就業處專職就業創業指導教師、教“兩課”教師、“就業專干”輔導員、專業課(特別是有社會兼職的)教師等。這些教師有的是直接參與職業價值觀教育課程,有些則是在具體工作中蘊含著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因此,職業價值觀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對高職院校展開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
1.培養職業價值觀教育專業化、職業化的教育者隊伍。就當前高職院校職業價值觀教育工作實際而言,大部分學校還沒有專任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教師。通過培養專業化、職業化的教師隊伍,將大幅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和信息占有程度,這對有針對性地展開職業價值觀教育相關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2.強化思政課教師職業價值觀教育自覺意識。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與主陣地。必須發揮思政課教師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功能,一方面必須強化思政課教師形成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自覺意識;另一方面,必須強化思政課中針對性展開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教學設計。
3.發揮輔導員的專業化優勢。作為高校展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的專職化在不斷地提升和細分,既有就業“專干”,也有“第三課堂”專職輔導員,從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輔導員有望成為展開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力量。
4.發揮專業老師和外聘企業專家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功能。他們的課堂講授很容易跟職業價值觀聯系在一起,而且,這樣的講解基于職業的現實感,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從而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
高職院校展開職業價值觀教育,教與學的課堂環節備受重視,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校園文化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實際上,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展開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把職業理想、職業追求的宣傳融入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讓學生對未來職業的向往和自身價值實現的追求在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可以有意識地得以呈現。通過建立網上互動平臺,讓在校學生、畢業學生、職場人員、成功人士共同參與,通過互動交流,提供就業信息資源,了解他人的職業選擇和職場經歷,表達自己對職業價值的理解和觀點,展開職業價值選擇問題的討論等,都能很好地提升職業價值理解。
讓職業價值觀教育在校園文化中無處不在,充分利用好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物質文化載體,精心包裝關注度高的校園景點,制作各類具有職業價值話語的警示牌、宣傳橫幅、燈箱廣告,弘揚正能量,陶冶學生的情操、堅定他們的職業理想。高職院校相對完備的校辦企業、實驗實訓基地也可以成為展開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基于職業環境的崗位模擬與實訓,使學生加深對職業價值的理解。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還可以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能大賽,學習鉆研專業技能,強化職業實踐,讓學生了解專業學習與職業的聯系,在不斷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深入了解將要從事的職業特性,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認知自信與職場進取心;另一方面,學生通過體驗非凡的職業創造力,對本專業的職業前景有所把握,奠定了有針對性地展開職業規劃的認識基礎。
四、構筑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動機制
職業價值觀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價值觀,就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因此,構筑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動機制,探索展開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新的路徑是當務之急。
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受到社會主流價值導向的影響和折射,長期社會化的歷練,多種社會因素相互作用,都會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以及由此產生的職業價值觀正導向,能夠正面引導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形成。這就需要創設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社會環境,防止競爭性、功利性和世俗化的市場經濟法則給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
家庭在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父母的職業角色意識并由此而具有的職業價值觀,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早接觸的職業價值理念,因此,學校、社會所施加的影響,都只能是建立在家庭觀念影響的基礎之上。學生要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與家庭教育的引導、家庭氛圍的潛移默化、家庭成員的示范作用等分不開。在當代,社會的深層次變革帶來了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家庭功能的變革,父母對孩子的培養必須與學校所承載的教育功能相向而行。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讓學生合理地認識與設計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一方面,與學校的專業技能培養有關,另一方面,學校與家庭的聯動可以調動一切有利于學生職業成長的積極因素。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的溝通機制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形成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家庭和學校之間可以通過多樣性的交流平臺互通教育信息,學校及時地反饋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狀況,與家長保持對行業發展信息的充分溝通,形成動態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機制。
參考文獻:
[1]韓貴昌.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轉變趨勢及引導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2017(4).
[2]李明,喻茜.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現狀研究[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7(2).
[3]黃雪娜,金盛華.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結構的本土化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