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花
[摘 要] 由于高職學生的特點,使高職思政課的教學模式變革成為是一塊異常難啃的“硬骨頭”。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通過資源共享、人機互動,突破傳統教學主體,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智能機器人私人訂制教學,及時對學生實施評價,為傳統思政課教學變革帶來機遇,與此同時學校需重構、建設共享資源庫、教師素養需提高,否則面對的將是被淘汰。
[關 鍵 詞] 高職;思政課;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260-02
我國高職院校旨在培養適應改革發展浪潮中的技能人員、工匠人才。什么樣的教學模式能夠讓高職學生從手機互聯網轉移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這就是高校思政課實施與創新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將對我國生活、教育等各個領域帶來影響,思政課教學也應該順應時代潮流,推動教學模式的變革。
一、高職思政課教學存在的難題
當前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很多,學生閱讀面窄,學習內容有待更新,目前所使用的網絡教學中,學生可以和教師一樣不受限制地共享網絡信息,通過自行操作電腦,瀏覽教師精心設計的各種文字、圖像、動畫和視頻,學習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網絡教學平臺給了學生一個平等表達自己的機會,可以就某一主題討論發言,教師再到課堂上對網絡平臺上的討論進行分析總結。[1]
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難題是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動力不足、興趣不濃。互聯網交互學習、視頻授課、自主學習并未全范圍推廣;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難以推進,教學評價方式單一,依然沿用傳統期末卷面考試為主的方式。
秉承改革創新的中國精神,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一直尋求突破與改變,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機遇與挑戰。
二、人工智能給高職教育提供新機遇
21世紀初,進步的列車將再次出發,這可能是“智人”這一站發出的末班車。想上車,就必須了解21世紀的科技,特別是計算機算法的力量。[2]那么,無論大學還是高職教育思政課教學如若發展,必須得搭上人工智能這趟車。
(一)改變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
傳統的高職教學模式注重課堂知識的單向傳授,在工業時代,可以培養出大規模技能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但人工智能時代,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強烈,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其需求。
通過計算機互聯網整合大數據,根據教師教學特點與學生的個性特征,針對性推送教學內容與服務,因材施教向社會和企業單位輸送相適應的高職技能人才。
人機互動可以讓學生拓展思維空間,鍛煉學生的社交能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可以得到提升。人工智能時代下,人成為數據流的一部分。“個人”正成為一個巨大系統里的微小芯片,而這個巨大系統卻沒人真正了解。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走向以數據為中心的世界觀,這種轉變并不只是一場哲學意義上的革命,而是會真真切切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所有真正重要的革命,都會有實際的影響。[3]
(二)促進思政實踐教學發展
思政課教學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是實踐教學環節。解決問題的途徑基本停留在課堂教學,如課堂播放影片、寫觀后感等。也有部分教學拓展到校外,但參與的學生很難實現全員。高職思政課在全員化實踐教學的探索中,與第二課堂相結合,與專業課相結合,與社會需求相結合,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4]試圖去改變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少、學生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狀態,但收效甚微。
大數據整合的海量信息傳輸,網絡終端的普及,使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任何人只要有意愿都可以共享資源。人工智能的引入,打破教育的不公平、師資力量的不平等、知識內容的不適宜,通過科學技術手段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最終受益的是全體受教育者。
(三)有效改進教學評價
通過大數據與私人個性定制教學,智能試卷題庫、物聯網與學生評價系統相結合,對學生進行綜合實時評價,智能機器人可及時提醒學生改變學習態度和方式,教師同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
人工智能大數據評價更為多元,學習成績與全方位發展綜合評價,評價體系由傳統總結性評價轉為過程性評價,評價手段由傳統問卷、試卷、平時考核轉為大數據智能分析。通過對學生成績、行為等的追蹤分析,評價出每位學生的學習優劣。上級部門也能及時評估教學效能。
(四)打破傳統教學主體
任何形式課堂教學的主導是教師,主體不可改變的是學生。傳統的教學是學生聽老師講,即學生讀懂老師,智能機器人教學正好相反,是機器人讀學生,機器人可以通過傳感器同時收集在場每位學生的知識接收狀態,隨機針對每位學生的不同個性布置課后作業,改進思政課授課內容和加快教學進度。大數據整合的海量信息傳輸,網絡終端的普及,教學的主體的范圍不再受局限,人工智能引入思政課教學,打破原有的教學主體模式。期間伴隨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在線課程的引入,在校的主體會有更多校外其他人員加入。
三、人工智能給高職思政教育帶來新挑戰
人工智能如同一把雙刃劍,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諸多挑戰。這些挑戰最突出的是一所學校的硬件設施與軟件實力的變革。
(一)教師的素養需要提高
科技可以代替很多領域的教師和教授。現在,描述這種現象的流行語叫做“翻轉課堂”——學生在家觀看講座,并且在線上學習相關資料,然后在教師和教學助理的幫助下在學校完成相關作業。教師可能不需要再備課和講課了,他們的工作被縮減成“學習教練”。教師職業技能的減少無疑會改變這個職業,并且這種情況會為已然困難重重的教師帶來更多的挑戰。[5]
人工智能只是輔助教學工具。科技可以替代部分教師的工作,但不能是全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部通過一個云平臺展示在一個電腦終端,相關的技術問題直接通過云平臺消化掉,幫助教師較少或取消重復勞動。但每個教學環節需要教師的銜接。
由于思想政治理論的抽象與深奧,教師可以把語言思維邏輯的作用同情感的力量結合起來,智能機器人可以代替教師進行授課、考試,但不能取代教師角色的作用。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個人魅力、談吐氣質等的展示,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諸如此類的事情是智能機器人所無法實現的。科技的發展呈指數性迭代,后續發展的機器人或許可以與學生對話、有豐富的表情,甚至可以產生類似人類的情感,但教師的博愛教學境界是人工智能機器人難以企及的。如若不適應新型人工智能教學模式的部分教師可能會面臨失業。
(二)資源共享成為突破難題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集成于智能機器人。研究者們將機器學習、神經網絡、大數據、認知系統或者遺傳算法稱為“合成智能”。合成智能不是通過傳統意義上的編程得到的。你從各種各樣的工具和模塊中拼湊素材、建立目標,把它們指向一系列實例,然后將其解放。[6]為此要實現高校思政課的資源共享,需加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系統的開發,在創新的基礎上,還要緊密結合課程特點,結合時代特征,隨時跟進熱點問題。
(三)學校的硬件需重構
由于教學方式的改變,學校辦學環境需重構。教室要建成虛擬教學空間,可以滿足思政課遠程化教學、個性化學習;教室同時具備智能設計和智能模仿功能,滿足學生思政課實踐要求的深度探索;教室與圖書館可以遠程鏈接,根據教學和學生的需要,瞬間變為智能數字圖書館。
在虛擬教室轉換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得到較大的擴展,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在變幻的不同空間、不同場地,如,圖書館、實驗室、操場、公園等整合進行。實現全方位交叉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社會所需與學校所學的完美契合。根據需要學習技能,并進行創造性學習,積極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綜上可見,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必然促進思政課的變革。
參考文獻:
[1]衛曉溪“互聯網+”思政課: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施與創新倡[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12):187-189.
[2]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46.
[3]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353.
[4]宿月榮.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全員化、具體化、全程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8):59.
[5]杰瑞·卡普蘭.人工智能時代[M].人民出版社,2016:146.
[6]杰瑞·卡普蘭.人工智能時代[M].人民出版社,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