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
[摘 要] 伴隨創新驅動戰略及“中國制造2025”的大力推動,加速構建高職教育體系、提升高職院校水平,已成為當下一個緊迫的時代課題。高職院校需要具有更寬廣的格局、更具前瞻的視野,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科技發展走向,摸準吃透本區域內的產業發展態勢,在科學預測人才需求的基礎上,適度超前設置專業。高職院校設置某個新專業應該是非常慎重的事情,要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結合學校自身的辦學實力和發展目標量力而行,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確立品牌專業,造就核心競爭力。否則,盲目追求大而全,或者不顧學校實際條件,什么熱門就一窩蜂地上什么專業,結果不僅新專業難以辦好,學校自身的特色也可能因此丟失。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就業大數據;效益分析;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280-02
一、概述
高等職業教育就業效益分析一直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大量研究表明,這是一個很難預測的數字。經過長期研究,要想解開這個答案,需要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進行長期的就業評估。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作為職業教育的碩果,這樣的研究能夠對今后的就業研究起到重要作用,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從而及時調整策略,逐步適應市場創辦更具特色的專業來擴大就業,使我們的畢業生更加容易與就業市場接軌。
就業數據表明,職業教育對畢業生的就業起到了決定作用,下面通過比較分析接受過高等職業教育的年輕人的就業情況,理解就業困難。
上圖中各種影響就業的因素在就業數據庫里都有出現,據最新統計分析這些衡量市場就業數據的時候發現,至少有三個結果在研究中是一致的。
首先,受到過良好的高等職業教育能夠取得較高的收入,尤其是受過高等職業教育學生每小時的收入要高于其他非高職類的畢業生。其次,作為衡量收益的周期,這與高職院校的校企兩地培訓相關,相比于非高職類畢業生來說,是否經過高職院校的專業培訓對高職學生今后長期的高收益就業至關重要。最后,高職院校是否開設適合本地特色的專業培訓模式,對今后高職學生能否優先找到工作起到決定作用。
二、周口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就業人數和就業率:
2016年,周口職業技術學院合計畢業生為5763人,其中,各類就業人員5541人,一次性就業率為96.15%,就業率與前幾年相比,略有回落。
2017年增加了高鐵專業以后,就業率有所回升,達到近年最高。
(一)職業院校教育各專業的協調發展有待于進一步調控
一些學校在專業建設上存在不切實際發展的傾向,盲目擴張,盲目地增設所謂的“熱專業”,一所職業學校設置某個新專業應該是非常慎重的事情,要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結合學校自身的辦學實力和發展目標量力而行,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確立品牌專業,造就核心競爭力。否則,盲目追求大而全,或者不顧學校實際條件,什么熱門就一窩蜂地上什么專業,結果不僅新專業難以辦好,學校自身的特色也可能因此丟失。
(二)建立就業大數據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綜合分析各種海量數據的概念應運而生,比如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的大數據分析,職業院校應該積極建立自己的就業大數據庫,從數據分析上緊密觀察專業設置和就業之間的關系,從而做到緊跟時代潮流社會需求,調整專業和就業之間的關系,做到有的放矢,設置更有競爭力的專業,滿足理想的就業需求,提高就業率,從而不至于被時代淘汰而立于不敗之地。
(三)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
積極探索用人單位的需求,積極與用人單位協作,讓學生從學校里直接接觸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的技能,使畢業即可立即上崗,保證高就業率。為用人單位建立學生在校學習檔案,方便用人單位了解學生各方面情況,做到人盡其才。
三、高職院校教育就業策略
如前所述,在職業技能競爭力中,操作技術能力是其中的核心競爭力。借鑒外國職業教育的有益經驗,以培育和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的核心競爭力為中心,應該成為高職院校學校教學改革的根本方向。為此,必須進一步實現“四個轉變”,并且以此為契入點,帶動整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一)教學模式改革
1.必須盡快由以書本教材為中心向以實際的應用操作技能為中心轉變,徹底扭轉知識“滿堂灌”“全程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慣性。對高職院校學校學生來說,書本知識只是一些前提準備,應該精簡和篩選,并且集中在一、二年級學習;相應地,大幅度增加應用技能的操作和訓練,有些原理性知識還可以在實際操作訓練時再加以“補習”。
2.必須盡快由教室(課堂)為中心向實際的單位部門為中心轉變。教師對應用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講授與輔導,不應老是局限在課堂上,而是應該多放到社會的實際企事業單位中去,讓學生在學中干、在干中學,教師則在旁邊予以必要的提示和輔導。可以設想,低年級學生在課堂學習訓練的時間占較大比例,高年級學生則在實際單位“實訓干活”的時間應該占很大比例。高年級學生可以是雙重身份——既是高職院校學校的學生,又是實訓單位的“學徒”。
3.必須盡快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市場需求為中心轉變。必須由市場需求配置教師資源,就業市場的需求就是教師開展專業技能教學的努力方向,決不能以具有什么樣的師資來決定開設什么樣的專業和上什么樣的課程。
(二)培育學生特長的措施
與此同時,還必須在培育學生的專業特長、實行學校和社會合作辦學、建立新型師資隊伍和新型考試考核機制以及建設新型的管理機制等方面大膽突破,探索新路。
1.革新教學目標,確立“雙擅長”的培育目標。即努力使學生在本專業應用操作技能方面具有兩個方面的擅長技能,從而使畢業生具有勝人一籌的砝碼,贏得就業市場的勝券。例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不僅能夠擅長計算機操作,而且能夠擅長計算機維修;圖情專業的學生不僅能勝任圖書資料和檔案的工作,還能擅長文秘寫作;廣告攝影專業的學生不僅能攝影制作廣告,還很熟悉廣告市場的商務活動。
2.革新辦學模式,努力實行“雙元制”。應和一批企事業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較理想的目標是共同合作辦學,較低的目標是協作關系,從而為學生提供大量時間和場所進行實際操作訓練。
3.革新師資隊伍,整合師資資源,努力建設“雙師型”隊伍。不僅要使現有師資隊伍發展為“雙師型”教師,而且師資的來源也可以是雙重的——不僅有校內的教師,而且在校外,那些有合作關系的企事業單位的工程師、部門主管(經理)、辦公室主任、財務主管、店長、高級技師和資深秘書等,都可以聘為“帶教教師”“客座教師”。
4.創新學生管理模式,建立“雙重管理模式”。即對學生的管理,既有對其在校的管理,又有對其在校外見習訓練的管理;既有來自學校的管理,又有來自見習訓練所在單位的管理。努力形成雙重交叉式的學生管理新模式,避免“放羊”式管理的真空狀況出現。
(三)周口職業教育創新專業的設置
專業教育要做到學中做,將專業教育“落到實處”,培養動手能力強的高技能人才。針對高速鐵路建設標準高、規模大、技術復雜的特點,編制了14本高速鐵路培訓教材,5次到企業培訓員工609人,完成職業技能鑒定233人次。師生與企業在高速鐵路施工等方面合作完成技術服務項目23項,約有70%的學生參加了23個技術服務項目的檢測、調試、數據處理等工作。在項目中師生合作,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了創新能力。
在京滬、京石等高鐵工地,服務生產后就在服務單位就業的學生達88%。服務高速鐵路,學生體會到“專業”的真正涵義;在技術服務中認識到“高速”的特殊品位。京滬、京石、武廣、溫福這些具有新時代意義的高鐵工地,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個特殊的工程,鞏固了書本概念,激發了職業創新意識,鍛煉了實踐操作能力,為就業增加了一份厚重的砝碼。我們將以“服務高速鐵路 促進學生就業”作為一種模式,深入持久地推廣下去,引領其他工程類技術專業的改革和創新,形成富有鮮明特色的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馮曉波.美國的校企合作教育[J].職業教育研究,2011(4).
[2]劉升恒.依托大學生見習基地,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4).
[3]程昌.金融危機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5).
[4]寧先圣,宋志海.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規范及發展策略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5]戴勇.略論大學生就業公平的實現途徑[J].江蘇社會科學,2007(S2).
[6]仲瑞敏.關于制約高職教育學生就業因素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4(7).
[7]張連緒.轉變觀念是解決高職高專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J].中國高教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