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
[摘 要] 作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它與閱讀相輔相成,互相作用,互相促進,推動著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理解和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提升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效率,就成了每一個高中語文老師值得深思的問題。以聾校高中語文習作教學策略展開論述。
[關 鍵 詞] 聾校高中;語文習作;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022-01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課堂教學有了很多實質性的突破和進步,教學也從原先單純的灌輸、一講到底等模式,轉向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但是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效果不佳,成績不突出,尤其在聾校高中,這種現象更加突出。我們知道,作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反映學生語文綜合成績的手段,是學生積累語文基礎知識、提高理解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主要方法,對學生的語言學習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作文寫作中總是急匆匆的。老師不經分析、考慮,隨便給學生一個題目,或者借助范文談談寫作要求就讓學生動筆,學生如同完成任務似的,匆匆就寫,質量可想而知。
鑒于此,本人結合自己多年在聾校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經驗,還有對相關資料的研究、分析,從以下幾點談談聾校高中語文習的主要策略,與大家分享。
一、注重積累習作的語言和知識基礎
作文是語言的一種輸出方式,但是怎樣有效輸出,準確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這就需要語言的積累。首先,我們在語文學習中注意積累我們的語言。課文中遇到的好詞、好句、好段、好篇進行摘抄、記憶、積累、理解,寫作時才能有源源不斷地語言涌上你的思緒,流到你的筆尖。其次,在生活中積累。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也是語言的源泉,只要我們留心觀察,生活中處處都有精彩的語言在閃光。比如,一些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情系中國結,聯通四海心”“我不在昨日重視、就在去昨日重視的路上”等等,這些精彩的廣告語,只要我們有意識地記住,在寫作中稍加改動就會為你的作文錦上添花,提高作文質量。再次,閱讀中去積累。眾所周知,課外閱讀不但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對于積累語言素材,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課外讀物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段落等,學生都可以收入囊中,升化成自己的語言庫。當然還有生活中的諺語、古詩詞、別人精彩的語言等,只要學生留心,這些都能成為語言庫,為學生的寫作準備豐富的語言素材。
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的作文寫不好,跟他們作文寫作的興趣有很大的關系。有了興趣,學生的作文不但有靈性、有內容、有情感,而且語言優美,行文流暢。在教學中我們發現,興趣是學生學習任何科目的一種驅動力。有了興趣,學生在學習中就會自覺地琢磨、鉆研、探索,就會把最佳的學習狀態拿出來,實現最有效的學習。所以,要想提高聾校高寫作的教學水平,老師就要在教學中采用一些有效的手段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老師可以從簡單的,學生容易完成基礎的詞句入手,先樹立學生的寫作信心。寫作或閱讀課堂上,讓學生就一個關鍵話題,寫出一段話或者一篇相應的習作。句子要流暢,內容要深刻,舉例要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經驗。比如,以“自信”這兩個字為話題,“自信是一切成功的動力”“自信是一種力量”“自信會讓我們變得更美麗,更強大”等等,讓學生圍繞這些內容展開討論、思考,寫出自己對自信的看法或者自己與自信有關的故事。當然,提高寫作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堅持,讓學生每天堅持寫一段或者一小篇類似的練習,他們的寫作水平就能提高,高中語文的習作教學也會更上一層樓。
三、組織開展作文創作活動,提高學生的寫作熱情
高中生畢竟還是孩子,循規蹈矩的課堂教學會讓他們失去新鮮感,會讓他們厭煩,失去學習的熱情。作為高中語文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在習作教學的方法上善于創新、靈活改變,讓學生對寫作這種精神思想的學習活動充滿熱情,從而不但有寫作的熱情,也有創新的激情,寫出更加生動、深刻的作文來。比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作文競賽、組織學生參與各媒體相關的征文比賽、帶學生走進大自然,就大自然的感悟展開想象,寫一篇習作,等等。由于年齡關系,高中生還是喜歡這種熱鬧的、有趣的學習方法,在高中習作教學中,老師也要充分利用學生心理特點,在具體的教學中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一些作文創作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創作,從而調動學生寫作的動力和熱情,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也推動高中語文作文課堂教學的發展和提升。
總之,對于聾校高中語文習作教學來說,方法很多,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教師能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結合課堂教學,靈活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就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效完成高中語文習作教學的預期任務。
參考文獻:
[1]丁雙梅.關于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實用性和創新性的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8).
[2]黎彬彬.淺談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實用性和創新性[J].亞太教育,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