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 ? ? ? ? ? 要] ?隨著林業崗位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要和當前職業院校對人才培養標準的不斷提高,林業技術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主要以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培養為導向,結合教科研活動和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組織、考核評價、師資隊伍等多方面進行創新性改革。基于此,以《森林病蟲害防治》課程為例,通過對比教學法以及問卷調查的方式來驗證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以便為林業技術專業進一步的課程改革奠定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關 ? ?鍵 ? 詞] ?高職;林業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172-04
高職林業技術專業主要是為林業企事業單位、林農生產經營單位、個體業主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開展,林業作為此項建設的主體產業之一,高職林業院校肩負著林業技術人才培養的艱巨使命[1]。為了林業技術專業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更加有效地結合并滿足學生未來工作崗位的需求,高職林業技術專業開展了多年的教學改革實踐,通過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跟蹤調查,《森林病蟲害防治》課程在畢業生所從事的林業工作中應用最為廣泛,因此,以該課程為例,對比分析課程改革前后的教學效果[2]。
一、課程改革對比教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一)研究時間
2014年3月1日—2017年12月30日。
(二)研究對象
選擇我校林學院林業技術專業14級學生,共99人作為試驗組,選擇林業技術專業13級學生,共88人作為對照組。
(三)研究方法
采用對比教學法、問卷調查法對兩屆學生的課堂授課情況、課后拓展和頂崗實習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從學生反饋和調查數據探究課程改革的實施情況,分析其存在的優勢和不足。
(四)課程選取
本次對比教學選取的課程是《森林病蟲害防治》,此課程是林業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與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同時,也是歷屆從事林業工作畢業生普遍反饋崗位工作實用強、涉及面廣的專業課程之一。
(五)研究內容
主要通過《森林病蟲害防治》課程的課程內容、學時安排、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材選取、師資隊伍等方面對林業技術131和林業技術141分別進行教學實踐,對比分析教學效果,并利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學生的就業情況和對教學改革的意見和建議。
1.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對比
為提升林業技術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森林病蟲害防治》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對林業技術131班采用課改前的教學內容及形式,對林業141班采取課改后的教學內容和形式,見表1和表2。
注意:課程改革后,教學內容中除了項目(任務)教學外,對學生的專業資格證書培訓與考核也納入課改后的教學內容中,以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提升。
2.教學手段對比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已開始融入我們的學習與生活中[4],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將創新性的教學手段合理地運用于教學環節中,每一個教學環節的精雕細琢都是觸發學生學習激情的按鈕,因此對教學手段也進行了進一步的開發與運用[4],見表3。
3.教材的使用對比
課程改革前13級學生使用關繼東主編的《林業有害生物控制技術》或《森林病蟲害防治》教材,此教材以教學單元進行劃分,理論講授為主,學生實訓技能所占篇幅比例較少。課改后,對于14級學生所采用的是李艷杰主編教、學、做、評一體化教材《森林病蟲害防治》,此教材以模塊劃分,有項目式教學、任務式驅動,讓學生有情境帶入感和完成任務責任感,并對所學知識點有拓展,對學生掌握情況有考核。
4.師資隊伍對比
課改前,校內課程講授和校外實訓由一名教師完成全部教學任務,課改后,課堂學習與崗位工作緊密結合,由一名企業專家或技術骨干來配合教學工作,在課堂中可以傳授動手操作等相關技術技能,在校外實訓過程中能為學生講授寶貴經驗。
5.考核評價對比
課改前,該課程的總體成績分成兩部分,即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課改后,總成績由過程考核、成果考核和期末考試三部分組成,見表4。
二、課改實施情況對比結果與分析
(一)課程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對比調查問卷結果與分析
對于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對比實驗,通過跟蹤探訪13級和14級學生,進行充分調研,展開問卷調查,最終得出對比結果,見圖1。
從圖2.1可以看出,課改前,13級學生中有60.45%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課改后,14級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度提高至82%,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明顯提高,任務完成情況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二)教學技術手段運用對比調查問卷結果與分析
從圖2可以看出,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知識運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三項能力的分值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教材選取對比調查問卷結果與分析
由圖3可以看出,教、學、做、評一體化教材更適合課程改革后使用,教材不只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更應密切聯系教學環節,與實際工作崗位對接。
(四)師資隊伍對比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從圖4可以看出,14級有72%的學生認為其在頂崗實習和參加工作過程中能夠做到干一行愛一行,擺正工作心態,愛崗敬業精神不斷提高,較13級學生的同感人數提升了20個百分點。
(五)考核評價成績對比調查結果
從表5中可見,課改后的考核方式中,14級學生理論考核的平均成績提高了6.9分,成績優秀的較13級提升3人;技能考核中,14級優秀人數較13級增加7人,及格率高于13級2.8個百分點,不合格人數明顯下降。
三、結論與討論
課程改革是一條漫長的探索之路,其宗旨是要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找到專業精髓、學習樂趣,提升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更適應崗位工作的需要,不僅能上任還要能勝任,甚至對崗位的轉換也能游刃有余,課堂是職業院校培養學生這項能力的主戰場,這就需要教師從課程教學的觀念、實施、總結評價等多方面進行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吳亞萍.近十年高職課程改革與建設的研究綜述[J].職教論壇,2011(33):54-58.
[2]吳曉云.高職《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改革與實踐[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院報,2014(2):99-103.
[3]劉娟寧.“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改革與實踐[J].才智,2018(12):157.
[4]陳武哲.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6(18):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