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蛟
[摘 ? ? ? ? ? 要] ?工匠精神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它是打造精致職業教育的必然訴求。職業教育要基于工匠精神, 將之有機植入各個環節,有機滲透到全過程,培養德藝雙馨的職業人才,再塑精致育人理念;產教融合,校企共探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模式,共建工匠精神人才培育平臺,再造精致育人路徑;精益求精,將工匠精神融入環境建設,融入文化活動,再造精致育人文化。
[關 ? ?鍵 ? 詞] ?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精致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033-01
朱光潛說:“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否則其創作難以盡善盡美。”藝術創作如此,作為社會轉型期的職業教育更應如此。職業教育必須深刻認識到社會轉型的本質,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正是體現了“精致”大國發展理念,作為我國職業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的職業教育必須要發揚工匠精神,再造精致化的職業教育。
一、德藝雙馨,再塑精致育人理念
精致的職業教育首先需要職業教育再塑精致育人理念,堅持“德藝雙馨”的育人理念,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內涵,滲透到職業教育的各個環節與全過程。
(一)將工匠精神有機植入各個環節
目前,職業學校各個環節中缺乏工匠精神的現象普遍存在,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缺乏特色、課程缺乏個性、人才培育同質化等,制約了職業教育精致化發展。造成上述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育人理念滯后,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滲透不是片面的植入,而是要有機植入職業教育的各個環節,包括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涵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公共基礎課教學,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健康課程等。
(二)將工匠精神有機滲透到全過程
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一個分支,具有教育的共性特點,是持續而深入持久的,這需要職業教育再塑精致教育理念,將工匠精神植入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學校層面,要秉持精致育人理念,優化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具有前瞻性;教師層面,要與時俱進,精于教研,打磨好每一節課;學生層面,及時消化每一個知識點,熟練掌握每一項技能,樂于創新。
二、產教融合,再造精致育人路徑
職業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精致職業教育的實現,需要我們發揚工匠精神,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再造精致育人路徑。
(一)校企共探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模式,職業教育要基于校企共育模式,共探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模式,借鑒學徒制現代培養模式,促進校企深度融合?,F代學徒制不僅要注重學生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發展,更要培養學生篤定的內心、精于細節的習慣,錘煉學生的職業品質,共同培育出專業理論精湛、技能精湛、注重細節、專注嚴謹的職業人才。職業學校要基于工匠精神重構職業教育文化,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內涵之一,使學生對學業、工作多一份敬畏之心,多一些精致之行。
(二)校企共建工匠精神人才培育平臺
校企產教融合還需要校企進一步提升合作維度,校企共建工匠精神人才培育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比賽。首先,要圍繞工匠精神開展系列化技能大賽活動。通過技能大賽營造工匠精神人才培育氛圍,強化學生精致化意識,真切感受工匠精神內涵;其次,圍繞工匠精神開展精致創造比賽活動。創造能力是學生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職業學校精致育人的著力點。校企要通過構建平臺,利用網絡平臺,通過網路推評,有機滲透體驗教育、實踐教育,強化學生工匠精神意識,不斷提升創造力。
三、精益求精,再造精致育人文化
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精致職業教育需要我們深入解讀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將“精益求精”作為職業教育育人文化的重要內涵,營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圍,提升職業教育的軟實力。
(一)工匠精神融入環境建設
環境建設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精致化教育理念下,職業教育要將工匠精神有機融入環境建設。職業學校要在硬件環境建設中滲透工匠精神,如在雕塑文化中傳遞工匠精神。不僅如此,還要借助“軟環境”宣揚工匠精神,利用校園互聯網平臺、官方微博、微平臺等,構建立體化工匠精神宣教體系,使工匠精神無痕滲透在校園之中,擴大工匠精神的影響力與滲透力。
(二)工匠精神融入文化活動
活動是傳遞文化的有效形式,職業教育要借助活動植入工匠精神,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宣揚精致育人理念。例如開展工匠精神演講活動,通過演講使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可以成立工匠精神工作坊或者社團,開展系列文化活動,幫助學生借助文化活動的形式,對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進行科學的認識,并促進工匠精神與學習、實踐的有機融合,使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生的自覺需求,鍛造精致育人文化。
總之,職業教育要獲得可持續發展,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必須要發揚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為引領,打造精致化職業教育,牢記職業教育人的初心,肩負起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教育擔當,并用工匠精神凝心聚力,再造職業教育的淡泊情懷,發揚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培養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職業人才,不斷創造出能夠體現民族精神的精致品牌代名詞,再造屬于中國時代的青銅器、漆器、絲織品,為中國創造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孟凡華.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15).
[2]新華網思客.工匠精神:一個更精致的時代即將到來[J].中國職工教育,201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