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梅
[摘 要] 當前高職教育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較低、認同性較差,導致高職生的職業幸福感缺失,為培養高職生的幸福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培養策略主要有制定完備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倡導正確的輿論導向、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及指導福利、薪酬待遇的提高。學校培養策略主要有強化職業技能培養、強化職業精神培養、人文素質與情感教育等。
[關 鍵 詞] 高職生;職業幸福感;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048-02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工業化的推進,需要大量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職業教育越來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1]。國家對職業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先后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等文件,旨在促進職業教育良性、健康發展。
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重文輕器”的傳統思想一直比較嚴重,職業教育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比較低,社會輿論和導向缺乏對職業教育應有的尊重[2]。同為高等教育層次,高職學生所處的社會地位、被認同程度要明顯低于普通本科生。這也導致高職生的職業幸福感缺失,對個人發展缺乏信心,對工作懈怠應對。因此,培養高職生的職業幸福感,在國家發展層面、企業用人需求層面、高職生個人職業發展層面都是尤為重要的,需要社會、學校、企業、個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本文重點闡述政府和學校對高職生職業幸福感的培養策略。
一、政府培養策略
(一)制定完備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
職業教育的有序發展需要完備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作為保障。為使我國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好地滿足就業市場和勞動者雙方的需求,針對我國現行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存在的立法技術不高、結構不完善、操作性不強等問題[3],需要建立更為完善、健康、有效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法律監督和保障。
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法》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在立法目的方面區分度不大,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針對性。多數法律規范對權利和義務為指導性規定,可操作性不強,缺乏法的強制性和約束力,法律職任缺失,變成“軟法”[4]。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及時對職業教育法進行廢、改、立。職業教育法需明確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同時需提高可操作性,讓執法者、司法者可以操作和考量。完備的法律體系是促進職業院校學生職業幸福感提升的最首要和最基本的保障。
(二)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平等的輿論導向
當前,我國大部分民眾仍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高職教育,認為高職教育是低一等的高等教育形式,整個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同度差。現實狀況基本也是依據高考分數,能上普通本科的,絕不上高職,高職錄取的學生基本都是高考成績不理想的。精英層次家庭的孩子基本不上高職,高職生源基本以農村學生為主。并且近年來隨著高中生源的減少、普通本科院校的擴招,高職生源越來越少,招生困難,導致招生過程中亂相叢生,影響了高職的形象。這一切都給高職教育貼上了另類的標簽,也嚴重影響了高職生職業幸福感的獲得。
民眾的輿情需要健康、合適的引導,整個社會需要給職業教育應有的尊重。需要讓民眾的思想從“重文輕器”,轉換到“大國重器”,強大的國家需要一流科技,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質高技能的勞動者支撐。因此,需要在全社會樹立一批大國工匠的典型,宣傳他們的社會價值,弘揚其精神,使他們成為受人尊敬的楷模。對于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的大批職教勞動者,要承認和宣揚其社會建設的地位和價值,讓他們能夠充分享受到工作的尊嚴和榮耀。讓大眾了解高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僅僅是教育形式不同,社會分工不同,兩者在本質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三)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立交橋體系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戰略之一,當前職教體系在橫向上已打通了職業教育—普通教育—繼續教育之間的通道;在縱向上也已經構建了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應用技術本科—專業碩士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職業教育體系的橫向互通,可以消除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隔膜,有助于強化平等意識,消除高職生的差別化心理,有利于職業幸福感的培養。縱向銜接對高職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實現從專科至本科甚至研究生的躍遷,更高平臺的學習不僅能提升專業素質及技能,同時能提升高職生的自我社會定位和自我認同度,從而提升職業幸福感。
目前,高職生的升學途徑主要有專轉本、專升本、專接本三種,可以實現縱向和橫向的貫通,但是實際實施過程中,可通過“專轉本”轉至普通高校的名額很少,高職生升本科后最終能讀專業碩士的人數也極少,目前絕大部分仍是普通高校考研分數低些的學生選擇讀專業碩士。因此,當前職業教育體系終結性的特點仍然較為顯著,亟須繼續完善職業教育的立交橋體系,減少障礙,拓寬道路,真正鼓勵和實現中高本碩博層次類型接續、職普繼橫向互通以及跨界對接[5]。
(四)指導福利、薪酬待遇的提高
福利、薪酬待遇的高低跟職業幸福感呈緊密關系,提高福利、薪酬待遇有利于職業幸福感的獲得。長期以來我國職業勞動者的福利偏差、收入偏低,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從業積極性和職業幸福感。雖然福利、薪酬收入多為企業行為,但是政府可以通過一些政策措施加以指導和激勵。比如,政府可加大對有重要貢獻的職業人才的經費補貼;可規定職業人才指導性酬金下限;可將福利、薪酬與稅收掛鉤,以部分免稅的形式激勵企業提高其福利、薪酬待遇;同時需要保持職業晉升通道暢通。當職業勞動者的福利、薪酬待遇不低于甚至高于其他同檔次的勞動者時,并且晉升通道暢通,使他們活得更體面、更有尊嚴,整個社會的認識才會慢慢得到轉變,職業幸福感才會油然而生。
二、學校培養策略
(一)強化職業技能培養
職業技能是高職院校學生立足社會、服務社會的根本。職業技能高超,工作起來就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易帶來工作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反之職業技能低,則無法較好地勝任工作,易產生挫敗感,從而削弱職業幸福感。因此,在學校培養過程中,對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要長抓不懈。需夯實專業基礎知識,讓其成為專業技能進步和今后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需通過項目訓練、技能大賽、企業課堂等多種形式著力提升學生的技能;同時不可忽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可通過創新項目、創新大賽等平臺的訓練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創新能力三者融會貫通、相互促進,才能真正達到強化職業能力培養的目的,才能在未來的工作中得心應手并可持續發展,職業幸福感才有底氣。
(二)強化職業精神的培養
職業精神是指與人們的職業活動聯系緊密,規定了職業責任、職業行為的精神要求,主要包括職業態度、職業責任、服務意識、誠信意識、奉獻意識、團隊意識、人際溝通等職業素養。高職院校在強化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不可忽視職業精神的培養,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專業課程項目任務載體,在實施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吃苦耐勞、拼搏奉獻、責任擔當等職業精神;借助技能大賽載體,培養學生嚴謹、細致、規范、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等職業精神;借助創新大賽、創新項目載體,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追求卓越意識。良好的職業精神的養成,將促使高職生步入工作崗位后對單位擁有歸屬感,與同事和諧相處、團結協作。對工作的擔當、責任意識,將使他們更能勝任工作,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從而獲得滿足感、幸福感。
(三)人文素質與情感教育
當今受理性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教育理念顯得功利和唯智,再加之高職教育的職業性、應用性,更是造成了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缺乏[6-7]。人文素質的關鍵是人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教育可以讓人更完整,情感作為內驅力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評價,選擇人生的方向;情感的表達可以實現良好的人際溝通和情感認同;同時情感還具有認識調節、遷移功能、生命享用和追尋功能等,積極的情感能夠促使人對周邊客觀環境和生命意義充滿樂觀意識,有益于幸福感的自我感悟和培養。
因此,高職教育首先需要重視基礎人文學科的教育,確立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地位;其次要積極施行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將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培養相融合;最后要在全校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組織重讀經典、文化社團、文體活動、藝術競賽、人文知識競賽等活動,并將其納入人文素質教育考核評價機制。
三、結語
當前受種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高職生的職業幸福感嚴重缺失,而高職生職業幸福感的培養關系到我國邁向現代化的進程,關系到企業的運行效率,關系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高職生的全面素質養成,這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政府和高職院校應該發揮出重要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正,修春民.德國“職業教育4.0”的特點與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7,30(16):23-26.
[2]馬云貴,陽小良,肖世元.職業教育法制化建設:理論取向與發展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3):22-24.
[3]申晨,孫芳.德國職業教育立法及其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8(1):111-114.
[4]阮李全.論我國職業教育立法:兼論《職業教育法》的修訂[J].社會科學家,2013(9):94-97.
[5]孟源北.職業教育接續培養:依據與內涵特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11-15.
[6]范美香.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與情感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9(1):57-58.
[7]趙峰,周寅.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特點與架構[J].成人教育,2008(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