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敏
[摘 要] 畢業生總量不斷增加,就業壓力日益嚴峻,提升就業能力成了高校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首先闡述了社團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作用;其次是社團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后是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具體措施。
[關 鍵 詞] 大學生;社團;就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230-02
一、社團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作用
現今學者一般認為社團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種:提升語言溝通能力、提升學習實踐能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下面我將從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社團的具體表現中一一闡述這幾大作用。
(一)提升語言溝通能力
現代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需求越來越高,不僅需要專業能力,更需要全面發展,尤其是語言溝通能力在現代社會中尤為重要。輪滑社是一群愛好輪滑的學生自發組織的,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為提升技能,除了每天進行交流訓練,還與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高校自發組織各種輪滑比賽,相互交流切磋技藝,在提升輪滑技藝的同時,更增強了與本校及其他學校師生的交流。這種溝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大學生更好地步入社會。
(二)提升學習實踐能力
據調查,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結構性相對過剩所致,即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和畢業生找不到滿意工作之間的矛盾。大部分在校生都停留在理論的積累和學習階段,真正落實到實踐生產中都不盡如人意,所以企業不愿意招聘這種理論型大學生。
烘焙社團是一群有著專業基本知識積累,并有專業教師指導的社團,為提升實踐能力,該社團定期舉行活動,在活動中不斷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更好地鞏固專業知識。同時,每次活動專業教師參與指導,更加保證了活動的實效性。這種實踐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學生步入工作崗位能更快地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
(三)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人只有在自我管理和被管理中方會成功,通過自我管理,可以讓自己從惰性中解放出來。無公害蔬菜協會指導教師在學生遇到種植問題時參與指導,選種、耕地、播種、澆水、管理、采摘和銷售等一系列過程都由學生完成。該社團因為本身的勞動強度較大,所以不僅要求學生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更要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經過訪談,社員表示自從加入該社團以來自己沒有太多休息時間,課間都用來除草、殺蟲和澆水。為了更好地產出,會閱讀大量的書籍和做大量的實驗。這種帶著理論落實實踐,在實踐中遇到問題再去探索的學習,讓他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果蔬成熟的時節,他們在人流集中的地方銷售。加入這個社團對自己是全方位的提高,在這里大家學會了管理時間、田地及財務管理。一項項事物有序的安排中,自我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對步入社會,他們覺得自己會比普通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
(四)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大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備受社會重視,養成良好的服務意識有助于大學生樹立集體意識,練就大學生禮貌大方、誠懇謙遜的待人態度和人際溝通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益動社”每年舉行大小志愿服務近50次,目前每年有兩項長期的志愿服務。一個是人民醫院助醫項目,一個是“我的陪伴你的笑容”助老項目。助醫項目是在人民醫院的自助掛號區協助市民自助掛號、取報告、幫助病人及時就醫、幫助急癥推送病患等事宜。助老項目是日常的關心陪伴老人,陪老人聊天,給老人做飯及打掃衛生,逢年過節送節日佳品,冬天給老人們織圍巾等。經過訪談學生表示,加入“益動社”讓他們明白助人自助的道理。有的說:“在醫院看見病患求醫的那種感受,就告誡自己要加強鍛煉,珍愛生命,同樣覺得健康是一種很大的幸福,這是以前沒有過的感受。”有的說:“和老人聊天,我感覺他們很孤獨,這讓我想起了父母,我要努力學習,希望自己能給父母一個更好的晚年生活。”
志愿的青春最美麗,服務他人的同時也成就自我。這種服務社會能力的提升對今后步入社會是非常有利的。
二、社團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經費緊張
目前學院有79個社團,較上年減少7個,但是社團數量仍然較多,總經費有限,所以每個社團活動經費只有600元/年,這個經費對活動較少的社團是足夠的,但是部分專業社團要購買材料,資金相對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活動的質量。所以如何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合理有效地利用經費,對社團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二)活動場地有限
由于新的大學生活動中心仍在建設中,所以短期內,我校社團的活動相對較分散,大部分集中于體育館、操場、部分空余教室等場地,部分社團沒有固定場所集中鍛煉,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社團的積極性。所以保證社團活動場地,給社團一個長期活動鍛煉的場所,是保證社團更加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部分社團傳承性不夠
有部分興趣社團由于沒有合適的社長,當年做得很好但是傳承性不夠,比如,騎行社社長酷愛騎車,也有一技之長,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并且長期外出活動比賽。但2016年下半年由于社長外出實習,雖然定了新社長,但是由于專業水平有限加之管理不當,社團長期脫離社團聯合會,最終年底考核不合格被注銷。所以社團的傳承性是保證社團長久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四)社團組織建設有待加強
一些大學生自由散漫的習氣在社團內部也有所表現,比如,組織外出活動或者學習時,經常有遲到早退等情況發生。社團在開展活動時,有的社團分工不明確,組織及實踐能力有限,常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有部分社團我行我素,活動開展前不提前申請和備案,導致社聯無法為其提前宣傳,影響活動參與率,活動結束后新聞稿不及時上傳社聯進行相關的報道為其增強影響力,從而導致活動很多,社團成員也辛苦,卻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效果,導致社團成員參與社團工作和實踐的積極性受挫。因此,加強社團的組織建設,對社團的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五)部分社團缺乏專業指導老師
社團的發展離不開學校的支持和幫助,除了資金的支持之外,鼓勵專業教師擔任社團指導老師,是保證社團長久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指導教師應積極地參與到社團的發展中來,贏得學生認可,及時發現并解決社團存在的問題。
指導教師在學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在號召學生組織活動時更有號召力,有教師把關活動的效果更有保證性。如,果酒社團,如果靠學生在課上學習的內容來操作,做果酒會浪費很多的材料,還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但在教師指導下,將課堂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社員不僅能學得更快更多,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還能有效利用資源,節約資金,使社團發展少走彎路。
三、加強社團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合理調節經費用法
高校學生社團活動經費缺乏是高校學生社團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各社團的活動經費基本上來源于學校社團行政經費、二級學院活動經費和社會贊助。為解決其經費緊張問題,采取以下措施:(1)以掛靠單位為基礎,根據社團數量總分配。例如:某某分團委共有10個社團,則這一年的活動經費是6000元,因為每個社團活動數量不同,則掛靠單位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經費。(2)每年社團聯合會會對社團進行星級認定,共分為5星、4星、3星、2星、1星。被評為5星級或十佳的社團經費提高至1000元/年。(3)針對部分社團帶隊外出比賽費用相對較高,凡是出去參賽的隊伍活動費用另外報銷,教師參與指導并陪同比賽,按照出差給予補貼。
(二)積極保證活動場地
許多社團開展活動像打游擊戰似的,一個活動換一個地方,這也是有的活動不能正常開展和展現特色的重要原因。為解決其短期內活動場地的問題,采取以下措施:(1)統計好體育館、教室及常用的活動場地空余的時間,定期公布在社團聯合會群里,節約大家找場所的時間。同時,為了便于大家不在同一時間占用同一場地,活動申請提交時要備注好活動場地,如發現都是同一場地,社團聯合會會及時通知申請人更換場地或者協調場地問題,避免影響活動效果。(2)監督新的活動場地盡快落實。
(三)提升社團的傳承性
社團的傳承性是一個社團發展和提高的前提,是社團文化積淀的基礎。為提高其傳承性,采取以下措施:(1)選擇好每一屆社團的社長及主要社團的干部,學生干部是維系社團發展的重要成員,只有選擇好領軍人物,才能把社團帶上一個新的臺階。(2)針對一些專業、技術性比較強的社團,為了保證其傳承性,專業教師加強定期訓練的同時,適當增加一些外出學習的機會。
(四)加強社團組織建設
組織建設好的社團不僅凝聚力強,而且能促進社團的健康發展。為加強社團組織建設,采取以下措施:(1)加強社聯自身建設、制度完善及對各社團的監督管理。(2)加強社團自身建設、制度建設及對各成員的監督管理。(3)注重培養社團成員內涵,加強專業化指導。
(五)加強專業師資配備
師資隊伍對社團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社團,沒有教師指導會走彎路。為了加強專業師資的配備。采取以下措施:(1)社團成立時必須要求至少1名指導教師,有的學生組織找不到合適的教師,我們會在全校發布公開聘任需求。(2)給指導教師爭取一定的課時補貼,這也更好地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3)擔任社團指導教師可以在同等條件下享受評職稱優先待遇。(4)從事社團指導工作,可以凝聚部分該專業興趣愛好的學生,可以師生一起從事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四、結語
學生社團是我國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高校第二課堂的引領者,更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因此要加強社團建設。
參考文獻:
[1]楊瀟.專業社團幫助提升就業能力的研究:以南京曉莊學院環境科學學院為例[J].生活教育,2017(5):2-43.
[2]陳進.大學生社團建設對提升就業能力的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32):4-5.
[3]邱竹青.專業社團在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中的作用:以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15(3):89-90.
[4]吳鶴,鄧蕙,宋美娜.高職院校專業社團提升就業競爭力的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3(1):66-67.
[5]周以杰.學生社團建設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作用[J].文教資料,2011(26):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