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明雙
[摘 要] 在中職階段培育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為將來學習更高層次的數學打下基礎。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中職數學教師運用新的教學手段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育的質量,成為數學教育界所共同關注的熱點。針對如何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關 鍵 詞] 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019-01
新課程理念中提出,對學生的教學應當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學生實行“全面素養”的培養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改的要求,為此教師應該積極調整教學舉措和教學方式,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改革實踐中種種新式的教學模式被提出,強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是和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理念相適應的,本文也將提出新的教學策略,提高中職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利用媒體技術,做好課前準備
課前的準備工作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將教學組織和時間進行調整和更新,讓學生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在課堂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組織者和輔導者的角色。因此,在課前的準備環節中,為了讓學生能學會自學,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學習參考資料,這些參考資料包括教學視頻和教學自學輔導等。通過這些課前準備資料,讓學生能展開自主學習活動,再結合教師的授課視頻,對知識點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并能在此基礎上和教師就教學的重難點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例如,在《函數及其性質》這一單元的內容學習時,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視頻讓學生進行自主的重難點知識學習,教師在進行教學視頻制作的時候要對視頻的時間和知識點進行控制,便于中職學生在視頻里能集中注意力。在視頻的最后可以提供一些教學試題,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檢驗,在檢驗中察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能更好地對教學進行改進,促進中職數學課堂質量的有效增長。
二、組織小組討論
在中職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知識點進行分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討中將沒能掌握到位的知識點理解清楚。教師在劃分小組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組合,也可以根據學生平時的學習風格和學習基礎、組織能力等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在進行分組的時候要將每個小組的學習水平控制在相似的程度,不至于差距太大,打擊學生探討的欲望。在教師組建好學習小組后,還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學習內容的合理設置。在這一教學環節的設置上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設置,將任務劃分等級,盡量讓學生在學習任務中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有效的提問在組織討論中較好地誘發中職學生思考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中職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而且能促進學生之間不同思維以及思考方式相互碰撞,調動中職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的相關知識點時,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在課前、課中和課后設置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按照之前劃分好的組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完成。同時也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學生的合作完成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一定的獎勵或鼓勵,激發學生投身數學學習的熱情中,用成就感和小組榮譽感推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以應付的心態對待教師下發的任務。
三、善用教學語言,形成良好的互動評價機制
課堂教學是通過語言交流來實現的,課堂語言的交流就是一種教學的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語言的溫度有著很大的影響。每個人都是需要被鼓勵和認可的,所以適當的鼓勵性評價會讓學生更有學習動力。即使是在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知識的掌握和性格特征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性,這就說明教師進行鼓勵的時候需要制定不同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好壞,積極地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只注重教學的結果,還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過程形成科學的評價機制,更加公平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學生不管處在哪一個生理年齡,其內心都渴望得到教師的目光和鼓勵。如果教師能給學生良好和即時的教學反饋,它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促進師生互動的良性關系建立。所以要善用教學語言,建立良好的評價機制,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
總而言之,中職數學作為一門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模式和邏輯性的重要課程,不能再實行舊式的教學模式,而應該積極地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合理的教學方式在中職數學中能發揮很大的作用,促進學生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有效增長,并且通過科學合理的反饋機制的建立,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這一氛圍中思維更加活躍,能促進數學教學課堂質量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楊進.中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挑戰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9).
[2]王滸.面向新世紀中等職業教育的思考[J].中國中等教育,2012(8).
[3]喬連明.提高職業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與措施[J].新課程·教師,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