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科 楊喜山
[摘 要] 隨著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信息技術與中職課程整合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議題。怎樣實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的職業教育理念,培養出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實現學生手工技藝為主向心智技能為主的轉變,是職業教育者的努力方向。信息技術環境下將項目教學法引入中職課堂教學中,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關 鍵 詞] 信息技術;項目教學法;中職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022-01
一、項目教學法是中職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目前,中職學校文化課教師比例偏高,專業課教師少,且專業課教師大多是由文化課教師轉型而來,部分專業課教師實際操作能力不強,缺乏實踐操作經驗,教改教研能力受到限制。就我校情況而言,專業課教師大部分都不是科班出身,是由文化課教師轉型而來,即便是也沒有實踐經驗,同時,部分教師缺乏職業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陳舊,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現實,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是中職課堂教學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項目教學法,以項目為主線,教師深入學生中間,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及時對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引導,讓學生思考和尋求解決措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改變以往教師滿堂講、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形成了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這樣把整個學習過程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任務,按照制訂的項目方案組織實施,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并相互傳遞,在操作中掌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從而有效地培養了他們的職業能力,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符合中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將項目教學法引入中職課堂教學中,信息傳遞呈多元化
在項目教學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按照實際項目工作的完整程序,通過教師指導、自己動手、同學協作的方式,完成一個完整的、有實用價值的項目“產品”。學生在“做中學”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教學中的普遍使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推動了教改進程,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高。尤其是中職專業課教學中,通過恰當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手段,可以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活靈活現地創設教學氛圍,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尤其是要在突破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等方面顯示出強大的優勢。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把抽象事物變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的事物,讓視頻、圖像、聲音、文字信息與課程內容融為一體,教師使用這一媒體,可以豐富學生的信息量,開闊他們的視野,讓自己的課堂充滿活力,大大提高教與學的效果,優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信息環境下,將項目教學法應用在電子電工實訓課中,經過項目教學法的理念設計,讓學生從項目確定上出發,從淺到深地吸收更多有關電子電工的理論知識,并從實踐操作中掌握更多的技能。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效地利用項目教學法,讓課堂更精彩。信息技術整合于課程教學,運用項目教學法,不是機械地照搬,而是主動地適應課程的自身特點,并與其自然地融為一體。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而是深度地融合與主動適應。我們不能把信息技術當作單一輔助教學的工具,要從課程的整體認識信息技術的功能與作用。利用校園網、“班班通”,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拓展課程內容,開發課程資源,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有效的認知工具,為學生營造資源共享的學習環境,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通過教師的引導,將有關的信息再組合,形成自己的觀點,收獲了自己的認識方式,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最終實現項目任務的解決。
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重要的課堂表現手段走進課堂,信息技術在中職課堂教學中廣泛運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資源。新型的教育信息化裝備,落戶學校各個班級,基于交互技術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學科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活潑生動,項目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更能發揮其優勢。
參考文獻:
[1]岳麗英.信息技術在中職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5).
[2]孟慶超.淺析信息技術在中職機械專業教學中的運用方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