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摘 ? ? ? ? ? 要] ?有機化學是醫學專業大一學生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為實現教學相長,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結合有機化學的特點,實踐了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教學。
[關 ? ?鍵 ? 詞] ?有機化學;醫學專業;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060-01
有機化學是醫學專業一門與生命科學緊密相關的重要基礎課。但因這門課基本理論較抽象,基礎知識較復雜,且學時少、內容多、進度快,導致部分醫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有機化學教學的有效性難盡如人意。如何實現有效教學,是當前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效教學是師生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最優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等方面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從而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是有目的性和時間性的活動,為達成教學的有效性,筆者通過教學方法的“四原則,一創設”嘗試,初步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一、基礎性原則
基礎性原則體現在對教學內容既要結合教學大綱中對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又要滿足后續專業課程學習需求,以“必需”“夠用”為度,對教材進行優化、重組。如各類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有機反應機理等與醫藥學關系不大且抽象的內容做適當刪減。教材處理以“官能團”為主線,分門別類地圍繞“結構—分類—命名—性質”展開。如教學中,我們嘗試將“對映異構”放到“取代羧酸”后進行教學,從回顧乳酸分子結構式入手,引出手性,并得出手性分子、對映體、手性碳原子幾者間的關系,較好地實現本章概念性的教學目標。
二、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要求結合實例進行教學。有機化學與臨床密切相關,如“對映異構”教學中,可以從“反應停”事件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明確“學以致用”;又如“醇、酚、醚”教學中,可以從“外科消毒之父”這則化學史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從甘露醇注射液、麻醉劑等臨床應用導入新課,強化知識的實用性。
三、時效合理性原則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節課學生思維的最佳時間是上課后的第5分鐘到20分鐘,這一時段是課堂教學的最佳時域,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一時段,學生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一時段,就很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也就無法談起。遵循時效合理性原則應注意:首先把握好導課的3分鐘,這一階段適合復習回顧原有知識體系并引出新課,強化“先入為主”的首次感知。比如“單糖結構”的教學,先通過“對映異構”知識體系的回顧,結合“糖生物學”這一生命科學的熱點與前沿,為糖的結構、性質及醫藥學上的意義做鋪墊。其次要抓住課堂教學的最佳時域,將教學中的多個重難點合理地分布在此時段并利用好各個時段。最后要利用課結束前的5分鐘,再次強調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通過合理地安排時段,合理把控教學節奏,集中課堂注意力,促進有效教學。
四、啟發下的聯系對比原則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且相互區別的,知識也是相互聯系的,且知識之間也可通過對比相互區別。教學中教師的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聯系對比原則,可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也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化難為易,從而實現有效教學。如“醇、酚”教學中,因醇、酚具有相同官能團——羥基,因而具有了相似與不同的化學性質,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比“醇羥基”與“酚羥基”的異同,運用聯系對比原則,掌握中心知識。這種知識既是新知識的生長點,又是新知識的固著點,具有很強的吸附性和同化性。它著眼于教學內容的橫向聯結,注意教學內容的整體與局部、前與后、因與果的連貫銜接與遞進,在聯系中將新舊教學內容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又如“同分異構”中“構象異構”“順反異構”“對映異構”的概念,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從其定義、產生條件、特點等差異面進行比較,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對比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從而實現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又如“鹵代烴”與“醇”均可發生消去反應。學習時引導學生對比消去反應發生的條件,注意區分二者異同,得出結論:區別在于醇的消去是在濃硫酸加熱條件下進行,屬于酸環境;而鹵代烴的消去則在強堿的醇溶液下進行,屬堿性環境。相同點為消除產物均遵循Saytzeff規則。
五、創設合理、可行的問題情境
教師通過探索,創設合理、可行的問題情境,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來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或臨床實際,問題的設置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問題設置要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思維強度,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遞進,由易到難,引導學生切身觀察、實驗、討論,使學生實現角色轉變,實現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轉變,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式、體驗式”學習并獲得成功的喜悅。如“酚”的教學設計中,結合“苯酚軟膏”中“藥物相互作用: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這一使用說明,創設問題情境:苯酚具有酸性嗎?怎樣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說明?如何結合苯酚的結構特點,解釋這一性質?通過層層設問,引人入勝,激發學生探索并解決問題的興趣,最終掌握相關知識點。
通過“四原則,一創設”的有效教學,實現教師在教學中高質量地教,學生高效率地學,達到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當然,如何更好地評價有效教學,如何進一步提高有機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教與學的最佳融合與完美升華。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也期待繼續與同行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張劉詳,金其生.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5.
[3]馮中強.以“喻、導、聯、點”突破教學重、難點[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1,2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