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燕
[摘 要] 《商品知識》是商貿類中職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具有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社會生活結合緊密的特點。從教學理念的轉換、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轉變和課程考核的改進等方面進行探討,逐步提高商品知識課程的教學質量,使學生形成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關 鍵 詞] 職業能力;商品知識;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085-01
一、商品知識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
隨著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有效地開展商品知識課程,對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熟悉商品特性,掌握商品辨別方法,熟知商品的管理環節和流程,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市場營銷專業建設中商品知識課程內容陳舊,缺乏實際性;課程模式僵化,缺乏實踐性;教學模式落后,缺乏驅動性。教學中普遍片面強調知識灌輸,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不緊密,對知識應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不重視,這樣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中職市場營銷專業商品知識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一)樹立“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念
過去的職業教育很大程度上教學與生產實踐脫節,學校教學以課堂為中心,我們要真正從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在教學中真正以能力為導向,訓練學生的技能。
(二)樹立“理論適度,強化技能,重在應用”的觀念
在商品知識教學過程中,大膽處理教材,改變課程中“難、繁、偏、舊”的內容,引入新內容,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努力使學生形成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關注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參與,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
三、商品知識教學內容的更新
在教學中,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講授方式,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由單純的理論講授轉變為理論、技能并重的方法;由課堂為主轉變以“為課堂為主,課外為輔”,帶領或鼓勵學生走出去,到服裝城、超市的糧油、生鮮柜臺、服裝專營店,走一走,看一看,講一講,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學手段上,不再局限于幻燈片、教材、講義,而是立足多樣化、立體化的手段,除幻燈片、教材、講義外,增加視頻、實物、學生演練、實操、與商品相關的網站,也同樣取得了效果。另外,教學內容方面,根據專業特點更側重于學生對商品性能的認識、商品質量的識別、商品管護方法的講解和訓練。
四、商品知識教學方法的轉變
(一)開放式教學法的應用
開放式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處于主導的位置,教師重視學生自主、快樂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發表見解,進行師生、學生之間的多向信息傳輸。
(二)小組式教學法的應用
小組式教學法是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教學活動,目的就是讓學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識,也為高質量商品知識課程的實現作出貢獻。例如,在教學食品營養知識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糖類、脂類、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水”營養物質的基本知識,也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本節課的授課時,我選擇了小組式教學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如,“沒了蛋白質,人就沒有辦法生存了,你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脂肪的生理功能包括哪些”等等,引導學生在互相討論、互相交流中了解營養物質的存在價值,進而為學生健康成長做好指導工作,同時也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情境式教學法的應用
中職生入校年齡較小,生活閱歷淺,即使面對商品知識這門較貼近生活的課程,也會碰到一問三不知的情況,通過創設工作情景,讓學生置于實踐相似的工作環境,容易激發其好奇心,繼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商品包裝設計”項目中,假定某商品的制造商要更換包裝,要求設計出獨特的具有個性化,并且具有誘惑力的精美包裝;在“服裝的保養方法”項目中,假如某服裝干洗店或酒店服務生收到顧客送來的不同面料的服裝,要求服務員選擇合適的洗滌劑、洗滌方式、熨燙方式進行正確操作。
五、商品知識課程評估考核的改進
商品知識課程評估考核,可以制定相應的量化表格,從不同方面對學生的掌握程度和參與程度進行考核,并且不定時地公布給學生,增強學生的競爭欲。
商品知識課程中關于理論知識概念的考核,需要采用筆試進行,但是盡量把理論知識轉化到實際問題中測試。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情況進行量化,及時記錄學生每次實踐課堂的表現,以供最終考核乏用,并對每個學生進行及時評價,記錄到量化表格,不定時公布。
最終的期末成績也不是全部以考試成績為主,要以考試、平時的量化考核綜合決定。
中職學校的商品知識課程是市場營銷專業的必修課,怎么讓這門課程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同時更有益于學生運用到實踐中,就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在以能力為本位,“理論夠用,強化技能,重在應用”的指導下,我們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閆麗紅.“商品知識與實務”課程改革的設計構想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