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維存
[摘 要] 目的:分析兒科臨床醫學教學中PBL教學法的應用。方法:選取某院收治的100例兒科實習生,電腦隨機分為觀察組一組(50例兒科實習生)、對照組一組(50例兒科實習生),分別實施PBL教學法以及常規教學,對比兩組教學效果。結果:經過教學后,觀察組兒科實習生溝通能力評分(90.17±4.05)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兒科實習生,P<0.05。結論:在兒科臨床醫學教學中實施PBL教學法,取得顯著效果。
[關 鍵 詞] 兒科臨床醫學教學;PBL教學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8-0154-01
人際溝通能力是兒科實習生在未來工作與學習中必備的專業技能,未來護理工作內容除了要掌握基礎護理知識外,還要掌握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適應護理基本工作。[1][2]因此,我院對兒科臨床醫學教學中PBL教學法的應用進行分析,見本文研究詳細描述。
一、資料和方法
(一)資料
選取某院收治的100例兒科實習生,所有兒科實習生的收取時間(2015年2月1日—2016年2月10日),電腦隨機分為觀察組一組(50例兒科實習生)、對照組一組(50例兒科實習生)。
觀察組——年齡:兒科實習生年齡在18歲~23歲,平均年齡(20.01±1.02)歲,性別:20例女性、30例男性。
對照組——年齡:兒科實習生年齡在19歲~22歲,平均年齡(20.11±1.15)歲,性別:21例女性、29例男性。
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兒科實習生各項指標無差異,采用P>0.05表示。
(二)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兒科實習生使用傳統教學法,按照傳統教學法中的五大步驟進行教學;根據教學大綱講述新課、組織學生學習、總結新課內容、布置課后作業、復習舊課。
觀察組:觀察組兒科實習生使用PBL教學法,具體內容:
由帶教老師通過收集教學內容的學習資料,并預先對教學方法與形式進行擬定。學生到達教室內,教師則將病例作為資料發放給每位學生,并要求每位學生將教學實習大綱與資料相結合,針對病例進行自主學習,并自行查找相關資料,從而對疾病的臨床表現、護理措施以及發病機制進行充分了解。帶教老師在日常工作中,應爭取時間將相關病例的臨床特點、鑒別、護理要點、病因等進行講解,并由一名學生作為代表進行發言,其他學生則作為輔助發言,將各自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匯報與分析。教師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有關學習的內容,并對其遺漏細節進行提醒,并對相關檢查結果的意義進行解釋,同時對其錯誤觀念進行糾正,在護理操作過程中需注意操作細節。帶教老師要求每位學生均發言,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提前做好發表的書面內容,帶教老師最后進行總結。實習結束前對每位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行考核。
(三)觀察指標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兩組兒科實習生的溝通能力評分。
(四)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實施SPSS26.0軟件,將對照組兒科實習生以及觀察組兒科實習生的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兩組指標對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顯著性差異。
二、結果
教學前,觀察組兒科實習生溝通能力評分為(45.26±3.11)分,對照組為(45.33±3.12)分,對比無差異(P>0.05);經過教學后,觀察組兒科實習生溝通能力評分(90.17±4.05)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兒科實習生的(61.87±3.78)分,P<0.05。
三、討論
據相關研究顯示,由于護理模式和醫療環境不斷發展,在護理工作中,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與精湛的技能,還要注重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
PBL教學法主要包括基礎步驟、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從早期的模仿直至熟練后的慣性動作,直至真正學會一項護理操作內容,需要系統、全面、反復、科學的教學過程,在PBL教學法中所采用的多種教學形式,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提高護理操作能力與自身溝通能力。[3]
經研究表明,經過教學后,觀察組兒科實習生溝通能力評分(90.17±4.05)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兒科實習生,P<0.05。
綜上所述,通過在兒科臨床醫學教學中實施PBL教學法后,取得顯著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及運用。
參考文獻:
[1]何文,陳進芬,鄭玲芳,等.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法在兒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4):2163-2164,2166.
[2]白小玲,衣楠玲,張建華,等.PBL教學法在兒科神經系統疾病實習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7,23(6):179-180.
[3]白小玲,張建華,龔麗莉,等.PBL教學法在兒科臨床實踐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