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波,徐志豪,江情男,施程,李輝
[摘 ? ? ? ? ? 要] ?微電子技術是一個飛速蓬勃發展的工程領域,“新工科”建設是高等工程教育適應新經濟、新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與部署。首先界定了面向“新工科”微電子技術方向工程教育的內涵和特點,結合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與“新工科”建設的需求,討論了面向“新工科”的微電子技術方向工程教育的發展思路和采取的措施,為微電子技術方向工程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 ? ?鍵 ? 詞] ?新工科;微電子技術;工科建設;工程教育
[中圖分類號] ?TN4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7-0207-01
一、引言
在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工程教育都有其對應的不同內涵。當今社會,各種各樣的經濟形態快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新經濟漸漸占據經濟生活的重要地位。通過對未來人才需求的研究和預測,準確把握、及時更新和動態調整新經濟發展對各類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調整新工科專業結構及其布局,應該成為各類高等學校新工科建設中的一項常態性工作。
二、針對“新工科”建設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調查
本章節通過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近三年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調查,在整理得到的數據的基礎上,分析在“新工科”背景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需求,討論用人單位在新時期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綜合能力與專業技能上的要求,明確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建設目標。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調查選取近三年(2011/2012/2013級)不同畢業年限的畢業生展開調查,調查范圍主要在長三角周邊地區,共采集到104份學生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畢業生的就業基本信息調查,包括工作單位性質、工作地點、工作崗位、薪資水平、與專業相關度、是否調換工作等方面;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設置調查,包括工作中廣泛需要的專業課程、教學方式、考核辦法、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設置合理性、實踐訓練等方面;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模式的調查,了解畢業生就業后的基本情況,了解學生在工作中廣泛需要的專業知識、技術與能力,征求畢業生對教學方式、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對就業能力的調查,包括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學習能力、總體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
畢業生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優勢與不足,積極汲取畢業生提出的有建設性的意見,不斷優化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和課程結構體系。畢業生跟蹤調查涵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質量評價、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專業課程設置、專業等指標體系。
從調研數據看,畢業生總體上對學校人才培養感到滿意。在選擇就業單位時看重哪些因素中,現階段畢業生的選擇不再一味關注工資高,同時也注重單位地理位置、工作穩定和企業發展前景好的因素。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在應聘中覺得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學生的素質中,個人發展潛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占了較大的比例。除了專業知識,學科競賽與技能證書,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或能力對實際工作最有幫助的三項中也占了較大的比例,這為我們進行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與借鑒。結合“新工科”的要求,畢業生認為學校最應該加強專業建設和校企合作,這為我們進行“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三、調查分析與總結
通過本次針對“新工科”建設的畢業生與用人單位跟蹤調查,我們得到了許多珍貴而有效的數據與材料。這些數據集中反映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從畢業生的角度來說,(1)新形勢下學生就業需求發生了改變。在科技人文迅猛發展的現今,學生就業并不再一味地關注工資高,同時也注重單位地理位置、工作穩定和企業發展前景好。(2)在新經濟體系中,學生在自我意識中,更加重視個人在就業單位的發展潛力,更加關注在就業單位中與同事之間的人際交往。(3)面對新科技領域的迅猛發展,學生除了傳統的專業知識,對學科競賽與技能證書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非常重視在校期間是否能學到足夠的實踐技能與應用型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4)學生對專業“新工科”建設有了迫切需求。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應該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同時畢業生認為應加強項目管理方面知識的教育,這為我們進行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林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專業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32-45.
[2]李華,胡娜,游振聲.新工科:形態、內涵與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19.
[3]施曉秋,趙燕,李校堃.融合、開放、自適應的地方院校新工科體系建設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0-15.
[4]李小文,夏建國.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07-110.
[5]葉民,錢輝.新業態之新與新工科之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9.
[6]陸國棟.“新工科”建設的五個突破與初步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7(5).
[7]徐曉飛,丁效華.面向可持續競爭力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