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鳳
[摘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產技術的不斷創新,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因此,對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更嚴格的標準和要求。職業學校如何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工匠人才,成為職教教師的首要研究課題。愛默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職業高中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如何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喚醒他們內心成才的渴望,是每一位職教工作者的首要責任。
[關 鍵 詞] 信念認識自我;目標;激勵評價;網絡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044-01
一、傾注關愛,堅定信念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職業高中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成績較差,大都不受重視,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學習困難—不受重視—喪失自信心和積極性—學習愈困難—愈不受重視喪失自信心,放棄努力。因此,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愛與信任,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使學生深深感受到老師的喜愛及信任,并在這種情感的感召下,啟動內驅力,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喚起他們的自信心。
例如,在學生入校第一天的“自我介紹”上我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我喜歡的學生是具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熱情向上、積極勤奮、具有自強不息優秀品質的人;成才是多方面的,未來社會是需要具有多方面能力及素質的人才。簡短的幾句話,弱化了學生敏感的分數問題。使學生在職高的第一天就產生心理上的震動,激勵他們重新樹立自信心,認識自我價值,重塑價值觀,成為自強不息的動力。
二、重新客觀認識自我,調整心理態勢,激發自信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或遭受挫折后,為了減輕其帶來的緊張情緒以維護主體的自尊,個人總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給予合理的解釋,也就是尋找一個合理的“好理由”代替當前處境的真實理由。再加上他人的不正確定論,更加深了這種心理。例如,有的學生把學習困難歸結為“腦子笨”“能力低下”等,這種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分析導致失敗的真正原因,樹立自信心。
例如,利用每天早自習時間,組織課前5分鐘演講,以“名人成功之路”作為主題,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增強自信心,是學生邁向成才的第一步。
三、訂立科學的學習目標,感受成功的甘甜,激發自信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取得成功的人自信心比較強。懂得教育科學的教師,應該針對職業高中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訂立科學可行的目標,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強對自己的自信心。但目標的制訂必須科學,當一個人把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定得過高,超過了自身的實際能力時,就容易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達不到預期目標而喪失自信心。所以,教師要不厭其煩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及意志品質等情況,確立遠期目標、近期目標,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努力實現目標。
四、堅持激勵性評價,激發自信心
義務教育就是要給每一個學生學習和成功的機會。因此,教師應堅持多表揚、少批評,多激勵、少指責的原則,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及時抓住閃光點,并努力強化積極的一面,直至消極的一面消失。例如,在一次同學習成績較低但工作熱情高、體育成績較好的學生談話中,我說:“一個人成才的非智力因素很重要,你具有樂觀、積極、熱情的優秀品質,老師相信你保持這些優點,把你在體育上的堅強毅力,嚴格的作風,自強不息的品質用在其他方面,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畢業后會有所成就的。”
聽了老師帶有激勵性的語言,在這位學生的臉上立刻表現出來喜悅興奮之情。后來這位學生也考上了大學。可見,激勵機制對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何等重要。
五、開展多種教育活動,激發自信心
作為教師,我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始終,通過贊美的眼神、激勵的語言、親切的舉止、細心的聆聽、耐心的態度,用真情去感染學生,用事實去教育學生,喚起他們已泯滅很久的自信心。
例如,召開以“找回自信心,勇于向困難挑戰”為主題的班會,參觀學校的榮譽室,請優秀畢業生回校做報告,使學生在生動的事實中明白:職業高中的學生也能成才,激發他們的自信心。
六、多方配合,形成網絡教育
職業高中的學生之所以學習成績較差,具有一些不良習慣,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師必須及時同家長溝通,建立定期的聯系制度,共尋教育對策,教育網絡至關重要。
例如,在和家長溝通中發現,有的家長整天忙于生計,少于陪伴與交流,有的家長平時對孩子倍加寵愛,不講規范道德,針對這一發現,教師在家長會或班級群里,要請品學兼優的學生的家長介紹經驗,推廣現代教育理念。
作為一名職業教育的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他們從踏入職業高中大門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愛與信任,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信心,逐漸培養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以健康的心理迎接未來社會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高志平.提升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探索[J].教育藝術,2017(4):63.
[2]徐素青.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5(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