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沖
[摘 要] 為了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生存與生活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對人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但目前,許多學校的創新教育都落不到實處,不能實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創新意識的目的,創新人才的培養效果不顯著。因此,結合中職計算機專業的特點,為培養計算機專業的創新人才提出一些建議和思考。
[關 鍵 詞] 創新人才;中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1-0214-01
人才是未來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資源。隨著社會與科技的迅猛發展,對人才的要求逐漸變高,對人才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尤其是對創新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催促著學校必須進行改革,必須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地培養。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各大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計算機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學科,計算機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一般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但是這些人才極其缺乏創新能力,他們只能在技術上攻克難關,卻不能在創意上以及理論上有所突破,如何使學生既具備專業的技術能力,又能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發揮創新能力,成為計算機專業需要解決的頭等難題。
一、計算機專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中職計算機專業要求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具備扎實的技術功底,能解決和應付工作中在計算機技術方面遇到的難題,培養學生成為技術實施者,但對技術的創新意識熏陶不夠,對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夠重視。
隨著我們的社會邁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的迅猛,所以,如果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只是技術忠實的實施者,必然會被未來的社會淘汰。中職院校必須認識到培養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必須明白未來會使用一種技術遠不如自己能夠研發一門技術重要,必須擺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態度,把創新教育落到實處,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平臺。
二、創新能力培養之困境
在社會對人才創新能力不斷重視的背景下,中職院校要對如何培養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一定的思考,并進行一定的教學改革,以期實現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目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目前培養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仍然面臨眾多的困難。
(一)學生層面的困境
中職院校的生源質量不高,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在學習方面態度不積極,且他們不關注社會地變化,創新意識極為淡薄,在對其進行創新教育時,大部分學生都抱著與自己無關的態度,只關注如何應付考試,對創新教育的內容本身并不重視。
(二)教師面臨的困境
在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時,不僅學生層面存在著困境,教師本身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首先,最大的困境就是缺乏能夠進行創新教育的教師,計算機學院的教師創新實踐并不豐富,他們多年從事一線教育工作,主要給學生傳授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因此,他們在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時,缺乏相應的經驗,不能抓住創新教育的關鍵點,只能照本宣科,這樣的培養方式只會讓學生感到創新離自己很遠。
(三)學院層面的困境
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有一套自上而下的培養方案,也就是說,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創新,知道創新的理論,而且要讓學生有機會進行創新實踐。但目前中職院校的現狀是,學生只進行了創新教育的理論知識學習,缺乏實踐平臺。
三、改進措施
(一)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生在創新教育中沒有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歸根結底是其創新意識不強。所以學校在進行培養時,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學校必須為學生分析目前國家和社會的形勢,以及近年來的就業趨勢,讓學生意識到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改變,學生必須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與企業合作
學校與企業進行合作,可以解決缺乏專業教師、缺乏實踐平臺的困境。一方面,學校可以通請企業中的創新人才來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另一方面,企業也能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的平臺,讓學生有機會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
(三)建設“創客空間”
“創客運動”是近年來興起的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創作的一種活動,這些人利用高新技術把自己的創意變成現實,在“創客空間”里與人進行分享,是非常好的機會。所以,學校也應該搭建平臺,讓學生能夠進行創造。
(四)開展創新活動
創新教育落不到實處最關鍵的原因是缺乏實踐,因此,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幫助,多開展一些與創新有關的活動,請專門的創新人才對學生進行指導,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十分重要,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技術,而且更需要有能夠發明和改造技術的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王凱旋.中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7(11):20-21.
[2]張宗國,牛雨,徐萌.計算機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4):67-69.
[3]倪彤光,顧曉清,潘操.計算機專業“3+1”模式下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J].現代計算機,2013(1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