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瑤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穩定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穩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本文將對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模式進行概括分析,并針對新時代下農村經營主體如何又快又好的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是在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下,經營規模較大、集約程度高、市場競爭力強農業經營組織和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現階段,學術界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分類持單體論和多體論兩種觀點。有學者認為農業選擇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即是歷史的、也是普遍的,歸根結底是由農業自身的產業特征決定的。任何時候農民都處于“三農”的核心地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是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完善和發展,而不是簡單的推倒重來,更不是把農民擠出農田。因此,不管農業經營體制怎么創新,我國農民家庭在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中仍處于主體地位,農戶在生產中仍具有重要的“話語權”。但大多學者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方式:一是家庭經營,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二是合作經營,包括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三是公司制經營,包括龍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其中,不同的經營模式在不同的農業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例如:種養業生產環節適宜采取家庭經營方式;農資采購、農產品銷售和農業生產性服務環節適宜采用合作經營方式;農產品加工、物流環節適宜采取公司制經營。
當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還處于初始階段,生產規模小而空、發展機制不健全等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制約著經營主體的運行;與此同時,國家政策、社會環境仍是完善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外部環境的關鍵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誰來種地”問題成為重中之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強調的是建設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職業農民隊伍,以在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發揮能動優勢,提高要素生產率。而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人口大量轉移,且以年輕勞動力為主,導致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生產動力不足。此外,農業生產工作的性質無法對技術人員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導致后繼人才缺乏。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財政支農政策之間存在需求旺盛與供給錯位之間的矛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需要資金、技術、生產要素等因素作為支撐,而在當前發展的起步階段,單純的依靠自身的生產發展是無法滿足的,需要財政支農政策的大力扶持。但實際中,國家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撥款落實不到位,國家相關耕種補貼款存在錯配,出現了真正種地的人拿不到補貼款,而流出土地不種地的人又不愿意放棄補貼款的矛盾。因此,供需地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出現了“半競爭半壟斷”的問題,壓縮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使得財政支農與政策措施的配合度不高。
三、創新動力不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工作重心應從需求側逐漸向供給側進行轉移,鼓勵用農業科技創業帶動農業產品創新。但在現階段,“食品安全”、“糧食安全”仍無法得到消費者的信賴,人們在選擇商品時更愿意相信“進口產品”的質量。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需要注意得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不是全盤否定現有的農業經營主體的模式,而是需要在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基本制度下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并注重相互間的協調。因此,我們要做到:
四、加強培育的制度保障,有效化解農村“空心化”的問題。有效的制度體制不僅需要精準的建立,更在于良好的落實。因此,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準確定位,發揮自己所在的農業區域的地域特點、人文優勢,推動農業產業化、一體化、鏈條化發展。
五、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提高農產品信息化。互聯網的加入,克服了傳統銷售模式的時空局限性。一方面,各經營主體可以通過網絡對自己的生產規模,產品質量進行宣傳推廣,形成有力的產品核心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擺脫以往的信息不對稱,實現與生產者的線上對接。(作者單位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