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為龍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保險的覆蓋面積不斷的擴大,業務辦理數量的增加以及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社會保險需求,現階段社會保險在公共服務中存在的服務操作隨意、信息聯動不強、服務供需不協調等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對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社會保險制度政策的貫徹執行和社會保險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阻礙。
一、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險公共服務的定義
所謂公共服務是21世紀以來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指的是政府籌集并且調動社會資源,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產品用以使社會公共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公共服務的本質目的就是滿足公共需要。公共服務依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分為一般公共服務和基本公共服務。我們經常談到的基本公共服務是指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以及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為使得本國經濟社會維持穩定、社會基本的正義和凝聚力得到保持,使得民眾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得到保證而提供的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必須要滿足民眾基本生存、基本尊嚴和基本能力的需要,同時滿足民眾醫療衛生健康、教育文化求知、養老的基本需要等,這也與其特點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相符合。
二、現階段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人事管理制度老化。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的人事管理制度雖然也同步進行著發展,但現階段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依然遵循著傳統計劃經濟制度的下人事管理模式,傳統積弊并未克服,而脫胎于這一框架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還是受到母體的消極影響,將傳統人事管理的基本特征充分地體現了出來。傳統人事管理的特征有三點:第一,傳統人事管理以人與事的“關系”為核心,忽視人的個性和需要;第二,傳統人事管理的管理方式不先進,手段單一,管理對象缺乏主動性和主體性;第三,傳統人事管理的管理模式相對集中統一,使得人才的多元發展受到阻礙,同時高市場價值的專業技術人才難以進入系統內部。
(二)管理體制不清晰。造成管理體制不清晰的根本原因是復雜的利益格局,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政府機構和社會保障體制進行改革,由于改革本身任務的艱巨性與復雜性,改革開始時理論準備不足,政府經驗不足,一些深層次問題未得到充分解決。我國于2010年頒布實施的《社會保險法》中,雖然對社會保險管理作了明文規定,但在《社會保險法》的實際運行中,執行力不夠、原有制度慣性和既有部門利益難以打破,我國的社會保險的管理體制仍然存在權限不統一、職責分工不清、統籌層級不一致等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難以有效發揮。
(三)缺乏有效的溝通。我國東部與西部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勞動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的建設因為地域經濟的不同而產生巨大的差異,這就造成了地區之間的“數字鴻溝”現象。這種“數字鴻溝”現象不僅僅存在于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在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中也存在。除此之外,社會保險領域的信息系統重復建設和信息孤島問題也相當嚴重。在我國,頂層信息系統設計的不嚴密、管理體制的分散以及政策的不健全,致使不同地域、不同級別的政府機構紛紛介入,信息系統版本凌亂,重復建設時常出現,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各地建設缺乏秩序,最終形成了封閉運行不能共享的板塊結構。
三、提升社會保險經辦服務能力的措施
(一)建立工作人員編制動態調整機制。近些年我國社會保險經辦項目不斷地擴充、參保人員的數量不斷增加,同時流動人員大量產生,使得現有的社會保險人員的工作量迅速增加,部分崗位出現超負荷工作的狀況,應該盡快建立適應現階段工作量的人員編制動態調整機制,以適應不斷增加的工作量需要。
(二)制定社保經辦服務的基礎標準、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這些標準主要包括:(1)對于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名稱、社保經辦服務所使用的術語以及標志等內容可以考慮制定基礎標準;(2)對于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涉及未來提高統籌層次目標中社會保險關系可轉移、可接續的相關信息技術等內容可以考慮制定技術準則;(3)對于涉及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活動的服務人員儀表、言行、態度和舉止,公共環境及設施,以及服務質量等應考慮制定相關的服務準則。
(三)各地可以結合具體的工作實際探索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標準。由于各地的管理體制和經辦服務機構設置都有很大的差異,而這些情況又決定著社保經辦工作的業務管理和工作流程,對這部分內容目前還不適宜制定全國統一的標準,但國家應該指導并支持各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對經辦體系中需要協調統一的管理事項、業務流程中的關鍵環節和服務人員的資格能力等內容制定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標準。(作者單位為建湖縣社會保險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