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懷津
本文通過借鑒商業銀行信息系統應用架構,根據財務公司業務特點、管理要求和未來發展方向,對我公司現有信息系統應用架構和技術架構進行分析,對公司未來應用架構和技術架構的發展目標以及演進策略進行研究。
在財務公司發展過程中,信息化建設起了重要支撐作用,隨著業務創新和客戶服務要求不斷提高,對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財務公司行業信息化建設模式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采購軟件廠商的成熟產品,結合自身集團資金管理模式和個性化需求進行二次開發;二是與銀行合作,使用銀行針對集團資金管理推出的軟件產品;三是采用自主開發的模式。目前,絕大多數財務公司采用購買軟件供應商成熟產品的模式。
我公司成立于2015年,公司成立初期,系統建設采用購買成熟產品并根據需求進行二次開發的模式,綜合業務管理系統于公司籌建期間完成采購,主要功能模塊包括:賬務管理、客戶信息管理、信貸業務、票據業務、結售匯業務、同業業務、資金結算、網上銀行、銀企直聯、電票接口、1104報表等,能夠滿足公司資金歸集與支付結算、信貸、票據、結售匯等基礎業務需要。
一、商業銀行信息系統架構研究
(一)商業銀行信息系統應用架構簡介
中國銀行業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嘗試運用電子計算機處理業務,經過40多年的發展,目前主流的應用架構大致可以劃分為5個層次:渠道接入層、渠道整合層、業務處理層、決策支持層和集成層:
1.渠道接入層。渠道接入層是客戶接受銀行服務的接入點、通過接受服務請求,發送服務請求給處理系統,并反饋處理結果,從而為客戶提供產品服務、或進行客戶溝通、或進行市場營銷、或進行產品營銷等。
2.渠道整合層。渠道整合層是渠道接入層與業務處理層的橋梁,對渠道接入層提供支持和服務,驅動后臺業務處理,為渠道提供共享資源和協作服務,對用戶進行統一認證。
3.業務處理層。業務處理層是銀行提供的產品、客戶、賬戶、核算等相關的應用服務集合。這些應用主要處理具有較高實時性要求的聯機服務請求,并保存相關業務信息。
4.決策支持與管理層。決策支持層與管理層包含通過數分析提供決策主持的應用以及風險管理、財務管理、內部管理等管理型應用。
5.集成層。上述分層通過集成層進行集成和整合,包括應用集成、數據集成、流程集成,從而實現相關的客戶服務和業務處理等功能。
(二)銀行信息系統架構發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形式受到了直接沖擊。在這種環境下,銀行已經意識到并開始注重大數據的價值,積極嘗試互聯網金融的應用創新。這也對信息系統架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大數據時代對應用架構提出的要求。數據是銀行最為重要的資產之一,是實現精細化管理、實現差異化服務、進行業務創新和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的基礎。目前銀行的數據倉庫、ODS等數據處理系統大多以處理結構化數據為主,在大數據時代,面對海量的半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這些系統無法滿足數據處理要求。因此,應用架構需規劃引入大數據平臺,并實現大數據平臺與現有數據倉庫、ODS系統的融合。
2.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銀行信息系統架構的要求。互聯網金融被視為顛覆傳統金融的力量,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對銀行的信息系統架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應用架構設計上應滿足以下三點要求:一是能夠應對大量用戶同時并發訪問需求,即應用架構要具有優秀的并發性和彈性;二是應用要能夠快速迭代,一方面滿足業務發展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不斷對性能進行調優來改進服務質量;三是應用架構要滿足能夠快速“組裝”出新的業務應用來支撐快速變化的市場需要。
二、我公司信息系統現狀分析
(一)應用架構現狀分析
目前我公司信息系統包括:綜合業務管理系統、票據池系統、同業業務管理系統、OA和財務系統,票據池系統和同業業務管理系統采用自主開發模式進行建設,其余三個系統均為采購成熟產品。我公司信息系統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渠道接入層。包括網銀系統、柜面系統、銀企直聯、電票接口等模塊。二是業務處理層。包括信貸系統、票據系統、結售匯系統、同業系統、資金結算、票據池、客戶管理、賬務管理等模塊。三是決策支持與管理層,包括OA系統、財務管理系統。
上述三層中,渠道接入層與業務處理層主要通過綜合業務管理系統實現(自主開發的票據池及同業業務系統除外)。由于OA和財務系統功能相對獨立,而且在公司信息系統所占的地位和重要性無法與業務系統相提并論,我們后面對應用架構和技術架構的分析以業務系統為主。
目前的我公司綜合業務管理系統在應用架構層次設計與系統實現上,在以下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第一,實現了業務處理與記賬的分離(記賬功能由財務系統實現)但會計核算功能分散在各個業務處理模塊中,且會計核算功能未通過配置方式實現,對于新業務或產品需要進行二次開發。第二,客戶信息管理與其他業務處理耦合度高且不提供系統接口,對于其他供應商或自行開發的業務系統,與該系統進行對接存在一定困難。第三,業務系統各模塊之間耦合度較高,分層內部各個模塊需集中部署。
(二)技術架構現狀分析
技術架構方面,業務系統采用基于傳統“IOE”的B/S架構(服務端又劃分為前臺和后臺),客戶端采用Flex技術進行開發,服務器端采用Java開發,使用Servlet技術及myBatis框架,數據庫采用Oracle RAC,中間件采用Weblogic。
目前,我公司業務系統采用的技術架構基本能夠滿足公司現有業務對信息系統處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在使用過程中,目前的這套技術架構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
第一,實現了前后臺(核心應用層與用戶交互層)分離,前臺系統通過調用后臺系統提供的服務實現相關的業務處理,但核心應用層過于龐大,各模塊耦合度較高,無法分開部署。
第二,核心應用層一旦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整個系統將受到影響;而所有的業務處理邏輯均在該層實現,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該層程序版本升級頻繁,又加大了出現問題的概率。
第三,用戶交互層通過Flex技術實現,由于實現方式方面的原因,系統響應速度較慢,系統升級后易出現頁面操作異常的情況,用戶(尤其是網銀用戶)體驗較差。
三、應用架構與技術架構規劃與演進方案
(一)應用架構規劃
經過分析和研究,我們對公司未來信息系統應用架構進行了規劃和設計,與現有系統架構相比,主要的變化包括:第一,將客戶信息、會計核算、總賬等功能從業務處理層剝離,形成核心業務層。核心業務層架構設計應側重穩定和高效,通過將該層獨立設置,可以將這些相對穩定的功能模塊與變化頻繁的業務功能、流程,以及產品和服務相分離,一方面提升了核心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應用系統整體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第二,建立集成層,主要功能是對其他各層進行流程集成、應用集成,同時實現統一用戶及權限管理等通用基礎功能模塊。第三,建立大數據與決策支持層。將監管報送、數據倉庫及大數據平臺以及相關的決策支持類應用系統與其他事務處理類信息系統獨立,實現傳統的數據倉庫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的有效融合,為公司業務經營與風險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二)技術架構規劃
未來技術架構我們認為應朝著去“IOE”和分布式的方向發展。對于技術架構,我們分別制定了近期和遠期目標:
近期目標:在現有“IOE”架構為基礎之上,建立SOA架構體系。第一,將客戶管理、會計核算與總賬從現有業務系統中剝離并通過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其他業務模塊使用。第二,將用戶權限管理、安全認證、流程引擎、日志管理等通用模塊通過標準化的組件的方式實現。第三,對其他功能模塊進行解耦,實現整個業務系統的SOA架構。對現有業務系統進行解耦或重建。為適應SOA架構,需要對現有業務系統進行解耦或重建。對于應用架構中“核心業務層”可采用購買成熟軟件或自行開發的方式,對于已有的業務模塊,需對解耦及重建的實施成本、復雜度和實施風險進行綜合評估而定。
遠期目標:除少數核心模塊仍保留“IOE”架構,對其他模塊完成去“IOE”,探索探索構建私有云平臺,以適應互聯網環境下計算資源彈性變化和快速部署等需求。預期構建大數據平臺。建立基于Hadoop的大數據平臺,實現對電商平臺、社交網絡等互聯網數據來源的采集,以及政府部門、司法機關依法公開的信息和征信信息的采集。運用大數據風控技術提升客戶信用評價的精確性,提升風險決策實時性,;運用大數據技術更迅速地識別操作風險,預防、發現并及時阻斷欺詐行為;運用大數據改善公司經營管理,及時優化業務流程,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業務創新。
四、結語
銀監會在《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中關于信息系統架構規劃提出了以下要求:“著力提升應用架構的開放性,促進內外部應用的協同協作,通過開放應用接口等方式釋放內部應用服務潛力,通過內外部應用服務整合、重組創造新的業務場景,提升業務價值。增強應用架構的靈活性,完善應用架構分層體系,推進應用系統集中與分布合理布局,全面提升應用跨系統跨平臺組件化、集成化水平,拓展跨業務線組合服務能力,增強應用參數化與可配置能力,通過復用、組合、封裝、調度等集成銀行服務,實現應用快速部署及時響應市場需要和業務需求。推進平臺化建設,均衡應用架構的耦合度與復雜性,建設或優化企業服務總線,探索構建銀行業務專用中間件,提升應用整合能力。”
從指導意見中,我們可以看出,未來銀行業信息系統應用架構將朝著開放性、靈活性、平臺化方向發展,對于財務公司而言,我們一方面需要密切關注技術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另一方面需要積極參與業務創新,實現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作者單位為天津物產集團財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