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輝 許水生 李啟曉 楊大為
摘 要: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形式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吃飽飯的要求,對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與發展,越來越多的發展資料消費項目和享受資料消費項目走進了大家的生活中。其中,健身已越來越被大家接受與熟知。近幾年,健身房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祖國大地。但是,這一行業在我國剛剛起步,一個行業要想生存與發展就必須逐步走上正規化道路。因此,健身房經營者如何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合法、規范經營,就是本文寫作的目的。當前,我國健身產業正處于萌芽期,健身行業魚龍混雜,個別經營者由于法律意識淡薄,使近幾年關于健身房的法律糾紛案件屢屢發生。本文主要選取了幾個典型的涉及健身房的案例,查閱相關法律,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分析法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最后對健身房經營者如何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合法經營提出了相應對策。希望對廣大健身房經營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健身房 經營者 會員 合法經營 法律關系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2(c)-0208-04
近幾年,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3年國內生占總值達到了56.9萬億元,比去年增長了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了7%,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了9.3%,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了15%以上[1]。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63.6萬億元,比去年增長7.4%。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了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2]。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7萬億元,增長6.9%,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4%[3]。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4萬億元,增長6.7%。服務行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上升到51.6%[4]。
在這樣的經濟發展形勢下,我國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也在逐年增長。居民消費類型也由原來的生存資料消費向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轉變。
以健身行業為例,2014年,健身行業產值達到1272.28億元,增長率為8.18%。健身服務俱樂部場地規模、器械、設施有大幅度提升,各類體育俱樂部能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和不同檔次服務。我國經常性參加健身休閑娛樂活動總人有3億多,接近全國總人數1/3。2014年,針對全國20~69歲人群調研發現,有51%的人群有體育活動,比2013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2014年已達到3.83億。健身俱樂部數量,從2009年的2959家增長到2014年的3662家,2015年增加到4425家,比2014年增長20%[5]。
然而,在健身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由于健身房經營者專業化較低、法律意識淡薄,造成了健身房會員與健身房經營者之間的法律糾紛案件也隨之出現。主要的法律問題涉及《民法總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這在我國大力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顯然是背道而馳的。本文的寫作目的在于幫助健身房經營者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合法經營。希望對健身房經營者有所啟示。
1 我國健身房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法律問題
案例一:南方某省一位先生在當地健身房辦理了一張為期一年的健身卡。后又相中了另一家健身房的器械。遂要求原健身房退款,但該健身房以合同中約定“健身卡一經售出概不退還”為依據拒絕退款。
案例二:南方某省一位先生在當地一家健身機構健身結束后準備離開時,走在濕滑地面上不慎摔倒,并造成右手尺骨骨折和面部淤血。摔倒的地方無任何警示標志,摔倒之前也無任何人提醒。
案例三:南方某省一位小伙子在健身房健身時,由于在某位“練家子”練腿日時使用深蹲架練習二頭彎舉,而惹怒了該“練家子”,因此遭到了毆打至輕微傷。在不法侵害行為發生的過程中,健身房的工作人員沒有上前制止加害人的加害行為。
以上三個案例出現的法律問題分別是“霸王條款”問題、侵權責任問題、場館秩序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國健身行業方興未艾,經營者和從業者的專業化程度欠缺、法律意識淡薄,未能做到合法經營。因此,本文就從以上三個案例為出發點,探討一下健身房經營者如何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合法、妥善經營。
2 國外體育糾紛案件的處理及對我國的啟示
2.1 海洋法系國家處理體育糾紛的方式
海洋法系國家的法律特點是,法律形式是判例法。英國是判例法的發源地。當出現某項爭議時,法官根據自由心證原則來判斷證據、認定事實、并作出判決。體育糾紛在英國司法慣例中等同于普通民事訴訟,法院具有司法審判權。但是英國法官更注重體育協會的處理方式。因此,英國司法機關對體育運動糾紛具有司法管轄權,但實際解決爭議的機構是體育協會。但是對于案件的終審權仍在法院。
美國在歷史上曾受英國影響較深,雖然也有一定成文法,卻仍然以判例法為主要法律形式。在處理體育糾紛上,與英國有所不同。
首先,美國的司法訴訟程序不介入體育糾紛領域。而是根據《奧利匹克與業余體育法》處理體育糾紛。根據該法律,美國奧委會決定其成員參加奧運會、殘奧會、泛美運動會、世錦賽的資格,并制定爭議處理程序。美國體育協會的成員如對協會的行為有異議可以向美國奧委會提起爭議處理。而當事人如不服美國奧委會的處理結果應當向美國仲裁委員會提請仲裁。但是該法律只規定了業余體育的爭議處理,并不涉及職業體育。另外,美國仲裁委員會也有對某些體育事項的處理權限,包括:業余體育協會是否可以成為國際體育協會;審查國家體育協會是否履行法定職責;業余體育賽事批準;對業余體育協會處理有疑問的糾紛的撤換。
2.2 大陸法系國家處理體育糾紛的方式
大陸法系國家的特點是法律形式都是成文法。法官在處理案件時以具體的條文作為審判依據。德國是大陸法系最具代表性的國家。
德國法院對體育糾紛采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當事人一旦達成合意可以排除司法程序,但不代表法院沒有對體育糾紛的爭議處理權。其解決糾紛的程序是當事人先向體育協會尋求內部救濟,如果當事人不服協會的處理結果時可向法院提起訴訟。
2.3 對我國的啟示
在解決體育糾紛中,海洋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的規定并無明顯區別,反倒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都規定了法院對體育糾紛的最終處理權;都注重仲裁委員會在解決糾紛時的作用;都允許協會參與體育糾紛的解決;都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說明體育活動及比賽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有一套自己的規則和行為規范。如果所有的涉及體育的糾紛都由法院處理,可能會造成效率低下,進而限制了體育事業發展進程,也可能造成法院負擔過重,浪費司法資源。
另外,用司法程序解決體育糾紛可能并不適合。例如,在民法領域中,要求當事人解決糾紛時遵循公平原則,而體育活動有時也是一種商業活動,如果一味追求公平而忽視了效率,可能會導致當事人出現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不利于整個體育市場的經濟發展。因此,在我國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也應借鑒國外相關經驗。筆者認為,應建立并完善我國的體育協會制度,當出現體育糾紛時,當事人應先向協會尋求解決途徑。其次,如若當事人不服協會的解決結果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提請仲裁。最后,應該把法院作為解決糾紛的最終途徑。
但是,筆者也認為,我國應該大力發展用仲裁的方式解決體育糾紛。首先,我國《體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三條規定在競技體育活動中發生糾紛,由體育仲裁機構負責調解、仲裁[6]。此項規定賦予了體育機構解決體育方面的糾紛的權力。因此,未來我國關于體育糾紛的仲裁將是一個新的立法方向。其次,仲裁具有“一裁終局”的特點,即雙方當事人都對仲裁結果無任何異議,那么仲裁結果就具有較高的法律效力。再次,仲裁不受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的限制,只要當事人達成合意,可以隨意選擇仲裁機構進行仲裁。最后,仲裁相比較民事訴訟所耗費的時間少,費用也較低。仲裁的便捷高效適合在體育領域內解決糾紛。
3 我國健身房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的法律問題及對策
3.1 健身房經營者與健身房會員的法律關系剖析
首先,健身房經營者與健身房會員是一種平等主體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并且是一種債權法律關系。在債的分類中屬于貨幣之債。所訂立的合同為買賣合同。經營者與會員是該法律關系中的主體。經營者通過廣告的方式向會員發出訂立健身場館、健身器械使用權的買賣合同的要約。會員同意并發出承諾的意思表示。二者的買賣合同即達成。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經營者為會員提供健身場地、健身器械和其他與之相關的服務這一行為;以及會員向經營者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這一行為構成了該法律關系的客體。雙方在訂立合同時約定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構成了該法律關系的內容。
其次,訂立合同雙方當事人除遵守合同中的約定義務外還需遵守合同以外的法定義務。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的法律關系中,健身房作為經營者,會員作為消費者。那么,雙方當事人就應遵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權利與義務。如果在健身房出現了侵害他人人身權、財產權的現象,雙方當事人還應依據《侵權責任法》對受害人進行賠償。
最后,在《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的法律關系中,健身房作為比較特殊的公共場所,具有人員流動大,人員構成復雜的特點。因此,健身房經營者還具有維護場館秩序的義務。
3.2 健身房經營中所出現的法律問題及對策
3.2.1 “霸王條款”問題
在案例一中,會員要求健身房返還全部價款,經營者以合同中約定的條款“健身卡一經售出概不退還”為依據拒絕退款。很顯然屬于違法行為。
首先,根據《合同法》第六章第九十四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此條法律給予了會員可以在合同存續期間隨時要求解除與經營者訂立的買賣合同[7]。
其次,根據《合同法》第二章第三十九條第二款之規定: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7]。健身房屬于營利法人或營利性非法人組織(依據《民法總則》第三章第二節第六十七條第一款、第二款;第四章第一百零二條第一款、第二款),賣出的健身卡越多,其盈利就越大。所以為提高效率,經營者不可能和每個會員進行單獨協商合同的內容。需事先準備好格式條款。根據《合同法》第二章第四十條[格式條款的無效情形[格式條款一方免除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7]。另外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排除或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使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8]。
因此,在本案中健身房經營者以合同中約定“健身卡一經售出概不退還”為依據拒不退還健身房會員的錢款,這一行為違反了《合同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該條款內容無效。經營者應無條件為會員退還全部價款。
但是,《合同法》第七章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違約金,也可約定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的計算方法[7]。因此經營者可以在合同中寫明違約金的數額或計算方法,當會員要求退還全部價款時,根據此項合同條款的內容作為依據向對方索要違約金。
3.2.2 侵權責任問題
在案例二中,會員在健身房濕滑且沒有任何警示標志的地面上摔倒。這一事實的發生使健身房經營者產生了對健身房會員賠償的責任。
首先,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四章第三十七條[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9]。健身房作為娛樂場所負有對會員人身權保護的義務。卻在可能出現意外的地方沒有放置相應的警示標志。健身房經營者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的義務,因此要對受侵害的會員進行賠償。賠償的內容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二章第十六條[人身損害賠償]侵害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9]。因此健身房經營者需向受侵害的會員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及誤工費。
另外,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二章第二十二條[精神損害賠償]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9]。所以,出現此類案件時經營者除了賠償上述費用外還要向受害人賠償精神損失費。
但是,如果經營者找到了相關責任人可以向其追償。這種情形下應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如果意外是由健身房工作人員的疏忽造成,經營者在事后可以向該工作人員提出追償或對其進行內部處分。如果意外是由是由健身房會員造成的,則依據《侵權責任法》第四章第三十七條第二款: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組織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補充責任[9]。因此,此種情況下由該會員承擔主要賠償責任,但由于健身房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也要承擔補充責任。
在此,筆者認為,健身房經營者除了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之外,還應注意證據的采集與收集。即在所有可能發生以外的地方除放置警示標志外還需安裝攝像頭。一旦出現爭議,經營者不會陷入被動局面。如果過錯方在健身房會員,經營者可以減少一部分責任。
3.2.3 維護場館秩序責任
在案例三中,“練家子”將小伙子毆打至輕微傷。首先,《體育法》第七章第五十三條規定:在體育活動中,尋釁滋事、擾亂公共秩序的,給予批評、教育并予以制止;違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6]。根據此項法律,該“練家子”的行為應受到公安機關的行政處罰。其次,該“練家子”無視國家法紀、社會公德,破壞生活中人人應當遵守的共同道德規范,其行為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再次,“練家子”對自己的行為沒有進行克制,在主觀上存在故意,行為上對他人實施了毆打,并造成了輕微傷。
綜上,“練家子”這一行為構成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章第三節第四十三條[對毆打或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罰]的處罰要件,即:毆打他人的,或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10]。
在本案中,“練家子”將小伙子毆打致輕微傷,雖然違法,但并不構成故意傷害罪。原因在于,在刑事案件中,傷害等級分為三種即:輕微傷、輕傷、重傷。其中輕傷、重傷是故意傷害罪的客觀構成要件,而輕微傷這一傷害等級并不是故意傷害罪的構成要件。因此,本案中,“練家子”的危害行為要參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進行處罰。
最后,在本案的民事賠償部分,即履行侵權責任賠償的部分中,雖然主要過錯方在“練家子”但由于經營者疏于維持場地內的秩序,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也要負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一個簡單的道德糾紛最后演變成為治安案件,甚至有可能導致刑事案件的發生,不但給健身房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還給健身房的聲譽帶來一定程度上的負面影響。那么如何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呢?筆者認為,除了像案例二中那樣安裝攝像頭以外,還應該對健身房的服務人員進行相應的崗前培訓。培訓時應明確告知店長、教練、巡場教練、會籍顧問和保潔人員等有維持場地內良好秩序的義務。當看到不法侵害行為即將發生時應馬上予以制止,防止事情惡化。不聽勸阻或者態度惡劣者應對其清退。
3.3 對健身房經營者如何合法經營的建議
(1)提高法律意識,規范草擬合同條款,避免出現“霸王條款”。如遇到需要退回價款的會員可以要求其支付違約金,但是需要事先在合同中寫明。
(2)完善健身房場地的基礎設施,安裝攝像頭。
(3)加強對健身房工作人員的崗前培訓,明確告知其具有維護場地安全和維護健身房房秩序的義務。其中,維護場地安全包括定期檢查器械是否安全;在可能發生意外處放置警示標志;會員在鍛煉過程中出現了錯誤動作要及時糾正。維護場館秩序包括對可能發生的暴力行為予以制止并對暴力行為發出者進行勸阻。另外對不聽勸告者應予以清退。
參考文獻
[1] 李克強.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Z].2014.
[2] 李克強.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Z].2015.
[3] 李克強.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Z].2016.
[4] 李克強.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Z].2017.
[5] 樊文濤,王曉明.“十二五”期間我國健身服務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J].湖北體育科技,2017(5):384-387.
[6] 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Z].2016.
[7]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Z].1999.
[8] 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Z].2013.
[9] 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Z].2009.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