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為 李啟曉 陳廣輝 許水生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案例分析法、影像資料分析法和邏輯分析法對同場對抗項目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的攻擊行為的歸因進行了分析,發現受比賽氛圍的影響、輿論導向的影響是觀眾對運動員產生攻擊行為的主要因素;挫折-攻擊重組理論可以解釋運動員產生攻擊行為的原因,可以通過規范媒體與現場工作人員的職業行為、加強比賽的安保措施、重視運動員的心理疏導三個方面來避免同場對抗球類項目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發生攻擊行為。
關鍵詞:同場對抗 球類 攻擊行為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2(b)-0235-03
同場對抗球類項目是指在同一比賽場地中,在身體對抗條件下,完成攻防技術,以得分多為取勝條件的球類項目[1]。各種同場對抗球類項目由于其特有的對抗性、競技性和觀賞性吸引了眾多體育愛好者,很多的體育愛好者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到比賽現場觀看比賽,與自己喜歡的運動員近距離接觸,感受賽場氛圍,增加運動員與觀眾交流的機會。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不時發生的運動員與觀眾之間互相產生的攻擊行為,隨著一次又一次運動員與觀眾之間攻擊行為的曝光,造成了很多負面的社會影響。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案例分析法、影像資料分析法和邏輯分析法對同場對抗球類項目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的攻擊行為的歸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方法。
1 同場對抗球類項目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的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是指“以損害另一個生命或物體為直接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為,該生物體想要回避這種行為”,運動場上的攻擊行為一直以來都為人所不齒[2]。筆者選取了幾次具有代表性的同場對抗球類項目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發生攻擊行為的案例并進行分析,以便從中總結出同場對抗球類項目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發生攻擊行為的歸因,并研究出這種攻擊行為的預防方法。
案例一:2004年11月19日,在距離步行者隊(客場)與活塞隊(主場)的比賽結束還剩下45.9s時,阿泰斯特(步行者隊)與本·華萊士(活塞隊)發生沖突后躺在技術臺上冷靜,此時一名活塞隊的球迷將一杯飲料倒在了阿泰斯特的身上,之后便引發了NBA歷史上規模最大、處罰最重、影響最惡劣的打架事件(奧本山宮打架事件),這次打架事件造成了包括阿泰斯特在內的多名球員被禁賽并處以罰款和起訴,9名觀眾受傷,其中2人被送往醫院,多名觀眾被起訴的嚴重后果。
案例二:2012年2月1日埃及足壇阿赫利隊(客場)對陣埃及人隊(主隊),兩隊的球迷素來不和,埃及人隊最終3∶1逆轉戰勝阿赫利隊。看臺上1萬多名主隊球迷開始嘲諷1千名客隊球迷,憤怒的客隊球迷沖進球場攻擊主隊隊員,主隊球迷也沖入球場,他們中很多人還攜帶了武器,現場100多名警察完全不能控制局面,最終造成79人死亡,上千人受傷。后來埃及法院判處在此次沖突中犯罪的21個人死刑,家屬企圖劫獄又造成30多人喪生。FIFA主席布拉特稱,這是“新世紀世界足壇最黑暗的一天”。
案例三:2016年3月16日,在CBA總決賽第3場遼寧隊(客場)與四川隊(主場)的比賽結束之后,遼寧隊的球員在所下榻的酒店門口與四川隊的球迷發生打架事件,這次事件造成了多名球迷受傷,一名安保人員受傷,遼寧隊球員郭艾倫(國家隊成員)、賀天舉(國家隊成員)、劉志軒三名球員受傷(距2016年里約奧運會開幕還有5個月)。
2 同場對抗球類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的攻擊行為歸因分析
2.1 觀眾攻擊行為歸因分析
在案例一中,在步行者隊(客場)已經取得絕對的勝勢的時候(比賽結束前45.9s領先15分),阿泰斯特(步行者隊)對本·華萊士(活塞隊)的一個比較粗魯的犯規引發了雙方運動員的肢體沖突,在阿泰斯特(步行者隊)躺在技術臺上冷靜的時候,一名觀眾將一本飲料倒在了阿泰斯特(步行者隊)的身上進而引發了一場混戰,這名觀眾對阿泰斯特的攻擊行為的歸因是在自己所支持的球隊馬上就要輸球的時候本就心情不好,觀看比賽沒有帶給他期望中的愉悅感和成就感的同時,雙方運動員還產生了肢體沖突,在這種刺激下,將原本對主隊輸球的不滿轉變成了對客隊運動員的攻擊行為的動機,并將攻擊行為的動機轉化成了對引起雙方運動員肢體沖突的阿泰斯特的實際攻擊行為;在案例二中,主隊在落后情況下實現了3∶1的逆轉取得勝利,使得主隊球迷情緒極其高漲,并嘲諷客隊的球迷,客對球迷在此刺激之下,失去理智,繼而發生沖突。從中可以看出,客隊球迷產生攻擊行為的歸因是在支持的球隊輸球之后受到主隊的嘲諷,客隊球迷的自尊感得不到滿足,從而產生了攻擊行為的動機,在極度興奮的狀態下無法抑制自己的負面情緒,進而將動機轉化為實際的攻擊行為。同場對抗球類項目相對于隔網對抗球類項目而言,有強烈的身體對抗性和不確定性,對觀眾的視覺沖擊感和情緒感染力都很強,這也是同場對抗球類項目的魅力所在,但是同時,觀眾也更容易受到場上氛圍的影響,如果賽場上“火藥味”比較濃或者受到其他負面的影響,攻擊行為的動機就容易產生,在比賽激烈的同時,觀眾的情緒也比較興奮,而這種興奮會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下轉化為沖動,一旦在攻擊行為的動機已經形成的情況下產生觀眾自身無法抑制的沖動,已產生的攻擊行為的動機就會演變成實際的攻擊行為。
在案例三中,賽事組織者將主隊與客隊安排在了同一家酒店住宿,在比賽結束以后,主客場雙方的球迷都聚集在酒店門口等待運動員歸來,此時雙方球迷就已經發生了語言沖突,在遼寧隊(客場)運動員到達酒店門口之后,運動員家屬與四川隊(主場)的球迷發生語言沖突,進而引發雙方的肢體沖突。在這次案例中,賽事主辦方將總決賽的兩只隊伍安排在同一間酒店下榻就已經存在一定的沖突隱患,無論比賽雙方輸贏如何,觀眾的情緒受到比賽結果的影響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在總決賽這種重要比賽之后無論輸贏,觀眾難免會產生過激的情緒,嚴重的更是會產生攻擊行為的動機,這時雙方觀眾與運動員在沒有一定安全距離的情況下近距離接觸,一旦受到相應外界刺激,動機就會轉化為實際的攻擊性行為。
在不同賽制的比賽中,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發生攻擊行為的數量最多的是各大聯賽的賽場之上,相較各周期性賽事以及各種友誼賽、商業比賽,聯賽制的賽場上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發生攻擊行為的次數更多,破壞也更大。由于各周期性賽事通常采用集中賽會制的比賽方式,比賽周期短,觀眾人數相對較少,安保措施更加完善,這也就限制了攻擊行為的產生,而聯賽制的比賽一般采用循環制的比賽,比賽周期長,有時比賽的勝負已經超出了體育的范疇,在一定程度上與主場城市的政治、經濟和主場觀眾的榮譽感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緊密聯合起來,就更容易使觀眾產生攻擊行為的動機[3],在一定條件的刺激下,動機就會轉化為實際的攻擊行為。
近年來,隨著體育全球化的發展,許多運動員前往異國他鄉去發展,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因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帶來的賽場沖突,例如NBA賽場上觀眾的排斥亞裔、非裔球員,CBA觀眾將一只球隊的輸贏歸結于球隊的外援數量和表現等等。在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不被雙方所理解和包容,而很多觀眾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為攻擊行為的理由,不注重外來文化帶來的體育精神與內涵,只注重比賽的輸贏,以輸贏論對錯,從內心排斥外來文化,導致雙方之間的分歧逐漸加大,進而產生了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的攻擊行為[4]。
2.2 運動員攻擊行為歸因分析
挫折-攻擊重組理論認為,攻擊是對挫折的自然反應,挫折是攻擊的準備狀態,是引起攻擊的條件,但不一定引起攻擊的結果,而憤怒才是引起攻擊行為的根源[5]。
在賽場上,一旦隊伍處于很大劣勢或輸掉比賽之后,運動員難免會產生挫折、失望等負面情緒,這已經具備了產生攻擊行為的動機,在此時,若觀眾不能冷靜的看待比賽的輸贏,為運動員施加賽場以外的心理壓力,或者用一些過激的方式刺激運動員的心理,運動員就會在原有的負面情緒上產生憤怒。此時就極容易產生實際的攻擊行為。在案例一中,阿泰斯特(步行者隊)雖已經處于勝勢,但是他剛剛被本·華萊士(活塞隊)在眾人面前狠狠地推了一下且并未還手,此時挫折感已經產生,然而觀眾往他身上倒的一杯飲料使他產生了極大的憤怒,此時結合挫折-攻擊重組理論,在挫折感的基礎之上產生憤怒,就引發了他對觀眾的攻擊行為。在案例二和案例三中同樣攻擊的發起人在發起攻擊行為之前,都經歷了比賽失利而產生了挫折感,再由外界因素刺激而產生憤怒,進而引發了攻擊行為。
運動員在客場比賽時更容易受到場外因素的影響,如觀眾的不友好、裁判判罰有失公正等,就更容易使運動員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過大的心理壓力會使人產生焦慮、暴躁等負面情緒,這就為運動員產生攻擊行為埋下了伏筆,此時如果教練員不能及時發現運動員的負面情緒并對運動員進行心理疏導,或者教練員在停駛的訓練中疏于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以及抗壓能力訓練,運動員就容易帶著焦慮、暴躁等負面情緒上場比賽,在同場競技球類項目的比賽中,各種身體碰撞時有發生,也增加了運動員產生攻擊行為的概率。
3 對策
3.1 規范媒體與現場工作人員的職業行為
媒體對賽事的報道應公正、及時并客觀,盡量不要將體育以外的各方面因素施加到某一場或一系列的比賽當中,引導并煽動觀眾情緒,應使體育賽事更加的純粹,各類媒體應該對觀眾加以正確的引導,不要以輸贏論對錯,向觀眾介紹不同的外來文化帶來的益處,在報道時不要夸大、貶低外籍運動員的作用,也不要針對外籍運動員的比賽表現做過多的專門報道,努力讓外籍運動員真正融入本國的體育與輿論環境當中。對比賽現場主持人或解說員進行規范管理,不去故意煽動觀眾情緒,客觀解說比賽進程,不對場上運動員、教練員與裁判員做過多的評判,適當的時候應協助現場其他工作人員對觀眾情緒進行安撫以避免攻擊行為的發生。
3.2 加強比賽的安保措施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比賽現場觀看比賽的人數越來越多,賽場的安保力量也顯得越發的不足,有些賽場數萬名觀眾中,只有百余人的安保力量,完全不足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類安全問題,一旦出現大規模的攻擊行為,這些安保人員更是形同虛設,各大聯賽應加大對安保力量的投入的同時,對現場安保人員做定期的培訓,以保證在維護賽場秩序的同時,還能保障安保人員自身的安全。在賽場以外設立運動員的專用通道,嚴格保證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的安全距離,在運動員與觀眾近距離接觸時安排足夠的安保人員以保證雙方的安全。
3.3 重視運動員的心理疏導
教練員在日常的訓練時,應有計劃的增加一系列的抗挫折訓練,提高運動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注意運動員的心理狀態,盡早發現問題并對其進行疏導,在賽前不光要對比賽的戰術進行精心布置,還要對運動員進行賽前的心理干預,避免運動員帶著任何負面情緒上場比賽,在保證了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同時,還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運動員攻擊動機的產生,從根源上避免產生攻擊行為。
參考文獻
[1] 趙剛,劉丹,李強.同場對抗球類項目比賽負荷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學,2012(10):92-93.
[2] 黃希庭,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29
[3] 周明.足球賽場觀眾暴力問題的發展趨勢[J].當代體育科技,2014(5):160-161.
[4] 蘇建軍.CBA球場觀眾攻擊行為的文化學因素[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1):72-73.
[5] 陳彪.職業運動員攻擊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6(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