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德 金星 王衛濤
摘 要:本研究通過跟蹤觀察并詳細記錄第十三屆全運會最后一年備戰中男子、男輕量運動員每日訓練數據,采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和對比法等,重點分析其全年專項強度訓練負荷變化特征和發展規律,探討水陸訓練結構比。在全年41周的訓練中,男輕總訓練量為6122.15km,水上訓練約占69.1%,訓練量適中,水上訓練比例偏低,年度專項強度訓練以有氧訓練為主,有氧訓練百分比為88.6%,其中以低強度有氧U3-U2訓練為主,在耐力訓練模式上采用“兩極化模式”。男子總訓練量為6683km,水上訓練約占80.9%,訓練量合適,水陸訓練結構比恰當,年度專項強度訓練以有氧訓練為主,有氧訓練百分比為90.8%,其中以中等強度U1訓練為主,在耐力訓練模式上采用“乳酸閾模式”。
關鍵詞:專項強度訓練 訓練負荷 水陸訓練結構比
中圖分類號:G8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2(a)-0049-02
賽艇男子項目分為公開級和輕量級兩個級別,在第十三屆全運會中共有7個小項(男子公開級5項,男子輕量級2項),通常我們簡稱男子公開級為“男子”、男子輕量級為“男輕”。江蘇賽艇男子項目曾在十運會以及十運會前為江蘇人民贏得了榮譽,十運會后成績不盡人意,在十一屆、十二屆全運會走了下坡路,這與江蘇經濟強省、體育強省的地位很不匹配。第十三屆全運會備戰初期我們就引進俄羅斯高水平教練執教男輕,聘請國內高水平賽艇訓練專家指導男子的訓練,在2014—2016年的年度比賽中,我們男輕、男子都體現出了不錯的競技成績,獲得了不錯的名次。在備戰的最后一年,通過對男子男輕重點運動員專項強度訓練的監控,可以分析出各自訓練負荷的變化特征,對比出中外教練員不同的訓練理念。
1 研究對象
江蘇省賽艇隊優秀男輕運動員4人(以A/B/C/D代稱),年齡(26±3.37)歲,身高(185.5±1.73)cm,體重(70±0.82)kg,訓練年限(11.25±2.87)年。優秀男子運動員4人(以E/F/G/H代稱),年齡23.5±3.32歲,身高(195±3.16)cm,體重(87.75±2.63)kg,訓練年限(9±2.83)年。3人為國際級運動健將,5人為國家級運動健將。
本次研究分析的為專項強度訓練負荷,包括水上訓練和陸上訓練(測功儀、跑步、自行車),記錄了第十三屆全運會最后一個備戰年共41周的專項強度訓練情況,通過船速測量儀、GPS等詳細記錄訓練量;以血乳酸、水上陸上最大功率百分比區分賽艇項目不同訓練強度(血乳酸測試力求精確,在無氧閾以下低乳酸水平訓練強度測試時需采集即刻乳酸,高乳酸訓練時根據訓練強度采集3~7min乳酸),通過測定典型訓練課的血乳酸、最大功率百分比等數據,確定不同類型訓練課的訓練強度分布情況。
2 研究結果
全年訓練時間為41周,以全運會預賽為分界點分為兩大部分,每一部分包括兩個階段:第1~28周為全運會預賽(以下簡稱預賽)備戰部分,其中第1~24周為冬訓,第25~28周為賽前訓練;第30~41周為全運會決賽(以下簡稱決賽)備戰階段,其中第30~37周為夏訓,第38~41周為賽前訓練;第29周為資格賽比賽周,單獨記錄數據,不做趨勢分析。我們通過詳細測定、記錄每天訓練內容統計訓練量;通過測定典型訓練課的血乳酸、心率、功率等數據,確定不同類型訓練課的強度分布情況,根據每天記錄的訓練內容,統計換算出相應的強度分布情況。
2.1 江蘇男子賽艇運動員全年訓練負荷變化特征
2.1.1 男輕
全年訓練量基本按照“3+1”的板塊模式變化,即“3周訓練+1周測試和調整”,冬訓及夏訓前3周的訓練量呈逐步增加的趨勢變化,賽前訓練前3周的訓練量呈逐步減少的趨勢變化,總訓練量為6122.15km,周平均訓練量約為149.3km,相比國際和國內優秀運動員,訓練量適中[1]。
全年訓練強度以有氧訓練為主,有氧訓練百分比為88.6%,其中低強度有氧訓練U3-U2為75.4%,中等強度有氧訓練U1為13.2%,在耐力訓練模式上采用“兩極化模式”[2]。冬訓階段主要以發展基礎有氧能力為主,有氧訓練(U3-U1)百分比達到88.4%;預賽賽前階段減少了低強度有氧訓練(U3-U2)百分比,增加了U1百分比,適當提高了TR、AN、NMT百分比,主要做好專項速度能力的提升;夏訓階段前半程主要補充資格賽期間丟失的有氧能力,以水上低強度有氧訓練U3-U2為主,后半程的訓練中適當進行部分高強度間歇訓練;決賽賽前階段實際完成的高艇速、高強度訓練的百分比偏低,依然維持了較高的有氧訓練百分比,有氧和無氧訓練的比例、速度訓練和基礎訓練的互補等出現偏差,訓練量及訓練強度刺激均偏小,運動員難以調動出很好的競技狀態。
2.1.2 男子
全年訓練量在冬訓階段、預賽賽前訓練階段和決賽賽前訓練階段基本按照“3+1”的板塊模式變化,主要體現為1周適宜訓練量的調整訓練+1周上量適應+1周大訓練量+1周高強度測試;夏訓8周中,第1周為小訓練量的適應訓練,中間6周維持了較高的訓練量,第8周進行了減量適應調整。總訓練量為6683km,周平均訓練量約為163km,訓練量合適。
全年訓練強度以有氧訓練為主,有氧訓練百分比為90.8%,其中低強度有氧訓練U2為29.8%,中等強度有氧訓練U1為60.9%,強調運用血乳酸值2~4mmol/L的有氧-無氧閾強度訓練,在耐力訓練模式上采用“乳酸閾模式”[2]。冬訓階段主要以發展有氧能力為主,有氧訓練百分比達到92.5%;預賽賽前階段顯著增加了氧運輸TR和無氧AN百分比,訓練強度整體提高;夏訓階段訓練強度主要集中在有氧-無氧閾強度區(U1和AT),注重高強度有氧及中等專項速度的發展,并適當進行了低強度有氧U2訓練(課堂體現內容主要為水上技術訓練);決賽賽前階段增加了氧運輸TR和無氧AN百分比,主要發展專項速度能力,以變節奏劃、速度訓練、比賽模擬訓練等課程為主,節奏安排是調整休息、再恢復、再訓練的階梯發展。
2.2 全年水陸訓練結構比
2.2.1 男輕
全年水上訓練量為4229.25km,占比約為69.1%,陸上訓練量為1892.9km,占比約為30.9%,相比國際和國內優秀運動員[3,4],水上訓練比例偏低,主要由于冬訓階段過多發展陸上有氧能力,水上訓練量偏少(58%),其他各階段水上訓練比例為:預賽賽前訓練階段75.4%(偏低),夏訓階段89%,決賽賽前訓練階段92%。
2.2.2 男子
全年水上訓練量為5409km,占比約為80.9%,陸上訓練量為1274km,占比約為19.1%,相比國際和國內優秀運動員,水陸訓練結構比恰當,各階段水上訓練比例為:冬訓階段69.8%,預賽賽前訓練階段97.0%,夏訓階段96.3%,決賽賽前訓練階段95%。
參考文獻
[1] 陳小平.有氧與無氧耐力的動態關系及其對當前我國耐力訓練的啟示[J].體育科學,2010,30(4):63-68.
[2] 黎涌明.周期性耐力項目的訓練量與強度[J].體育科學,2015(2):67-72.
[3] 陳小平,資薇.中國賽艇訓練關鍵問題研究[J].體育科學,2011(1):56-62,74.
[4] 肖斌.中外耐力性項目訓練負荷強度安排特征比較研究[J].肇慶學院學報,2011(5):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