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緣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對國內外體育志愿者動機及心理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國內對體育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的相關研究較少,我國相關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現存的研究缺乏系統性、研究人群不夠廣泛、研究的側重點單一的問題。為此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希望能夠促進我國對體育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研究朝著更深一步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體育志愿者 動機 心理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c)-0255-02
當今體育志愿者活動作為一項正在蓬勃發展的國際性事業,早已成為推動世界體育全球化和全球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關于體育志愿者的研究近幾十年來廣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其研究方向涉及廣泛,主要包括體育志愿者的動機和心理研究;體育志愿服務;體育志愿者的管理研究;體育志愿者的法律顧問研究的價值研究;體育志愿服務的管理研究及體育志愿服務的發展研究等方面。
關于志愿者的定義,在美國大批先進人士關心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進程中,美國學者保羅給出了解釋,他說:“志愿者從志愿服務活動中獲得了更多的東西。”體育志愿者雖然是一項無償性的工作,但吸引了廣大的志愿者參與,是什么樣的動機和心理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對體育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促進體育志愿者事業的發展。
1 國內對體育志愿者的動機研究成果
1.1 精神回報動機與物質回報動機研究
黃克寧研究中認為大學生在參與體育志愿者活動動機中,有希望自己能獲得榮譽感與社會認可、結識朋友、滿足好奇心、奉獻帶來的快樂感、接觸明星偶像人物等精神的回報,也有希望能從中獲得紀念品、服裝裝備、交通餐飲保障、折扣優惠和現金補助等物質回報及個人職業發展的技能、經歷等有助于未來個人發展的動機。
1.2 志愿者多樣性動機研究
周紅杏,殷小川研究認為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中的動機是多樣性的,包括權利動機:自我檢驗、自我提高動機、純利動機;成就動機;榮譽動機;親合、歸屬動機及回報動機等。
1.3 社會性動機研究與個體性動機
高金金在對大學生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的研究中顯示,“體驗和自我提升”是大學生參與志愿的個人主要動機,遠遠超過“回報社會、榮譽感”的社會性動機,這與以往關于體育志愿動機的研究分析結果有所不同的。
2 對體育志愿者的心理研究成果
除了動機外,志愿者參與體育服務的心理變化也引起了研究者們的關注。荀軼文運用個性成熟度量表和自信心量表對參與2008年奧運會志愿服務的部分志愿者進行測評顯示:奧運會作為強刺激因子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個性成熟度和自信心都起促進作用,且女性較男性更為明顯。
3 體育志愿者研究分析
(1)我國對體育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起步比較晚,研究時間較短仍處于研究的初級階段。對比看來,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研究中,關于體育志愿者事業的發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對體育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的研究起步早,研究比較有深度。而我國受體育志愿者發展歷史較短的原因,對體育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的研究不夠充分,有待進一步挖掘。
(2)國內對體育志愿者的研究缺乏系統性。雖然近年來對體育志愿者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研究涉及方面廣泛,但對體育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并沒有形成一致的共識,研究框架尚未形成,缺乏系統性。
(3)國內對體育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研究的人群不夠廣泛。根據現有的研究顯示,對體育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校大學生志愿者和參與重大賽事的志愿者,研究結果不能夠全面反映不同人群的志愿動機和心理,缺乏廣泛性。
4 建議
(1)為應對我國對體育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研究起步晚的現狀,應引起相關學者的重視,增大對其研究的范圍和廣度,加強研究的進度和力度,促使我國對體育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的研究盡快走出初級階段。
(2)相關學者需要加強對體育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的研究,加強研究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相互協作,互相補充,促使研究結果能夠達成一定的共識,形成清晰的研究框架。
(3)相關研究人員要擴大研究的人群以及志愿服務的項目,在研究大學生志愿者的同時要加強對社會上其他志愿者人群動機和心理的研究,在研究重大賽事志愿者的同時也要加強對社區服務等一些小范圍志愿者動機和心理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吳玲敏,張建新.從北京奧運會看高校體育志愿者的經濟價值[J].湖北體育科技,2009(2):56-57.
[2] 王曉玲,劉君.大型體育賽會志愿者活動對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5):61-62.
[3] 宋玉芳.奧運志愿者價值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4):111-112.
[4] 殷小川,田惠芬.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的動機分析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的管理對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115-116.
[5] 荀軼文,高超.部分學生志愿者參與奧運會服務前后的心理變化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8):140-141.
[6] 黃克宇.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管理體系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5.
[7] 周紅杏.大學生體育志愿者志愿行為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7.
[8] 宋玉芳.奧運志愿者的特征及其管理原則[J].體育與科學,2004(1):20-23.
[9] 姚明焰,王紅哉.2008年奧運會優秀禮儀引導志愿者選拔培訓模式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06(4):77-78.
[10] 齊力新.論體育專業院校教育與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培養的融合策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1):90-91.
[11] 鄭明.北京奧運會志愿者法律問題芻議[J].北京社會科學,2008(4):101-103.
[12] 苗大培,魏來.構建我國體育志愿者組織的理論探討[J].體育科學,2004(9):81-82.
[13] 黃桑波.我國體育志愿服務現狀及研究的理論視角[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10):70-71.
[14] 何丹.北京奧運會賽事志愿服務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0.
[15] 王燕.奧運會志愿者持續服務社會的多視角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5):99-101.
[16] 周學榮,譚明義.對發展國家群眾體育志愿者隊伍的思考[J].中國體育科計,2003(9):172-173.
[17] 張興玲,唐成.對我國體育志愿者組織激勵機制的探討[J].長春示范學院學報,2009(10):150-151.
[18] 鄧彥青.2008年奧運會北京市大學生志愿者體育知識培訓的初步研究[J].職業時空,2007(8):145-146.
[19] 劉欣然,王次農.論高校體育志愿者活動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促進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1):133-134.
[20] 陳寧.論發達國家體育志愿者實施的基本特點[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8(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