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紅 何玲
摘 要:隨著終身體育理念的滲透與融合,高校對于體育活動的開展愈加重視,這也成為學生強身健體的重要方式與路徑。通過學生自我效能感地培養(yǎng)與發(fā)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能夠讓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更為強烈,對于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提升大有裨益。也正是因為此,本文就大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的培養(yǎng)模式進行分析與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 自我效能感 體育活動開展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4(a)-0219-02
自我效能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于20世紀70年代所提出的社會心理學與動機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其主要指的是人們對于自己的行為及能力所進行的判斷,從而對自我產(chǎn)生的認知。大學生體育教學過程中通過自我效能感的應用,則可以很好地對學生的體育自我感覺予以培養(yǎng),能夠讓學生對于自我的體育能力產(chǎn)生正確認知,有助于學生體育活動的更好參與,以及多樣化體育活動的更好開展。通過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也更有助于學生體育信心的建立,對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促進具有重要作用。
1 自我效能對大學生體育學習重要性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這一重要理論概念,并將期待區(qū)分為結果期待與效能期待兩種,二者對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影響行為的先行因素就是自我效能。無論是學生的任務選擇、努力程度,還是其體育學習的堅持性都會受到自我效能的影響,大學生體育學習目標的設置、所付出的努力、堅持時間以及失敗后恢復能力都取決于效能信念。大學生自我效能比較高,也會更加自信自身學習能力,經(jīng)常會對適合自身能力水平與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進行選擇,即便遭遇挫折,也會付出許多努力,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直面困難,具有較高的堅持性,能夠發(fā)現(xiàn)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進步,進而實現(xiàn)其自我效能的提升;通過自我效能的不斷提升,又會對學生體育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使學生所設置的學習目標更具有挑戰(zhàn)性,并處于良性循環(huán)之中,持續(xù)實現(xiàn)學生體育學習成績的提升。也正是因為自我效能對于大學生體育學習及活動開展的重要性,在高校體育教學開展過程中對其進行研究就顯得極為重要。
2 大學生體育開展所存在的問題
第一,在當今社會中,人們普遍比較注重文化知識內容的學習,容易忽視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仍然認為文化知識才是重中之重,只有具備文化知識才能在社會立足,才能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雖然,我國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強化突出學生綜合素質,確保學生身心取得健康發(fā)展。但是,體育活動的開展只是在口頭上,并未落實到具體體育教學工作中去。有關教學管理人員未高度重視起來,甚至針對體育教師而言,自身未高度重視起體育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作用,常常以非重點為借口,將體育課程知識的教學時間,用于開展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
第二,現(xiàn)階段,全國的高考對體育考試的重視度不夠。在高中學習階段,學生并沒有特別重視體育學習。在學生中,高考分數(shù)比較高,但是體育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占有一定比重。有關人士專門針對大學一年級學生,開展了一次統(tǒng)計調查,根據(jù)有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在學習成績總積點分排名班級前25%的大一學生中,體育成績排在班級后50%的學生所占的比例高達38%,由于受到體育成績比較差的影響,這些學生的優(yōu)秀學生獎學金、優(yōu)秀學生干部獎學金的評選資格被取消。
除此之外,不單單是學生自身體育基礎比較薄弱,不夠重視學習活動,學校體育學習場地以及體育學科的師資力量方面也有一定的原因。在開展體育課班級編制的過程中,編班工作的開展未嚴格根據(j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來進行,該教學原則的落實更無從說起,只是單單對學生進行平均分配,即便體育教學付出再多努力,也只是基礎好的學生成績提升比較快,體育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很難實現(xiàn)自身學習成績能力的提升,整體體育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
第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可以將體育專門學科理解成為“不存在任何價值”的學科。從學生認知的角度來說,大學體育學習成績的優(yōu)良與否,主要取決于遺傳因素、自身營養(yǎng)情況以及有關體育基礎。除此之外,在全國范圍內,無論是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甚至是在大學階段,學生體育課的學習形式都是相同的,不會隨著學生學習階段的變化,其學習形式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并且測試項目也是相同的,未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以及自身技能的提升而發(fā)生改變。同一項運動技能,在小學階段開展教學活動,在初中、高中階段再次開展教學活動,甚至到了大學階段,仍然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很難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培養(yǎng),對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造成了嚴重負面影響。
3 大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的培養(yǎng)模式優(yōu)化路徑
3.1 成敗經(jīng)驗模式應用
第一,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在發(fā)掘學生自身體育學習優(yōu)勢的同時,應當將其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并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激發(fā)起學生記憶深處的成功體驗,實現(xiàn)學生體育學習心理的改進與優(yōu)化。
第二,在開展大學生體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對于學生所取得的任何進步,教師都應當及時發(fā)現(xiàn),對學生給予鼓勵與肯定,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起到積極的強化作用,增強學生自尊心,將學生體育學習的進取心與自豪感充分激發(fā)出來。
第三,應當強化開展低、小、多、巧教學模式的建設工作。所謂的“低”指的是起點低,應當將學生實際發(fā)展水平與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臨界點作為起點,通過努力,學生就能取得進步;所謂的“小”指的是步子小,教學進度的設置應當做到適可而止;所謂的“多”指的是練習時間應當多,應當注重對多元共存體育教學機制的建設,將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教師應當發(fā)揮一定的主導作用,不斷加強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所謂的“巧”指的是巧反饋,并對考試的影響作用進行淡化。教師應當把學生所取得的發(fā)展與進步,巧妙地轉化為有形的事實。與此同時,在對有關成績評定機制進行制定的過程中,應當確保其靈活性與多樣性。
第四,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自身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對體育學習成敗緣由進行分析。體育教師應當對歸因理論開展認真研究工作,強化培養(yǎng)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提升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第五,在開展大學體育教學工作時,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尊重需求進行滿足,對大學生人格尊嚴進行尊重的同時,也應當尊重其體育權利。教育人與培養(yǎng)人的基礎就是對學生獨立人格進行高度尊重,尊重學生獨立人格也有助于對健康的心理進行培養(yǎng)。
3.2 替代經(jīng)驗模式應用
第一,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最為直接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人物,同時,也是學生自身比較的對象,對于大學體育教學來說也不例外,身教勝于言傳。在開展體育教學時,體育教師應當具備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從教師的自我教育程度中,使學生能夠對教育別人的能力進行發(fā)現(xiàn),并將其轉化為自我效能;與此同時,為了加快促進權威效應的生成,大學體育教師應當積累、轉化并傳播自身教育教學教研工作成果。
第二,關于同學激勵作用方面,主要分為兩種,即非同班同學激勵與同班同學激勵。非同班同學激勵主要是針對體育交流活動而言,利用班級、年級、學院間各類比賽與成立體育社團等方式方法,對于優(yōu)秀的體育學習者進行發(fā)現(xiàn)并結交,進而促進生生互動效應的生成;同班同學激勵指的是對同班同學體育學習成績優(yōu)良的事例與經(jīng)驗進行收集、整理,使學生在借鑒的同時并進行學習。
3.3 情緒生理模式應用
第一,為了實現(xiàn)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的提升,應當注重對學生緊張情緒與負面情緒進行疏導,將部分心理放松的內容引入到教學中來,對學生心理起到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
第二,體育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由于體育能力比較差的學生缺乏學習自信心,應當對比慢精神進行弘揚,幫助學生克服過度自卑等不穩(wěn)定情緒。對于具有良好體育基礎的學生而言,利用比慢精神,能夠避免學生產(chǎn)生浮躁、自高自大心理。
第三,在進行大學體育學習時,應當將大自然熏陶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注重在大自然中開展體育活動,在提升學生學習技能的同時,能夠實現(xiàn)學生情趣的提升。
3.4 言語激勵模式應用
在人的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中,人們就會生成相關的滿足感,進而實現(xiàn)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在開展大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心理氛圍進行創(chuàng)設,使其處于自由、民主、和諧的狀態(tài)之中,使學生能夠放下全部心理負擔,體驗到自身價值,輕松投入到學習中去,輕松愉悅的心情會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力。在進行大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增加對學生鼓勵與表揚的次數(shù)和頻率,對于學生所取得的一點一滴的進步,教師都應當善于發(fā)現(xiàn),并對學生予以贊美。不應當只是通過運動成績,來對學生的好壞程度做出評定,應當鼓勵并肯定學生學習中的任何進步行為。應當科學合理分析學生的成敗歸因,將所取得的成功歸因于學生自身的能力與勤奮程度,將失敗歸因于機遇、運氣等外部因素。
4 結語
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應用與培養(yǎng)對于高校體育教學的開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也是體育教學開展所必須重視的重要促進手段,是推動學生積極參與高校體育活動的重要路徑。教師更加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予以開展,讓學生的體育參與積極性更好地得到提高,讓學生的體育活動開展更為有效,讓學生的終身體育理念得以培養(yǎng),讓學生的體育信心逐漸建立。
參考文獻
[1] 吳本連,李向朝.身體自我效能、鍛煉態(tài)度對大學生體育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2):122-126.
[2] 徐成龍,黃飛.身體意象與學習滿意度的關系: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9):1359-1362.
[3] 洪曉彬,胡月.體育專業(yè)大學生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5(6):143-145.
[4] 瞿惠芳.體育教學對提高大學生自我效能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4(27):117-118.
[5] 姜奉奇.論大學生體適能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及改進措施[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