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艷艷 周彩紅 王蕾
摘 要:法治中國是接下來我們黨和國家要持續推進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十九大報告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重要論述,明確了總目標以及深化依法治國的實踐。深入學習十九大報告中的法治精神,弄通其中的深刻內涵,才能落實到接下來的實踐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新時代法治中國的建設也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人民群眾對法治的向往更包含了公平和正義的期盼。報告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提出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出要繼續深化依法治國的實踐,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法治中國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發展都達到了新的高度。我們要深刻領會報告精神,指導依法治國不斷向前推進。
一、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意義
1.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大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重大理論成果,回答了新時代我們應該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要的時代課題。對于法治中國的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出了如何繼續深化依法治國的實踐,這些論述將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接下來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2.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現實需要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雖然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再只關注于物質文化生活,更多的是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在就業、教育、醫療等資源上面由于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導致的問題矛盾已經非常突出,已經成為制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法治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公平正義,追求機會、規則、制度的平等,從而實現社會的均衡發展,所以繼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3.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都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奮斗目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治理者能否用法治的思維和法律制度辦事,能否用法治的方式來治理國家,最后能否達到法治的狀態,因此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實現依法治理。只有將法治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才能保證國家和社會治理的規范性、科學性、穩定性。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基礎領域更應抓好,只有真正提高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4.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保障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的戰略布局,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支撐,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我國發展進程中還存在種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存在許多短板,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的實現需要通過法治來解決。對于全面深化改革來說,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對于全面從嚴治黨來說,全面依法治國為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保障和抓手,只有建好制度、立好規矩,把法規制度建設貫穿于反腐倡廉各個領域、落實到制約和監督權力的各個方面,才能筑起遏制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堤壩”,才能推動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
二、全面依法治國的實現路徑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法治保障,我們要深刻領會十九大報告的精神,以此來指導依法治國的實踐,不斷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
1.根本保證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最根本保證,是我們的法治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法治最大的區別。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并不是說黨的領導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可以在法律之外行事,而是說應該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說不存在“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我們有些事情要提交黨委把握,是一種政治性、程序性、職責性的把握,不是私情插手,不是包庇性插手。各級黨組織、各級領導干部要時刻謹記自己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要帶頭厲行法治、依法辦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和解決問題,絕不能把黨的領導作為個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的擋箭牌。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有利于從領導體制和機制上確保中央層面的法治統一,確保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都能做到協調統一、有序推進。這就要求我們要始終把黨的領導貫徹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軍隊建設、黨的建設、內政外交國防等各個領域,在每一個領域都要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
2.前進方向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時光荏苒,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今天,我們已經走過了68年的時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從當初積貧積弱的窮國發展成為現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實現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的目標,十九大報告又確立了我們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個階段實現強起來的目標,建立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所以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我們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源在于我們選擇了正確的道路,選擇了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的法治道路也應該堅定的選擇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既不要完全照搬外國的經驗,又要取其精華且適合中國國情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法治道路和理論,并且加以不斷完善和發展,這也正是我們提倡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表現。
3.總抓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制度基礎,要重視立法在改革和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重視立法的質量和效率,做到各方面舉措都有法可依,同時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就是要確保法律能夠得以實施,確保各項工作都能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要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建立公正廉潔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和司法管理體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進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更好地激發司法人員辦案的積極性。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就是要確保法律良性運行,要充分發揮各種形式的監督,形成強大的監督合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就是為法治正常良好運行提供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包括政治保障、制度保障、組織保障、人才保障、物質保障等,確保依法治國能夠得以順利推進。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就是注重黨紀與國法的有效對接,實現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
4.具體舉措是堅持法治建設的十六字新方針
黨的十八大對于我國的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即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十六字新方針是我國進行法治建設的根本遵循,同時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基本格局的基本要求。具體來講,立法上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則。科學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在制定法律的時候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經過專家學者論證。民主立法要求傾聽民意,發揮人民在立法中的參與作用,使立法能夠更好地反映人民的心聲。依法立法是此次十九大報告中新增的立法原則,其核心問題就是要解決法出多門、通過法來逐利、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等問題。依法立法要求立法部門在立法的時候,一定要遵守憲法法律設定的程序和實際權力的授權界限,具體來說就是下位法的制定不能與上位法相抵觸,政策的制定不能違反法律的規定等。
執法層面堅持嚴格公正文明執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如果有了法律卻不實施,或者實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那制定再多的法律也無濟于事。在執法過程中要避免選擇執法、人情執法、釣魚執法等違法的執法方式,同時還應注意規范文明執法,要充分考慮執法對象的切身感受,規范執法言行,推行人性化執法、柔性執法、陽光執法。
司法領域要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為了確保司法公正,就要確保司法能夠獨立的行使審判權。近兩年國家為了保證法院系統公正的行使審判權,出臺了《關于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和《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這“兩個規定”為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全民守法的前提是民眾對于法律有一定的認知,對于法律內心有一定的敬畏,這就要求切實做好普法工作。具體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領導干部的普法。2016年3月,中組部、中宣部和司法部以及人社部印發《關于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了對領導干部的要求、對國家工作人員的要求,抓住了領導干部這個關鍵。二是做好青少年的法治宣傳教育。一方面,教育部和全國普法辦發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另一方面,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教育部組織編寫了《道德與法治》中小學教材,此舉對青少年普及法律常識、普及法治理念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每年利用國家憲法日這一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普法活動,包括法律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憲法宣誓等方式,營造了法治氛圍、普及了法律知識、增強了全社會的法治觀念。三是以執法促普法。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要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法的過程中進行實時普法、精準普法,以生動直觀的方式把法理、情理講清楚,讓人民群眾更好地理解法律規定,自覺執行法律裁決,也讓人民群眾在法治實踐中感受法治精神。
5.首要任務是全面推進憲法實施與監督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權利的宣言書,是一切組織和公民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和行動指南,具有最大的法律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因此必須樹立憲法的權威性,加強憲法監督和實施。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要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第一次在黨代會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合憲性審查的概念,使得“紙面上的憲法”成為“實踐中的憲法”。推進合憲性審查是落實“依憲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反應了黨中央要貫徹落實憲法實施與監督的堅強決心。合憲性審查與之前提到的違憲審查實際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都是為了要落實憲法的監督,合憲性審查要把所有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發帶有立法性質的“紅頭文件”,同時還要監督和糾正一切違憲行為。
6.體制保障是全面推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堅持制度管黨治黨、依規治黨管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政治保障。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將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確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內容,這就把黨內法規與國家法治體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就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使其受法律的約束。黨規黨紀只適用于黨內監督,對于黨內監督達不到的地方,或者對不適用執行黨的紀律的公職人員就缺少約束力。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將試點工作在全國推開,組建國家、省、市、縣監察委員會,同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彰顯黨中央和國家堅決反腐的決心和意志,彰顯了我們要在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的基礎上繼續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最終奪取壓倒性勝利。同時強調要制定國家監察法,這是實現黨紀到國法的有效對接,符合國際反腐法治化的趨勢,充分體現了黨內監督與國家監察內在一致、高度互補,從體制上真正確保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法治是固國之本,強盛之基。現代化強國之強,離不開法治之強。十九大報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要分兩個階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兩個階段中都有對法治中國的清晰描畫。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沿著十九大報告指明的方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實現法治中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