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芳
摘 要: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涉及的價值理念、目標導向、生產和消費方式等方面,正在發生全方位的發展轉型。武威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努力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相互促進
工業革命以來,以技術引領、效用為先、財富積累、改造并征服自然為特征的工業文明迅速統治世界,在創造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導致環境污染、氣候變暖、資源枯竭、生態退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實現工業文明轉型、謀求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追求,最近30多年,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但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加劇,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上限。在這一背景下,東方哲學“天人合一”的智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認知,習近平同志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構成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指導,促進形成了生態文明發展的中國范式,改造和提升著工業文明。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涉及的價值理念、目標導向、生產和消費方式等方面,正在發生全方位的發展轉型。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是武威的基本市情,如何破解水資源短缺問題、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雙贏”,是一個重大課題。“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更加堅定了我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武威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努力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推進產業升級的基礎
1.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
生態文明建設以提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以有效地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資源與環境如果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有序地開發,將會進一步加強對環境的保護,良好的環境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資源,為經濟長期持續發展服務。
2.有利于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產業的發展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這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途徑。進行產業轉型升級要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保證資源的持續合理利用和維護好生態環境。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其目的是為了將建設成果轉化為產業發展的資源,提高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的意識。只有作為產業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提升為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融合,才能實現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新常態下,為了解決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無疑是有效措施舉措,也是新常態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要求。同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實現的途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新常態期間乃至今后更長的時期內,武威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提高地區競爭力的內在需要和重要機遇和必要手段。實踐證明,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理念,把生態資源作為寶貴財富來看待、作為經濟要素來謀劃、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完全可以走出“守著青山綠水、戴著貧困帽子”的窘境。一是擴大優質增量促進結構調整。抓住“一帶一路”發展的歷史機遇,嚴把產業政策關、資源消耗關、環境保護關,把環境準入作為項目引進取舍的重要依據,實現產業項目的好中選優。二是以環保倒逼機制促進產業升級。綜合運用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等措施,認真實施新建減排項目,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提高產業關聯度,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三是以資源綜合利用為抓手發展循環經濟。秉持“用物之長則無不用之物”的理念,把資源深度開發與循環經濟結合起來,建設更多循環發展型企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清潔生產示范園區。
三、生態文明與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齊頭并進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甘肅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武威又是甘肅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更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武威人的努力。武威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革發展都要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增加城鄉群眾收入,有利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統籌城鄉發展、統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堅決不要“骯臟”的GDP,不要“帶血”的GDP,不要“注水”的GDP,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近幾年,武威市將“生態+”理念融入到產業發展、城鄉發展的全過程,大力推進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創造性的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態+”發展之路,同時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生態資源轉化為富民資源,創造更多綠色財富惠澤于民,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面小康社會普惠的公共產品和民生福祉,助力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時代。
1.生態+休閑農業
武威市涼州區依托農業和農村資源,大力發展農旅結合、以農為主、強農興旅的新業態產業,在現代農業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綠色有機農業、高附加值農業和出口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通過休閑農業在生產、生態、旅游、創收、教育、輻射、文化傳承等功能助推農業、農村經濟建設,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支持、市場運作、合力推動”的發展格局,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使休閑農業成為新的產業增長極。
2.生態+工業
武威市積極推動綠色循環發展,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綠色制造,實現企業增稅、財政增收、就業增加。培育循環工業體系,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閉合循環,實現資源利用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要運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綠色貸款等激勵政策,推動循環鏈條上下游企業間結合,形成循環工業戰略合作共同體。鼓勵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技術創新,延伸循環鏈。
3.生態+旅游業
旅游是實踐反復證明的朝陽產業,無煙的GDP,特別是在當前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大局中,絲路沿線節點城市文化旅游越來越火,河西走廊正在成為國內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武威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生動的歷史故事、眾多的文物遺跡、浩瀚的大漠風貌、獨特的絲路地位,理應把文化旅游作為主導產業來優先發展,特別是緊扣全域旅游,從體制機制、產業發展、品牌塑造、項目策劃、景區打造等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綜合施策、改革推進,全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更好地帶動和推進城市整體發展。武威市提出了“建設文化旅游名市”的新戰略新思路,確定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支柱產業,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著力打造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和宜居宜業宜游城市。
4.生態+服務業
培育生態服務業,包括生態旅游業、現代物流業等。把武威的文化旅游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使之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引擎和龍頭,建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服務業體系,讓服務業層次高起來、環境質量好起來。生態旅游業、服務業同時成為武威經濟發展和扶貧脫貧的重要抓手,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后發優勢,這既是當前治貧之舉,也是長遠固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