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甫日旦·麥麥提
中國之所以選擇漸進武改革模式,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關鍵在于,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推進的,是基于中國國情的,因此,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道路具有堅實的制度基礎和國情基礎。
計劃經濟 市場經濟 經濟改革
中國特色經濟體制改革模式的形成基礎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是漸進式改革,“摸著石頭過河”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大特點。
具體來說,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在先易后難的基礎上,選擇的是體制外先行的路徑,即先體制外改革,后體制內改革;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在國有經濟體制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培植市場經濟主體,以市場經濟“增量”來加速推動市場主體的形成和市場機制的發育,在體制外形成一個有效競爭的市場環境,使市場力量從外向內滲透,然后“倒逼”體制內加快改革,最終形成國有企業、民有企業、外資企業多元化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通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進而帶動市場化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起來了,這使國有經濟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對國有企業形成了競爭壓力,使得國有經濟改革勢在必行。
中國的改革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的方向和道路,不能像前蘇聯和東歐各國那樣,為走向市場經濟而采取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激進式改革。這就決定了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只能在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在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中摸著石頭過河,由點到面有步驟分階段地向前推進。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生產力發展極不平衡,呈現多層次的特點,因此,任何一種具體模式都難以完全適應全國各地的需要,只能因地制宜,創造條件,逐步深化改革。同時,由于我國社會中又存在著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等諸多矛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不能采取統一的方法和模式;也不能制定統一的時間表在短期內完成,只能根據中國的國情,采取先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堡壘中打開一個突破口,發展新型的經濟關系,然后通過新型經濟關系的發展壯大,逐步推動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例如,我國首先在特區進行改革開放的試點,然后再推廣到沿海、沿江,最后是全國對外開放。
漸進式改革模式的中國特色
一方面,在市場主體培育途徑上,先培育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使之充當市場經濟的排頭兵,然后推動公有制經濟改革,促進公有制企業逐漸走向市場,向市場主體轉變;另一方面,公有制經濟企業向市場經濟主體的轉變也經歷了放權讓利、責任制、利改稅、承包制、股份制、現代企業制度等多個階段。實踐證明,由于中國的國有企業是計劃經濟的主要根基,在短期內把它改造成為市場主體是不現實的。因此,首先通過培育非公有制市場主體,再對公有制企業進行改革,是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主體培育方法,與新自由主義的“全盤私有化”理論主張以及其他國家的激進私有化進程形成鮮明對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是一個涉及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等多個方面的過程,在經濟領域,涉及不同產業部門,不同區域。中國在改革領域的推進上開辟了一條漸進式道路。例如,在改革的推進方式上,每一項改革都是在“經濟特區”、“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特定區域內先行試點,再總結經驗,向全國推廣。
實踐證明,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這種改革領域的漸進式推進方法不僅有利于經濟社會與政治格局的整體穩定,而且有利于改革本身的穩定有序推進。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模式的利弊得失
中國30多年的改革,走的是一條有步驟、有層次的漸進式改革道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改革者們只能選擇這樣一條在當時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路徑。我們知道,人的思維不可能超越歷史條件的局限,中國改革的路徑選擇是歷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如果否定這種路徑選擇,那不是唯物主義的態度。
這種改革模式的最大好處是減輕了改革過程中的摩擦和震蕩,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保證了改革的平穩推進。中國的快速崛起,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中國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上的快速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都得到好處、得到了實惠,這是中國模式的最根本所在。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深層次矛盾被積累下來,推進改革的難度加大。因為這種改革不是立即取消舊體制,而是在暫時不觸動舊體制的情況下,先發展新體制,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再逐步改革舊體制。這種改革模式不僅使累積成本或后攤成本成為進一步改革的阻力,而且還出現不少問題,有的還相當嚴重。例如,我們的政府干預過多,造成某些市場的發育不足;我們的貧富差距問題、教育問題、醫療問題等等,都引起了不滿。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正視和面對,就是“政府悖論”。中國的改革,不是像俄羅斯那樣由一個新建立的政府來領導,也不是像東德那樣由外來的西德政府來推動,而是由一直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共產黨和各級政府來領導和推動。中國的政府,一方面要領導各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還要改革自身,否則,改革就難以推進。而政府改革其實是政府的一場自我革命,是一種權力和利益的大調整,改革的難度可想而知。對某些人來說,改革意味著失掉權力,損害個人利益。還有些人還會利用新舊體制交替中出現的空隙牟取私利。這些問題的出現,必然阻礙改革的進程。中國政府是一直致力于反腐敗的政府,但在改革中由于體制機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使部分政府官員又成了腐敗的制造者。這說明政府在改革中的地位多么重要。為此,它既要領導改革,又必須在改革中自覺進行自我革命。當改革者容易,當改革對象難。“政府悖論”的存在也反映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內在摩擦。能否解開這一悖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改革的命運。
因此,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在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特殊的矛盾和問題。如雙重體制磨擦、腐敗加劇、國有經濟改革滯后等,這些問題都是對漸進式改革的挑戰,需要認真加以解決。中國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
[1]劉洋.前蘇東國家與中國經濟體制轉軌模式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4.
[2]汪強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D].中共中央黨校,2012.
[3]段彬.淺析中俄經濟轉軌及其對外關系[D].河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