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富
20世紀40年代末,隨著二戰結束和亞非拉國家的獨立,亞非拉國家紛紛走上了發展的道路,但到了60年代中期,這些國家卻出現了貧困、貧富分億、人口劇增、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問題。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了沒有發展的經濟增長。
有增長無發展
無發展的增長
發展中國家 制度障礙
經濟發展與增長是兩個有很大區別的概念。增長是指一國或地區商品和服務數量的增加,主要是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人或者它們人均數值的增加,并不涉及產業結構的變化。而發展卻不僅僅是指量上的增加同時還包括質的提高,往往還伴隨產業結構的升級、體制的變革、社會的進步以及人民福祉的增加。由此可見,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充分非必要條件,發展往往伴隨著增長,但是經濟增長并不一定會導致經濟發展,可能會出現大而不強,富而不壯的情況。無發展的經濟增長,又可以稱作“有增長而無發展”,指的是僅有經濟總量的增加而沒有結構上的提升。
冷戰時期,發展中國家作為第三世界迅速崛起,在取得了民族獨立的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的經濟增長,但由于起點低,在國際體系中處于不利地位。因此,除人少數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把握機會成功轉型為新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外,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至今仍然落后,其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問題,面臨著巨大挑戰。
發展中國家出現有增長無發展問題的原因
首先是源自發展中國家對于發展的認知。發展中國家對于發展認識的不足主要是來源于與其他國家的比較。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建立之初基礎薄弱,設施落后,科技水平不高,同時在國際秩序中缺乏話語權也導致發展中國家還要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排擠。落后就要挨打,為了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大多都有一種冒進的心態,這也是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通病。急于發展重工業,片面強調經濟總量的增長而忽視結構的優化,從而導致經濟總量僅僅在短時間內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缺少長遠規劃,對制度以及環境質量也缺乏應有的重視,從長期來看這不僅會抑制質的提升同時也會制約量的增長。
其次是發展初期,政治和制度上的障礙?,F實世界中在貧窮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國家往往社會秩序混亂,國內紛爭不斷,官僚主義橫行。二戰之后,發展中國家紛紛仿效西方議會制度建立了一套具有本國特點的政治模式。但由于國家成立初期政權不穩定,同時宗教、社會問題突出,因此政治局勢不穩,各種勢力不斷崛起,政權更迭頻繁,這些都使得新生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且隨著西方思想的傳播,發展中國家原有的意識形態、價值觀也不斷受到沖擊。西方思想文化不斷沖擊著發展中國家,國內矛盾越發突出,要求變革社會體制擺脫社會問題,而發展中國家又無力在短時間做出改變,使得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陷入閑境。
同時在發展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的腐敗現象,官僚主義也是制約其經濟發展的又一障礙。在仿效西方政治體制并不成功的背景之下,集權政治逐漸成為主流。發展中國家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對權力的有效制衡,這使得權力擁有者憑借著手中的權力攫取大量的財富與資源,同時也使得大量的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處于閑置或者浪費的狀態,嚴重損害了人民與國家的利益。加劇了社會不平等,貧富分化也更加嚴重同時也使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貧困、貧富分化、人口劇增、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都要通過經濟增長來解決。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卻發現不少發展中國家雖然經濟有所增長,但是這些社會問題卻都沒有得到解決,人民的基本權利依然得不到有效保障,社會矛盾仍然突出。經濟增長的成果被少數特權階層占有,普通大眾并不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紅利。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真正動力源自良好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發展中國家要想實現經濟發展,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必須推進政治體制變革,建立起高效的政治體制,通過制度的高效率來帶動經濟增長的高效率,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帶動經濟實現發展。
再次,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階段。發展階段不同,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也是不同的。在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潛力巨大,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出最大的經濟效益,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端才逐漸開始顯現出來。
最后,發展中國家面臨不平等國際競爭環境的剝奪。第一,發展中國家前期經濟建設往往需要大量資金,但發展中國家基礎較差,需要從國外借人大量資金支持本國經濟發展。然而這些債務卻淪為發展中國家的巨大負擔,其經濟發展的成果大部分都被用在償還這些債務的利息上,無法將這些成果轉化為后續經濟增長所需的資金來源。第二,發達國家具有先發優勢,往往憑借先進技術對某一領域形成壟斷,同時為了維持壟斷地位,他們不愿與發展中國家分享這些技術,以此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壓制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步伐。第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缺乏話語權,只能被迫接受發達國家制定的貿易規則。發達國家制定的關稅和其他貿易措施使發展中國家很難在國際貿易中獲利。
結論
當然,其他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也會導致發展中國家出現的“有增長無發展”的現象,但是出現這種現象主要還是因為發展中國家自身對發展認知不足,政治制度上的障礙以及不平等國際環境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奪。發展中國家只有盡快完善對發展的認識,進行政治變革,克服自身的制度缺陷,改變不平等國際經濟競爭環境,經濟才能實現有效健康發展。
[1]劉景東.發展中國家經濟“有增長無發展”現象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9):100-101.
[2]從“中等收入陷阱”談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J].楊磊.生產力研究.2012( 07)
[3]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胡鞍鋼.當代經濟.2010( 15)
[4]雙倍增目標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系研究[J].康成文.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03)
[5]企業創新主體建設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陳虎,王一嗚.中國發展.2017(02)